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年产量首破1.4万亿斤:科技筑基、政策护航,大国粮仓再攀新峰
2024年,中国粮食总产量以14130亿斤(70650万吨)的傲人成绩,首次突破1.4万亿斤大关,较上年增长1.6%,连续十年稳居1.3万亿斤台阶后实现历史性跃升。这一数字背后,是政策、科技与亿万农民共同书写的“中国粮安”答卷,标志着中国在端牢“中国饭碗”的征程上迈出关键一步,也为全球粮食安全注入“东方定力”。
政策托底稳根基:农民“粮袋子”与国家“米袋子”同频共振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2024年,中国以“党政同责”压实责任链,打出政策“组合拳”:小麦、早籼稻最低收购价分别上调2分/斤、1分/斤,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覆盖13个粮食主产省超八成产粮大县,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直达千万农户。政策“真金白银”换来农民“真抓实干”——全国粮食播种面积达17.9亿亩,较上年增加525.8万亩,玉米、稻谷两大主粮播种面积双双回升,其中玉米面积同比增1.2%,稻谷面积在连续三年下降后首次止跌反弹。
“政策稳,种粮人才安心。”河南滑县种粮大户王建军感慨,2024年他承包的2000亩地全部采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每亩补贴增加30元,加上“一喷三促”技术推广,玉米亩产突破1400斤,大豆亩产超200斤,实现了“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的“双赢”。
科技赋能提产能: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科技是粮食增产的“第一引擎”。2024年,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3%,单产提升对增产贡献率超八成。全国粮食亩产达394.7公斤,较上年增5.1公斤,这一“无形良田”的开拓,离不开“有形科技”的支撑:
良种“芯片”激活潜能:全国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96%,耐密玉米、高产水稻等新品种单产提升10%以上。黑龙江农垦推广的“龙粳31”水稻品种,抗倒伏、耐低温特性突出,亩产稳定在1300斤以上;
良法“智造”改写传统:河南、山东等地推广的“水肥一体化+合理增密”技术,每亩节水30%、节肥20%,玉米亩产增至1200斤;新疆棉区“北斗导航+无人播种”技术普及,棉花播种效率提升40%;
良机“铁军”开疆拓土: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4%,300马力级混动拖拉机、丘陵山区小型农机具保有量突破220万台(套)。在贵州毕节,微型履带式收割机穿梭于25度坡地,破解了“望天田”机械化难题。
防灾减灾保丰收: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出击”
2024年,中国粮食生产遭遇“南涝北旱”极端天气挑战,但通过“人防+技防”筑牢防线:中央财政紧急下拨61.5亿元救灾资金,支持排涝、抗旱、改种补种;19个省份启动“一喷三防”作业,覆盖秋粮面积超8亿亩,挽回损失超百亿斤。在湖南岳阳,无人机精准喷洒生物农药,将稻飞虱危害率控制在3%以下;在河北邢台,地埋式渗灌系统让玉米“喝饱水”,亩产逆势增长15%。
新挑战与新征程:端牢饭碗仍需久久为功
尽管成就斐然,中国粮食安全仍面临结构性矛盾:2023年粮食进口量达1.62亿吨,大豆对外依存度超80%;耕地质量退化、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制约可持续发展。对此,中央明确2025年粮食安全“路线图”:严守18.65亿亩耕地红线,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1亿亩,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健全粮食产销区利益补偿机制。
“粮食安全是永恒课题。”农业农村部专家指出,未来需以“新质生产力”驱动农业现代化,推动“汗滴禾下土”向“智耕云田间”转型。在江苏南京,无人收割机在稻田里划出笔直线条,传感器实时传输土壤墒情;在山东寿光,AI大棚自动调节温湿度,蔬菜亩产翻倍。这些场景,正勾勒出中国农业的未来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