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重拳出击,治理室外“游烟”现象
在上海这座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中,人流如织,景色如画。然而,在这美丽的城市风景线中,却隐藏着一个不为人注意的“杀手”——“游烟”。所谓“游烟”,即指吸烟者一边走在路上、一边吸烟而产生的二手烟雾。这些烟雾随着行人的脚步在街头巷尾飘散,不仅危害着吸烟者自身的健康,更让无数被动吸烟者猝不及防,深受其害。
近年来,上海市针对二手烟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深入调查。2024年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10000名受访者中,有近六成的市民表示经常遭遇“游烟”,而高达九成的市民对此表示反感。受访者普遍认为,“游烟”不仅危害健康,还存在安全隐患,更严重影响了市容环境和市民的出行体验。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上海市政府果断出手,决定在外滩、武康路、豫园商城、新天地等8个中外游客集中、人群密集的“网红”地标场所,重点推进室外“游烟”治理行动。这一举措无疑为上海市的控烟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更加清新、健康的公共环境。
此次治理行动得到了属地街道、卫健等多个部门的积极响应和全力支持。他们不仅在重点区域张贴了醒目的“控烟”海报,还在周边商户室内摆放了控烟提示牌,以此提醒广大市民和游客自觉遵守控烟规定。同时,志愿者们也积极参与到行动中来,他们身穿统一的制服,手持控烟宣传资料,在景点街边对正在抽烟的行人进行耐心的劝阻和引导。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市在治理“游烟”的过程中,并没有采取“一刀切”的全面禁止方式,而是结合实际情况,有管理、有步骤地疏堵结合。为此,上海市于去年9月1日正式实施了国内首个室外吸烟点地方标准——《室外吸烟点设置与管理要求》。该标准对室外吸烟点的选址、设施、标识、健康提示等设置及日常管理与维护要求进行了明确规定。
按照规定,室外吸烟点不应设置在休息区、等候区等人群聚集的区域以及行人必经的主要通道。同时,吸烟点应与建筑物的出入口及与户外相通的门窗、进排风口等处保持不小于6米的距离,以尽可能减少非吸烟者的二手烟暴露。此外,为了避免吸烟者长时间停留,室外吸烟点的面积也被限制在6平方米以内,且不设置座椅、自动售卖机、电子屏等设施。
在治理行动的过程中,上海市政府还充分发挥了市民的监督和举报作用。按照《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规定,市民在幼儿园、中小学校、医院、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发现“游烟”行为时,可以拨打12345热线进行举报。一旦核实,违者个人将面临最高200元的罚款,而相关场所也将被处以最高30000元的罚款。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市民的参与度,也增强了控烟工作的震慑力。
除了上海市之外,北京市也在积极探索室外“游烟”的治理之道。按照《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要求,个人不得在排队等候队伍中吸烟,否则将被处以50元人民币罚款,拒不改正的最高可处200元罚款。同时,禁烟场所的经营者、管理者也要肩负起禁烟责任,违者将受到相应处罚。这些措施的实施,无疑为北京市的控烟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随着控烟工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加入到室外“游烟”治理的行列中来。他们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完善配套设施、加强宣传教育等措施,努力为市民和游客营造一个更加清新、健康的公共环境。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游烟”这个城市“杀手”终将无处遁形,我们的城市也将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