前段时间,在杭州和一个做投资的朋友喝茶。他聊起最近面试的一个年轻人,985毕业,简历金光闪闪,项目经验也扎实。可聊了半小时,他却决定不用。我问为什么,他说那小伙子全程给他的感觉就两个字:发虚。问他操盘过最成功的项目,他会先说一堆“运气好、团队给力”,然后才切入正题。问他对行业未来的看法,他会习惯性地加上前缀:“我随便聊聊我的拙见,可能不太成熟……”朋友说,他从头到尾没听到一句笃定的话,每个观点都象漂浮在水上的浮萍一戳就散。“我需要的是一个能扛事的合伙人,不是一个需要我时时安抚的实习生。他的能力或许有8分,但他的表达让他看起来只有3分。”
我太懂这种感觉了,这几年我见过太多这样习惯性示弱的职场人,他们明明业务能力很强,是团队里默默干活、撑起一片天的人。但在每一次需要向上沟通、跨部门协作的时候,他们的语言却充满了卑微、讨好和不确定。他们的话语体系里有几个高频词:“不好意思,打扰一下……”“我有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不知道该不该说……”“这可能是一个很蠢的问题……”“您方便的时候,能不能帮我看看这个?”每句话生怕一丝一毫冒犯到别人。他们以为这是高情商、谦逊、懂礼貌,但他们不知道在真正的决策者眼里,这种弱者表达翻译过来只有四个字:能力不行。是的,就这么残酷。职场是一个效率至上的价值交换场,不是一个情绪呵护的摇篮。你的语言就是你能力的标签。一个总是散发着“我不行、我不配、我不敢”的能量场的人,如何让别人相信你能担起重任,能打赢硬仗?
小鱼在一家互联网大厂做产品经理,她聪明、勤奋,对产品的细节和用户体验有种近乎偏执的追求,她可以为了一个像素的偏差跟设计师磨一下午。但她有一个致命的问题:一到需要沟通资源、推进项目的时候,就瞬间变软。她在群里@研发负责人是这样的:“X哥,不好意思打扰啦,就是我们上周提的那个A功能,想问下目前的进度怎么样呀?我们这边有点着急,但知道大家都很忙,您看什么时候方便,大概给我们一个排期就行,拜托拜托”后面还跟了一个“双手合十”的表情包。结果可想而知,那个研发负责人隔了半天才回了一句“在排”,然后就没了下文。
小鱼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跑来问我怎么办。我把她那段话复制过来,改了改,让她直接发过去:“X哥,产品A功能的开发,目前进度如何?原定于本周三进入联调,现在需要明确是否能按期完成。如果不能,请告知具体瓶颈,以及预计延后的时间。这关系到后续的运营、市场等一系列排期,今天下午5点前,需要得到一个明确的答复。辛苦。”我说,你是一个产品经理,你的职责就是推动项目落地,确保各个环节如期进行。这不是你的私人请求,这是你的职业本分。你不是在求人,你是产品经理这个角色,在和研发负责人这个角色进行工作对接。这无关私人情面,这关乎职业操守。不到十分钟,那个研发负责人回了长长的一段话,详细解释了目前的进度、遇到的困难,并重新给出了一个最快能完成的时间节点。没有不耐烦,没有扯皮,一切都变得清晰起来。
那天晚上,小鱼和我说,她感觉自己心里好象有什么东西碎掉了。她说,她一直以为在职场上必须小心翼翼、象个丫鬟一样伺候好所有人才能把事情做成。她从来没想过,原来理直气壮地说话效率会这么高。我告诉她,这不是理直气壮,这叫职业化。就象一个外科医生,在手术台上他只会说“手术刀、止血钳、纱布”,他绝不会说“麻烦您,能不能递给我一把……哎呀,就是那个亮亮的小刀子?”因为在那个场合里,精准、高效、不带情绪的沟通,是对生命的最大负责。职场也是一样。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我们会不自觉地陷入弱者表达?回想一下我们的成长经历,在家里,我们被教育要听话、懂事。一个总是不提要求、不给父母添麻烦的孩子会被夸奖。在学校,一个总是安静、顺从、从不挑战老师权威的学生,会被视为“好学生”。但当你进入职场,进入一个需要你创造价值、独当一面的成人世界,这种做法就成了一个致命的缺陷。它会不断地、自动地削弱你的能量、拉低你的价值,让你明明手握一把好牌却打出了任人拿捏的烂局。一个残酷的真相是:当资源紧张、危机来临、需要裁员、需要有人背锅的时候,那个被牺牲掉的,大概率就是你。因为你的表达已经反复告诉了所有人:我,不重要。
那么,如何摆脱这种弱者表达的魔咒?第一步:建立语言的硬度。“不好意思、抱歉、打扰了、或许、可能、大概”……这些词就是语言里的泡沫,它们不承载任何实际信息,只会稀释你语言的“密度”和“硬度”。从今天起做一个练习,在你发送任何一条工作信息之前,默读一遍,把所有这些词都删掉。“不好意思打扰了,想问下那个合同审核完了吗?”改成:“请问XX合同审核完成了吗?客户在等我们回复。”;“我有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大家随便听听……”改成:“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个方案,分为三点:......”;“您看什么时候方便,有空帮我弄一下?”改成:“这个文件我需要在今天下午3点前拿到,请问能安排吗?”一开始,你可能会觉得很不适应,会觉得太冲了、不礼貌。相信我,这只是你长期以来的弱者惯性在反抗。在职业场合,清晰、简洁、直奔主题,就是最高级的礼貌。因为它节省了所有人最宝贵的资源:时间。
第二步:陈述客观事实,戒掉情绪表述。弱者表达的另一个典型特征,是喜欢用大量的形容词和副词来描绘自己的主观情绪,而不是陈述客观事实。比如,项目遇到困难了。弱者表达:“我好焦虑啊,这个项目感觉要完蛋了,到处都是问题,我快崩溃了!”这种表达除了传递你的恐慌,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你把你的情绪垃圾倒给了你的同事和领导。职业化表达:“项目目前遇到三个障碍:1.A供应商的物料预计会延迟一周。2.B环节的技术方案还没得到最终确认。3.核心成员C下周要请假。我建议今天下午召开一个紧急短会,针对这三点拿出解决方案。否则,项目整体交付将延迟至少10天。”
看到了吗?没有一个字在说“我好烦、我好怕”,但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因为你呈现的是基于事实的判断和推动解决问题的行动。这背后,是一种“课题分离”的智慧。项目的成败是“项目”的课题。我的情绪是“我”的课题。我要做的,是用我的专业能力去解决“项目”的课题,而不是让“我”的课题,淹没“项目”的课题。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在任何一个组织里都是定海神针般的存在。
第三步:锚定角色身份,挣脱个人好恶的枷锁。这是最核心的一步,也是认知上的最大跃迁。你要在心里给自己穿上一件职业的铠甲。当你和人沟通时,你要时刻提醒自己:现在说话的不是张三、李四这个自然人,而是项目经理这个职业人。我所说的一切都是为了推进我的职业责任,而不是为了满足我的个人喜好。当你能从“角色”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你会发现,你内心那些委屈、恐惧、玻璃心会瞬间消失一大半。当你真正锚定了自己的“角色身份”,你的语言自然会变得不卑不亢、有理有节。
小鱼的问题,本质上不是一个沟通技巧的问题,而是一个更深层次的认知问题。当你的认知系统被重构,你的世界会完全不一样。回到小鱼的故事,后来她真的象变了一个人。不是说她变得多么强势、霸道,而是她整个人都透着一股清爽和利落。她会坦然地拒绝不合理的需求,也会为了争取必要的资源据理力争。她不再纠结于“别人会不会不高兴”,而是聚焦于“怎样做才能让项目更好地达成目标”。她现在最常对下属说的一句话就是:“别和我说对不起,请给我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