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局上,最怕的不是没人敬酒,而是总有人套话。尤其是在那种新旧朋友混杂,利益关系不明的场合,总有那么一两个高手,看似不经意、三言两语就能把你的人生履历、家庭背景、财务状况摸个七七八八,你还不能发作。人家的问题都包装在关心和好奇的糖衣里。例如:“兄弟,最近在哪儿发财啊?看你这气色,肯定没少挣吧?”“嫂子真有气质,是在哪个单位高就啊?我有个表妹也想考……."“这车得七八十万吧?还是你们这个行业有前景。”句句话都象棉花,软绵绵地砸过来,但里面都藏着一根针,你怎么回?
如果说实话,等于在牌桌上直接把底牌亮给所有人看。在这个信息就是价值的时代,毫无保留地暴露自己是一种近乎裸奔的幼稚行为;说假话?一来考验你的临场编剧能力,二来谎言需要用更多的谎言来圆。饭局上人多嘴杂,保不齐谁就认识那个你随口提到的人或公司,当场穿帮,那叫一个尴尬。信任一旦破产,就再也回不来了;直接怼回去?“关你屁事?”当然爽,但也把人彻底得罪了。成年人的世界,多个朋友多条路,没必要因为一句话,就给自己砌一堵墙。
大多数人的反应是支支吾吾、含糊其辞、或者生硬地转移话题。比如“还行吧,就那样”、“随便干干”、“没多少钱”,然后赶紧敬别人一杯酒企图蒙混过关。但你很快会发现,这种段位的防守,在真正的套话高手面前不堪一击。对方会乘胜追击,用更具体的问题把你逼到墙角。“'还行’是多少?比我去年强点不?”“随便干干’是在哪个写字楼啊?说不定我们离得还挺近。”你越是躲闪,对方就越是兴奋,就象猫捉老鼠,享受的是把你逼到无路可退的快感。而你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心里一万头羊驼奔腾而过,最后可能为了尽快结束这种折磨,反而透露了更多的信息。一场饭局下来,酒喝得憋屈,饭吃得窝火,感觉自己象是被扒了一层皮。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直到有一年我回老家,参加了一场家族聚会,见识了我三叔的本事才恍然大悟。我远房表姨是家族里出了名的情报中心主任,特别擅长用拉家常的方式完成对所有小辈的背景调查。那天,她把目标对准了我一个刚从国外回来的堂弟。“小辉啊,这次回来,是不是不走了?在国外待了那么多年,那边到底怎么样啊?”你看,这个问题很宏大,但也是个引子。堂弟很老实,就开始讲国外的风土人情,生活成本。表姨听得连连点头,然后迅速切入核心:“那你在那边,一年下来,能存个百八十万人民币不?”图穷匕见。所有人的耳朵都竖了起来。堂弟的脸一下就红了,手里转着酒杯不知所措:“也……也没那么多……..“没那么多是多少?五十万总有吧?你爸妈为你可没少花钱,得赶紧挣回来。”表姨步步紧逼。
眼看堂弟就要被将军了,一直闷头吃菜的三叔突然慢悠悠地抬起头,对着我那表姨笑了一下,他什么也没说,就是笑。然后夹了一筷子花生米细细地嚼,嚼完了又端起酒杯,自己抿了一口,咂咂嘴,仿佛在品味什么人间美味。整个过程他一句话没讲,但奇怪的氛围出现了,原本等着听八卦的亲戚们注意力全被三叔这套慢动作吸引了。表姨愣在那里,不知道是该继续追问堂弟,还是问三叔你笑什么。空气仿佛凝固了几秒钟,最后还是表姨自己扛不住了,她讪讪地打了个圆场:“嗨,我也就是随便问问,关心孩子嘛。”然后她转向另一个话题,一场危机无声无息地就化解了,我当时就震惊了。
饭后,我特意去找三叔请教。三叔正在院子里摆弄他的那些瓶瓶罐罐,头也不抬地跟我说:“别人说话,你非要接吗?他说他的,你吃你的。话,掉在地上,是会碎的。”我反复咀嚼“话,掉在地上,是会碎的。”这句话,犹如醍醐灌顶。我们总是下意识地觉得,别人问了问题,自己就有回答的义务。这是一种被长期驯化出来的学生思维。老师提问,学生必须回答。但在真实的人际交往中,你没有义务去回答任何一个让你不舒服的问题。你这个问题我听到了,但我不想回答,原因你自己品。我没有敌意,但我有边界。
老A是圈内有名的谈判专家。有一次,我跟他一起去见一个合作方。对方公司的老板是个非常精明强势的狠角色。一上来对方就咄咄逼人,把我们方案的几个细节批得体无完肤,然后抛出了一个极低的合作价格,并且说:“我们就这个预算,你们能做就做,不能做我们就找下一家了。”气氛瞬间降到冰点。我这边的几个同事脸都绿了,眼看就要沉不住气。老A抬手示意大家稍安勿躁,他做了一件跟三叔几乎一模一样的事情,他靠在椅子上,脸上露出一丝若有若无的微笑,拿起桌上的茶杯轻轻吹了吹浮沫,然后慢条斯理地喝了一口。
整个会议室安静得能听到空调出风的声音,对方老板的眼神从一开始的挑衅,慢慢变成疑惑,再到一丝不安。足足过了半分钟,老A才把茶杯放下,看着对方说了句:“王总,您这个思路很有意思,让我们先内部消化一下。”然后就不说话了。奇妙的事情发生了,那位强势的王总竟然自己开始找补,“当然,预算嘛,也不是完全不能谈。主要是我觉得你们方案里的这个部分还可以再优化一下,如果能.……..那价格方面,我们也可以再申请…….
事后我问老A,你当时到底在想什么?老A说:“我在想,他比我们更需要这个合作。他的强势是装出来的。人在什么时候说话最多?心虚的时候。他急着抛出一个不可能的条件,就是为了试探我们的底线。这个时候,谁先开口谁就输了。”“我什么都不说,把沉默的压力原封不动地还给他。他自己心里有鬼,自然会比我们先崩溃。”
你看,掌控对话的“势”就象打仗,两军对垒,善战者不急于冲锋,而是先观察阵型,寻找破绽。那个试图套话的人是进攻方,他希望通过快速的问答来打乱你的节奏,击穿你的心理防线。你不接招,但你的沉默、你的微笑、你的从容,本身就是一招。它在告诉对方:你的招数我看穿了,但我懒得拆。这种“无招胜有招”会给对方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因为他摸不清你的底细,不知道你到底是真的胸有成竹,还是故作高深。人对未知是天然恐惧的,为了打破这种不确定性,对方往往会自己说出更多的信息,反而暴露他的真实意图。
那么,如何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得恰到好处呢?这里总结几个简单易行的心法。
第一,微笑沉默法。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通用的一招,尤其适用于亲戚、朋友之间那种不方便撕破脸的套话。当对方抛出一个让你不舒服的问题,比如“你一个月挣多少钱?”不要急着回答。第一步,看着对方,真诚地微笑。第二步,端起你的茶杯或酒杯,喝一口。第三步,夹一口菜,慢慢吃。第四步,继续保持微笑,看着他。一套流程下来,对于提问者来说是极其漫长的。他会觉得自己的问题象一颗扔进大海的石子,连个响都听不见,90%的人在这个阶段就会自己找台阶下了。如果遇到那10%的高手,继续追问:“嘿,问你话呢?”你就启动第二招。
第二,宏大叙事法。
简单说,就是用价值观代替数据;用谈感受代替谈事实。还是那个问题:“你一个月挣多少钱?”你可以微笑着回答:“嗨,现在这个阶段,挣多少钱对我来说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看这个平台的发展和自己能不能学到东西。我觉得成长比工资更重要,您说呢?”你看,你一个具体数字都没透露,但你回答了。并且,你把一个非常庸俗的打探隐私的问题,瞬间拔高到了人生价值和职业规划的哲学层面,对方还能怎么接?他如果继续纠缠数字,就会显得自己格局特别小、特别俗。这招的妙处在于,你既没有撒谎,也没有得罪人,反而还塑造了一个有追求、有思想的正面形象。
同理,当别人问你:“你这房子多少钱一平买的?”你可以说:“当时买主要就是看中了这边的环境和邻居的圈层,觉得给孩子一个好的成长氛围,比单纯看房价更重要。”;问你:“你老公是做什么的?”你可以说:“他啊,就是个手艺人,瞎忙活。我更看重的是我们俩是不是能说到一块儿去,彼此支持,日子过得开心最重要。”永远不要在对方预设的细节陷阱里打转,要主动跳出来,用更高维度的宏大叙事去覆盖它。
第三,反向提问法。
这一招带有一点攻击性,慎用。但对于那些让你极度不爽,屡次三番试探你底线的人有奇效。核心就是,把问题原封不动地或者包装一下再扔回去。“兄弟,你这表不错,得小二十万吧?”你可以笑着回答:“王哥你眼光真毒,一看你就是懂表的行家,你这块百达翡丽才叫真家伙,得够我这表十块了吧?给我们讲讲呗?”瞬间,聚光灯就从你身上打到了他身上;“你家孩子这次期末考了多少分啊?”你可以回答:“小孩子成绩起起伏伏的太正常了,倒是你家小宝,听说上次奥数比赛又拿奖了?真厉害,快给我们传授传授经验,怎么培养的?”把对你的审查转化为对他的请教,既满足了他的虚荣心,又巧妙地转移了火力。
这三招,从微笑沉默的纯防守,到宏大叙事的防守反击,再到反向提问的主动出击,基本上能应对99%的套话试探场景了。但我想说的是,所有这些“术”的层面,都离不开一个最根本的“道”——你的内核要稳。为什么别人三言两语就能让你方寸大乱?因为你对自己不自信,你害怕自己的答案不够漂亮,不能满足别人的期待。当别人问你收入,你支支吾吾是因为你潜意识里觉得自己挣得还不够多,怕说出来没面子;当别人问你对象的工作,你含糊其辞是因为你觉得那份工作不够体面。
你的每一次窘迫,都是因为你的价值判断体系是建立在别人的眼光之上。而当你真正建立起强大的自我,你的价值由你自己定义,而不是由外界的标签来定义时,你就不会再害怕任何套话。因为,你说出的任何一个答案都是真实的、坦然的。你挣五千,就坦然说五千,那是我凭劳动换来的,不丢人;你对象是送外卖的,就坦然承认。他靠自己的双手养家糊口,值得尊敬。
当你的内心再也没有那些怕被别人知道的角落时,你就拥有了最强的铠甲。对方的任何问题都无法再构成“冒犯”,而只是一个“信息交换”的请求。你可以选择交换,也可以选择不交换,主动权完全在你手里。这时候就不再需要防御技巧,而是一种从容的选择。我不想说,不是因为我怕,而是因为我觉得没必要。这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淡定和自信,本身就是一种强大。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社交技巧,而是一种思维框架的升级。
真正的强大,不是浑身长满了刺,让别人无法靠近。而是象大海一样,无论投进来的是金子还是石头,都能从容地包容,然后,保持自己的节奏,自己的深邃。不轻易开口是一种智慧,是一种慈悲,因为你给了自己空间,也给了对方体面。所有庸俗的试探,都会自行惭愧,悄然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