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的时候学过这篇文章,但当时没有学透。那时候不讲究学习背景知识,所以忽略掉了很多东西。
首先看标题,一个“见”字,说明这是一个被动句。诗的题目大意是在扬州遇到了白居易老弟,蒙他错爱被赠了某某东西,然后“我”为了答谢而作此诗。
那么赠的是什么呢?文人之间最高雅最有品味当然就是文章了。两位被贬外放的倒霉蛋遇到了一起,同病相怜。作为病人和病人之间的交流,白居易为前度刘郎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感怀这位老大哥的人生际遇。最后两句: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简直不要太心酸。直接道出了老刘大哥的心里话,隔壁的冯唐,贾谊直呼内行,并哭晕在了厕所。说实话,我读了这句都想哭。
刘禹锡是高门望族出身,按当时习惯大家族子弟喜用大排行称呼,比如什么十六郎,五郎之类。而自二王八司马事件之后,刘虽然被踢皮球一样在远州之地到处安置,但好歹从朗州司马升格成了刺史。刺史在唐代基本取代了前朝的太守地位,也是牧守一方的大吏,当得起一声使君了。
而反观老白,他还是个有职无权的江州司马。而且最狗血的是,唐代官员领薪俸不一定是按实际工作岗位。老白干着副厅级的工作,领着科股级的工资,真真是羞煞人也!这是瞧不起sei呢?中唐时代,州司马的知兵事之权早就被地方的节度使,防御使们给篡夺了。妥妥的变成了养老的闲职,所以才是从权利中枢被贬出去的loser们的不二选择。就是羞辱你,就是敲打你,就喜欢你恨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真是同病相怜啊。一对可怜人。
有感于遇到了知音,于是老刘同志奋笔回赠了此诗。开篇第一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直截了当,既是回应白居易的二十三年折太多,也是交待过往经历。言简意赅,声情并茂。短短十四个字就把自己二十多年来的辛酸一口气道出。巴山楚水这种边远之地,尤其是经历了中唐的安史之乱,民生凋敝,交通不便,那是穷山恶水出刁民的地方。刘禹锡历经朗州,连州,和州等地,甚至差一点被踢去更加鸟不拉屎的播州。种种经历岂是弃置身三字能说尽的,苦,太特么苦了。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两句没有一字抱怨,却更显凄凉,把人世沧桑表露无遗。这两句都是用典,前一个是向秀的思旧赋。向秀怀念的是因言获罪的嵇康、吕安。刘禹锡怀念的是被诛杀的王叔文,和死在贬谪任上的柳宗元等志同道合的同道啊。后一句到乡翻似烂柯人,把个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苦涩沧桑给道尽了。
大凡文林大能都喜用典,为什么?这一来是因为大能们通今博古,对典故信手拈来。二一个,则是典故更容易激起共情,也节省笔墨。本来洋洋洒洒几万字才能抒发出来的东西,一个典故拍在沙滩上,立刻秒懂,还贼拉的感同身受。于无声处听惊雷,一切尽在不言,就是这个效果了。
第三句是本文文胆啊,话锋一转,显示出老刘的本色。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快哉!刘禹锡是一个大无畏的斗士,他无法被摧垮,深陷泥淖,但永不堕青云之志。这是我最钦佩他的地方。因尽是刘郎去后栽而被小人排挤,却最终以前度刘郎今又来,昂然回归。真大丈夫也!唯大丈夫能本色,是真英雄自风流!这种气魄这种格局是模仿不来的。虽然历尽坎坷,但是面对同病相怜的小老弟,白居易,老刘还是鼓励他向前看,不要气馁。你才贬谪十年,还不到我的一半经历。莫怕,是金子总要发光的。我辈必不是蓬蒿之人。这才是刘禹锡,那个打不到的刘禹锡,无法被摧折的刘禹锡啊。
小兄弟,你往前看,那沉舟之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回春。一个老刘倒下去,必然有千千万万的老刘站起来。二十三年后,我刘汉三不就杀回来了吗?不要失去信心,不要失去信念。道阻且长,我辈自当当上下求索。看看这个格局,这就是那个惟吾德馨的刘禹锡。
最后一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回扣主题,完美闭环。感谢白老弟给我写的诗,感谢你对我的相知和理解。古人念诗是和着节拍曲调的,白居易给老大哥念诗实际上是唱诗,所以说听君歌一曲。而你的诗,你的酒,你的相知,鼓励了我,此当与君共勉!
年少时学到这篇课文,因为知道的少,所以也没看出个眉眼高低。如今再看,才觉山非山,水非水,但我心中的那个前度刘郎,他还是那个老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