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小红书被指频繁获取用户信息

2025-04-07 16:20    头条推荐    来源:365文库
下载Word
下载成Word

小红书深陷“隐私漩涡”:用户数据频遭高频调用,隐私保护警钟再响

近日,小红书因涉嫌频繁获取用户隐私信息陷入舆论风波。多位用户反映,平台在未使用状态下仍高频调用定位、照片、视频等敏感权限,部分用户30天内定位信息被访问次数高达7.1万次,引发公众对个人数据安全的广泛担忧。事件背后,是社交平台数据收集边界模糊与用户隐私保护意识觉醒的激烈碰撞。

事件曝光:高频访问背后的数据疑云

据用户反馈,通过手机系统权限管理工具发现,小红书在凌晨未使用状态下仍持续调用定位、照片等权限。例如,某用户手机显示,该应用在30天内访问定位信息7.1万次,单日最高达2148次;照片权限调用次数亦突破2.5万次。尽管平台客服回应称,高频访问与“同城-探索-跑步”“搜索附近地点”等功能相关,但多数用户表示从未主动使用过这些功能。

更令人疑虑的是,当用户将权限调整为“仅使用时允许”后,访问频率显著下降。这一现象直接指向平台可能存在过度收集用户数据的嫌疑。部分用户担忧,这些数据是否被用于用户画像、精准广告投放,甚至可能泄露给第三方机构。

平台回应:功能需求与合规性争议

面对质疑,小红书官方回应称,所有数据采集均基于用户使用场景,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平台强调,定位等权限的调用旨在提升服务精准性,例如为用户推荐附近内容或活动。然而,这一解释并未完全平息争议。

一方面,用户质疑平台“功能需求”的合理性。例如,“跑步”功能是否需要每分钟调用定位十余次?另一方面,平台未明确说明数据存储、使用及共享的具体规则,仅表示“不会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读取用户信息”。这种模糊表述反而加剧了用户的不信任感。

隐私保护困境:技术便利与安全风险的博弈

小红书事件并非孤例。近年来,社交平台因过度收集用户数据被诟病的现象屡见不鲜。从微信读取相册到外卖软件监听通话,隐私泄露风险已成为用户的心头大患。

技术层面,移动应用通过后台权限调用实现精准服务已成为行业常态。然而,过度依赖数据采集可能导致“数据滥用”。例如,平台可能将用户位置信息用于商业分析,甚至与第三方共享,而用户对此毫不知情。

法律层面,尽管《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数据收集需遵循“最小必要”原则,但实际操作中,平台往往以“功能需求”为由模糊边界。用户若想维权,需承担举证责任,面临技术门槛高、成本大的困境。

用户自救: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防御

面对隐私风险,用户需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防御。首先,定期审查应用权限,将定位、照片等敏感权限设置为“仅使用时允许”,并关闭不必要的后台运行权限。其次,强化账号安全,设置强密码并启用双重验证,避免绑定过多第三方账号。

此外,用户需提高法律意识,了解《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规,明确自身权利。若发现异常权限调用,应及时截屏留证,并向平台或监管部门投诉。例如,通过“12315”平台或网信办举报渠道反映问题。

行业反思:平台责任与监管升级

小红书事件暴露出平台在数据治理上的短板。企业需重新审视数据收集逻辑,明确告知用户权限调用的具体场景,并接受第三方审计。例如,可借鉴苹果App Store的隐私标签制度,清晰标注应用的数据使用范围。

监管层面,需进一步细化数据合规标准,对“最小必要”原则进行量化界定。同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例如,可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多次违规的平台限制其数据采集权限。

小红书事件为社交平台敲响了隐私保护的警钟。在数据驱动的时代,技术便利不应以牺牲用户安全为代价。唯有平台自律、用户觉醒与监管升级三管齐下,方能构建安全可信的数字生态。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