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跟老A吃饭。他最近在公司里很不顺,明明能力是同批里最强的,技术方案做得无可挑剔,但一个关键的晋升名额却给了一个各方面都不如他的同事。老A想不通,愤愤不平。他说,为了这个晋升,他找领导谈过一次,找部门总监也汇报过一次,每次都准备得特别充分,把自己的业绩、贡献、未来的规划,都做了详细的PPT。结果,领导们每次都听得心不在焉,三两句就把他打发了。
我问他,你是怎么开头的?
老A说,很简单啊,开门见山。跟领导说,我想申请这个晋升机会,下面是我的几点理由……
我听完,心里叹了口气。我说,你输得不冤。
老A急了,说,我是个工程师,不习惯绕弯子,有事说事,难道不对吗?
我说,直率不是问题,但把“直率”当成“没有章法”的借口,就是你的问题了。
沟通的本质,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对方听进去了什么,接受了什么。你一上来就亮出自己的底牌—“我要晋升”,对方的防御机制瞬间就启动了。在他心里,你不再是一个有价值的下属,而是一个来索取资源的“请求者”。他脑子里想的,不再是你做了多少贡献,而是“我为什么要答应你?”“答应你有什么麻烦?”“拒绝你要找什么理由?”当他开始找理由拒绝你的时候,你后面说的所有话,无论多有道理,都只是在为他的“拒绝”提供弹药。
老A愣住了,半天没说话。我跟他说,沟通高手,尤其是顶级的政治家、战略家,他们在面对最复杂、最危险的局面时,说话的顺序往往是反本能的。他们从不先说“我要什么”,而是先说“我们共同的麻烦是什么”或者“我们共同的目标是什么”。这让我想起很多年前,读《毛选》时看到的一个历史细节。那是在1945年,一个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时刻。那个时刻的沟通,堪称人类历史上最高难度、最高风险的沟通范本。说错一句话,可能就是万丈深渊。但教员只用了三步就彻底扭转了乾坤。这三步藏着所有沟通问题的终极答案。
1945年8月,抗战刚刚胜利,山城重庆,空气里弥漫着胜利的喜悦,但也暗流涌动。当时中国的局面,所有人都清楚。老蒋手握400万军队和美国的装备,占据着大半个中国,是法理上的领袖。我方呢,虽然在敌后战场发展壮大,有了百万军队和解放区,但在体量上完全不是一个等级。老蒋心里的小九九路人皆知。他想消灭我们,又不想背上“发动内战”的骂名。
于是,他连发三封电1报,邀请教员去重庆共商国事。这哪是邀请,分明是鸿门宴。党内所有人都反对,太危险了,去了等于羊入虎口,人身安全都无法保证。当年老蒋清党,血流成河的教训,还历历在目。不光党内同志,连斯大林都发来电1报,说中国不能再打内战了,你们必须去谈,做出让步。言下之意,你们要是敢不去,就是破坏和平的罪人。你看这个局,去,九死一生,对方已经布下天罗地网,等着你自投罗网。不去,正好坐实了你“拒绝和平、蓄意内战”的罪名,老蒋正好有了开战的完美借口,国内外舆论都会压向我们。
这是一个必死局,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延安的窑洞里,看教员怎么破这个局。教员的决定是:去。不但要去,还要大张旗鼓地去。1945年8月28日,教员一行人抵达重庆。一下飞机,他就向记者发表了讲话。
现在,我们站在教员的视角,来思考这场“世纪沟通”。你的目标是什么?不是真的要跟老蒋达成什么协议,因为你知道他毫无诚意。你的核心目标有两个:
第一,活下来。
第二,争取和平的可能,同时,如果和平破裂,要让全中国、全世界都看清楚,是谁在破坏和平。也就是,争取“人心”。
如果你是普通人,或者像我朋友老A那样的工程师思维,你到了谈判桌上,会怎么谈?可能就直接说了:老蒋,我们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战中流血牺牲,收复了多少国土,解放了多少人民,我们要求拥有合法的地位,要求组建联合政府,要求军队国家化……这叫什么?这叫“提要求”。这跟老A去找老板说“我要晋升”,本质上是一样的。你觉得老蒋会怎么反应?他会心里冷笑一声:总算露出狐狸尾巴了。然后慢悠悠地回复:你们的要求我知道了,但你们首先是国民政府的军队,必须服从中央号令,先把军队和地盘交出来,其他都好说。
你看,一瞬间就变成了“利益交换”的零和博弈。你有的,是我要拿走的。我有的,是你想要的。这种沟通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破裂。但教员的出手,是宗师级的。他根本没从“我要什么”开始。他的沟通,分了清晰的三步。
第一步:确立共识,占据道义高地。教员到了重庆,面对中外记者,他说了什么?他没提解放区,没提军队,一个字都没提自己的“要求”。他只讲了几个词:和平、民主、团结。他说:现在抗日战争已经胜利结束,中国即将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国内的和平、民主、团结,实为当务之急。本人此次来渝,愿与蒋先生及各方朋友共同努力,以期实现此一任务。
这段话,堪称教科书。什么叫“共识”?共识就是,我说的东西是你绝对不可能反对的。在当时的中国,刚刚经历了八年战火,谁敢公开站出来说“我不要和平,我就要打内仗”?谁敢说“我不要民主,我就要搞独裁”?没有人敢。教员一上来,就把整个谈判的调子,定在了“如何实现全中国的和平、民主、团结”这个宏大叙事上。他不是来为共1产党要利益的,他是代表全中国的老百姓,来寻求一个和平建国的方案的。
这就叫“升维打击”。你老蒋不是想跟我谈“一个党”的利益得失吗?我不跟你谈这个。我直接站在“一个国”的高度,跟你谈整个民族的前途。你接不接?老蒋必须接。他不但要接,还要表现得比谁都热切。所以国民党的报纸也只能跟着喊“和平建国”。这就是沟通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先不谈分歧,先找到(或者创造)一个双方都无法否认的共同目标,把对方拉到你的语境里来。
这一步,叫“定框架”。框架定好了,你说的每一句话就都有了道义上的支撑。而对方则处处被动。
第二步:摆出功劳,亮明你的价值。确立了“和平建国”的共同目标后,谈判正式开始。我方也不是上来就说,我们要多少个政府委员,我们要保留多少军队。我方花了大量的时间做了一件事:回顾历史。详细地、不厌其烦地,向国民党,也向当时在场的各民主党派乃至全社会,阐述了共1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到底做了什么。我们是如何在敌后建立根据地的,是如何拖住几百万日伪军的,我们付出了多少牺牲,解放了多少国土,拥有多少民心。
很多人觉得,这不就是“表功”吗?有什么用?这恰恰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在“共同目标”(和平建国)的大框架下,你必须清晰地向对方展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已经做出了哪些贡献,我手里握着哪些资源,我代表着哪部分人的利益。这不叫表功,这叫“价值锚定”。它回答了谈判桌上一个看不见的问题:你凭什么?凭什么你能坐在这里跟我谈?凭什么你的意见值得被重视?我方的回答是:就凭我们有百万大军,有上亿人民的支持,我们是抗战的中流砥柱。我们不是来“乞求”和平的,我们是“创造”和平的关键力量。没有我们,这个“和平建国”的目标,根本无从谈起。
你看,价值亮出来了,你的“要求”就不再是要求,而是基于你价值的、理所应当的权利。这就好比你去跟老板谈加薪,如果你说:老板,我家里困难,要加薪,这是乞求。如果你说:老板,为了公司今年的业绩目标(共识),我去年主导了XX项目,为公司带来了XXX万的利润(价值),所以,我希望我的薪酬能匹配我的贡献。这不叫要求,这叫谈判。
在重庆,我方代表就是这么做的。把功劳摆出来,把实力亮出来,让所有人都明白,共产1党的力量是今天中国政治版图上,一个谁也无法绕开的、客观存在的事实。想忽略这个事实,和平就无从谈起。
第三步:提出方案,给出具体路径。当“和平建国”的共识已经深入人心,我方的“价值和实力”也已经得到充分展示之后,最后一步才浮出水面。就是“我们的具体方案是什么”。我方的方案,核心就是要“成立联合政府”,要“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要“军队国家化”(但前提是政治民主化)。
请注意这个顺序,如果一上来就抛出这些方案,给人的感觉就是夺权。但是在“和平建国”的共识之下,在“共产1党是抗战中坚力量”的价值锚定之下,这些方案就变成了实现那个共同目标的、合情合理的路径。你想想,这个逻辑链条是多么顺畅:因为,我们都想要一个和平、民主、团结的新中国(共识);而且,共产1党在八年抗战中,已经证明了自己是团结人民、抵抗侵略、建设根据地的强大力量(价值);所以,为了这个新中国,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包含各党派在内的联合政府,才能真正代表民意,团结一切力量(方案)。
这个方案,不再是共产1党一家的私利,而是通往那个美好未来的“桥”和“船”。你国民党如果反对这个方案,你反对的就不是共产1党,你反对的是“和平”,是“民主”,是“团结”,是全中国人民的愿望。这下,皮球又踢回给了老蒋。最终,虽然老蒋毫无诚意,谈判的《双十协定》后来也被他撕毁了。但是,教员在重庆的这43天,通过这完美的沟通三步曲,已经达成了他此行的战略目标。他毫发无损地回到了延安。更重要的是,通过报纸、广播,通过各民主党派的口耳相传,全中国的老百姓都看明白了:共产1党,要和平,要民主。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人心的天平,在这一刻,已经悄然发生了逆转。这比在战场上打赢一百场战役,意义还要重大。
好了,故事讲完了。回到我那个倒霉的朋友老A身上。他去找领导沟通晋升,犯了什么错误?他把顺序完全搞反了。他用的是“方案-价值-共识”的顺序。
方案:领导,我要晋升。
价值:(如果领导问起)我做了1234……
共识:(根本没提,或者默认领导应该知道)我们都要为公司好。
这是一个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无效的沟通模式。而教员在重庆谈判中,给我们展示的那个宗师级的沟通顺序是怎样的?我把它总结为“共识-价值-方案”三步模型。
第一步,找共识。跟领导沟通,你不能一上来就谈我要什么。你要谈“我们”要什么。什么是我们?就是你和领导共同的目标,或者说领导最关心、最焦虑的那个目标。比如,部门今年的KPI,老板在会上反复强调的某个战略方向,或者某个让他头疼不已的项目。你应该这样开头:X总,最近您在会上一直强调,我们部门今年的核心任务是拿下XX市场,降低XX成本。我一直在思考,在这个大目标下,我负责的这一块,能怎么更好地贡献力量。你看,一句话,就把你和领导从上下级的汇报关系,变成了同一战壕战友的关系。你们的共识是“打赢这场仗”。
第二步,亮价值。建立了共识之后,你就要开始阐述,围绕这个“共识”,你已经做出了什么成绩,展现了什么价值。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在过去一年里,主导了A项目,实现了XX的增长;优化了B流程,节省了XX的成本;还带出了两个能独当一面的新人……这些都为我们部门的整体目标,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注意,这里说的所有价值都不是孤立的,它们都象一颗颗子弹射向同一个靶心——那个你们已经建立的“共识”。这会让领导清晰地感知到,你不是一个只顾自己发展的下属,而是一个真正为团队目标着想的核心骨干。
第三步,提方案。当前两步都铺垫到位,领导的情绪和认知,都已经被你引导到同一个方向时,你再提出你的方案。为了能更好地承担责任,更有力地推动我们这个共同目标的实现,我希望能得到晋升的机会。这样,我就能名正言顺地去协调更多的资源,去挑战那个更难攻克的山头,为部门拿下最终的胜利。我规划了接下来123·· 。此时你的“晋升”请求听起来就不再是为自己谋私利了。它变成了为了实现那个共同目标,所需要的一个合乎逻辑的、必要的“资源配置”。你不是在“索取”,你是在主动“承担”。把“我要晋升”,变成“为了我们共同的胜利,请允许我冲上这个高地”。
这个“共识-价值-方案”的模型,几乎适用于我们生活中所有的高难度沟通场景。
对伴侣,不要说:你为什么总是不做家务?(方案/指责)。要说:我们都希望家里干净整洁,住着舒服,对吧?(共识)我每天下班回来打扫,真的很累,也占用了我们俩可以一起聊天看剧的时间。(价值/感受)我们能不能一起商量个分工,比如你负责洗碗拖地,我负责做饭洗衣,这样效率更高,我们也能有更多休息时间。(方案)
对客户,不要说:我们的产品是最好的,买吧。(方案)。要说:您现在面临的最大痛点,是效率太低,成本太高,对吗?(共识)我们过去帮助过很多像您一样的公司,通过XXX技术,平均把他们的效率提升了30%。(价值)这是我们针对您的具体情况,定制的一个解决方案,您看一下。(方案)
对孩子,不要说:你必须去给我练琴!(方案/命令)。要说:你是不是也希望自己在同学面前,能有一个特别厉害的才艺,让大家都很羡慕你?(共识)妈妈知道,每天坚持练琴是很枯燥,很辛苦的事情,能坚持下来本身就是一件超酷的事情。(价值/肯定)我们一起定个小目标,比如这周练好这首曲子,周末我们就去游乐场,怎么样?
(方案)
发现没有?所有低效的沟通,都是急着抛出自己的“方案”,把对方推到自己的对立面。所有高效的沟通,都是先想办法和对方站在一起,然后共同面对问题。顺序决定了性质。先说方案,是“交易”和“对抗”。先说共识,是“合作”和“团结”。这是一个微小但有万钧之力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