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人每天只比你多努力一点点,几年后却把你甩得看不见尾灯。你知道吗?如果你每天进步1%,一年后你会变强37倍。但如果每天退步1%,一年后你几乎归零。如果我告诉你,决定人生成败的不是那些重大选择,而是每天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习惯,你信吗?
《复利效应》的作者达伦哈迪,他用几十年观察成功人士的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没有什么秘密,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这本书最大的价值,不是告诉你什么新理论,而是用数据和案例,证明了一个朴素的真理,小小的改变、持续的积累,最终会产生惊人的结果。哈迪在书里讲了一个特别生动的例子,3个朋友起点完全一样,都是中等收入、中等身材、中等生活。第一个人什么都不改变,维持现状。第二个人每天多喝一杯含糖饮料,每周少运动一次,每天多看半小时电视。第三个人每天少吃125卡路里,相当于少喝半罐可乐,每天多走2000步,每个月多读一本书。刚开始的6个月看不出任何区别,18个月后开始有了细微的差距,但是3年后差距大到让人震惊。第二个人胖了30斤,身体出现各种问题,事业停滞不前。第三个人瘦了30斤,精力充沛,因为持续学习还得到了升职加薪。
这就是复利效应的可怕之处,它在前期几乎看不见,让你觉得努力没有意义。但一旦越过某个临界点,它就会象雪崩一样产生不可阻挡的力量。问题是,大多数人都在临界点之前放弃了。他们健身一个月,没看到腹肌就不练了。读书一个月,没变聪明就不读了。他们不知道复利曲线在前期是平的,只有坚持足够久,才能迎来那个陡峭的上升。
书里还提到了一个关键概念叫动量,当你开始一个新习惯时,最难的是启动,就象推一辆停着的车。但一旦车开始滚动,维持它就容易多了。这就是为什么前21天那么重要,你需要用意志力强行启动。但一旦形成动量,习惯就会自动运行,不需要消耗太多意志力。很多人的错误是同时启动太多习惯,结果一个都推不动。正确的做法是一次只专注一个习惯,等他有了动量再开始下一个。
哈迪还揭示了一个扎心的真相,你的人生,就是你每天所做选择的总和。每天早上赖床还是起床?吃健康早餐还是随便对付?上班路上听音乐还是听有声书?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选择,累积起来就是你和别人的差距。他算了一笔账,如果你每天上下班路上有一小时,一年就是250小时。如果你用来听有声书,一年能听完50本,5年就是250本,相当于一个硕士学位的阅读量。而那些用来刷视频的人,5年后除了看一堆搞笑视频,什么都没得到。
书里还提到了环境的力量,哈迪说,你是你最常接触的5个人的平均值。如果你周围都是负能量的人,你很难保持积极。如果你周围都是不思进取的人,你很难有动力进步。所以,他建议要主动设计你的环境,在手机里删掉那些浪费时间的应用,在书架上放满好书,在朋友圈里多一些上进的人。环境不是宿命,是可以选择和改造的。
哈迪还特别强调了跟踪的重要性,他说你无法管理你不能测量的东西。想减肥就每天记录体重和饮食,想省钱就记录每一笔开支,想提高效率就记录时间都花在哪了。这种记录本身就是一种觉醒,让你看清自己的真实状态。很多人觉得自己吃得不多,一记录才发现零食加起来比正餐还多。觉得自己很忙,一记录才发现真正工作的时间不到一半。书里最实用的建议,是晨间历程和晚间历程,早上的第一个小时决定了你一天的状态,如果你起床就刷手机,被各种信息轰炸,一天都会很焦虑。但如果你起床先运动、冥想、阅读,你就为一天定下了积极的基调。晚上睡前的历程同样重要,它决定了你的睡眠质量和第二天的状态,哈迪建议睡前一小时不看屏幕,而是回顾今天、计划明天或者读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