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美国思想殖民的历史现实
美国政治学家汉斯·摩根索认为,“成功的帝国主义政策,不是征服和掌握经济,而是控制人的头脑”。美国通过解构目标国家群体认知、植入美式价值观,在“无形疆域”中实现思想殖民,从而构筑起其霸权体系的深层基石。
1.1美国思想殖民的概念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民族解放运动席卷全球,众多民族国家如雨后春笋般独立,欧洲列强建立的全球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世界进入“后殖民”时代。作为新的全球霸主,美国发现,面对众多“觉醒”的民族主义国家,单单依赖政治宰制、经济支配、军事威慑等“硬权力”,无法建立和维持长久广泛的殖民统治,而通过文化和价值观等“软权力”,则能以更低成本获得更高殖民收益。
披上温情脉脉的面纱、让全世界“自愿”趋从趋附,这就是美国的“思想殖民”。与正常的人类思想文化交流不同,思想殖民是基于不平等、为了不平等的头脑控制。主要体现在:
一是强制改造。由于实力地位悬殊,强权国家往往利用霸权地位,强行在目标国家植入自身价值理念,同时选择性地清除特定原生文化和思想。这种强制性的思想改造,常常导致目标国家出现严重的认同危机、文化失语和价值混乱。
二是恶意操纵。为了达到“驯化思想”的目的,强权国家常常罔顾道义,在目标群体中灌输服从意识,大量培育依附势力,瓦解精神独立。
三是隐蔽渗透。强权国家的思想文化输出往往被包装为“先进理念”“文明进步”等貌似合理的形态,通过文化产品、教育体系、学术交流等隐蔽渠道,潜移默化影响目标对象认知。
四是长期侵蚀。思想认识的改变是缓慢的、渐进的。思想殖民往往也需要长周期、持续的日常渗透,甚至漫长的代际传递,才能达到再造思想、重塑认知的目的。
“思想征服”一直是帝国统治者们的理想。回顾历史,不同时期的殖民统治者都曾尝试通过国民教育、推广语言、重构历史、编撰典籍等手段,在被征服地区输出思想文化、统一价值观念,为长期控制清除文化障碍、建立思想基础。但是,由于历史条件所限,思想殖民只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存在过。在物质和精神交流交融交锋的全球化浪潮中,积累了丰厚资源和强大实力的美国最终站在了思想殖民的历史“潮头”。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现代通信技术快速发展、专业媒体机构大量涌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取得新突破、资本和技术流动出现全球化趋势,为信息和知识的全球传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使美国思想殖民驶上快车道。
作为战后国际体系的主要缔造者之一,美国一方面向世界输出美国政治经济制度、“民主”“自由”等美式价值观,一方面有目的、有意识地解构非美国思想、压制他国本土文化,着力营造对美国的精神依附和服从意识。一边扩张性“建构”,一边毁灭性“解构”,美国两手花样不断,思想殖民的“成效”也远远超过之前的任何殖民帝国。
1.2美国思想殖民的历史脉络
透过美国思想殖民的大致脉络,可以大致勾勒出其思想殖民的历史演进过程。
萌芽:大陆扩张阶段 (18 世纪末—19 世纪末)。独立后的美国以“天定命运”为思想基础,在美洲大陆迅速扩张领土,通过西进运动、美墨战争等一系列行动,领土在百年间扩张十余倍。门罗总统发表“门罗宣言”,以“反对欧洲干涉”“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为旗号,把拉丁美洲纳入美国势力范围。
奠基:全球崛起阶段 (20 世纪初—20 世纪中期)。美国国力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快速增强,放弃“孤立”政策积极参与全球事务,向世界输出诸多具有广泛影响的政治经济思想。威尔逊总统提出“十四点计划”和建立国际联盟的构想,罗斯福总统与丘吉尔共同签署 《大西洋宪章》 确立了二战之后构建国际体系的基本原则,罗斯福总统提出“四大自由”成为国际人权体系的理论基石。此时,美国的思想输出为其日后全面推行思想殖民奠定了历史基础。
成形:美苏对抗阶段 (20 世纪中期—20 世纪末)。在美苏对抗中,美国逐渐露出思想殖民的獠牙。美国“马歇尔计划”将经济援助与社会制度选择捆绑,以意识形态划线,打造出资本主义“自由世界”国家阵营,并扛起“领袖”大旗,对抗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美国组建并不断完善专门的国家宣传机构,以公开宣传、思想渗透、文化外交、学术资助等方式,大量传播反共信息,拉拢亲美精英,培育反共势力,鼓励社会主义国家民众投奔“自由世界”。
推进:美国独霸阶段 (20 世纪末—21 世纪初)。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制度风靡全球。“华盛顿共识”及新自由主义政治经济理论广泛传播,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9 · 11”事件之后,美国将“反对恐怖主义”塑造为全球议题,掀起“反恐”运动。在此期间,从克林顿政府将“扩展民主”作为外交支柱,到小布什推行“自由议程”,以美式民主自由为核心的思想殖民持续深入推进。
升级:霸权焦虑阶段 (21 世纪初—至今)。美国霸权遭遇挑战,国内党争不断、社会撕裂加剧、民粹主义走强。从推出“巧实力外交”,到打造“民主国家峰会”,再到提出“美国优先”“让美国再次伟大”等口号,美国不断加强和升级思想殖民战略。美国借助对新技术平台和前沿认知技术的掌控,持续加强对社交平台的意识形态管理,以“打击虚假新闻”“控制外国影响力”等为借口,操控社交平台上的信息流动,主导全球认知塑造。
1.3美国思想殖民的现实面孔
美国开展思想殖民活动时有黑色、白色、灰色等不同“脸谱”,可以根据不同情形和现实需要,灵活调配出不同“色调”进行伪装。
白色传播。白色传播构成了美国思想殖民最显性的层面,它以公开透明、官方背书的方式运作,传播可被公众知晓和验证的信息,旨在塑造正面国家形象并推广其价值观。这类活动一般直接由国务院、文化机构等官方或半官方实体执行,如美国新闻署 (后为国际媒体署) 长期运作的“美国之音”(VOA)、富布赖特学者交流计划、风靡全球的好莱坞电影以及政府高调的外交声明等。白色传播的核心策略是将美国的生活方式、政治制度和文化产品包装成具有普世吸引力的“现代文明标杆”,其重要价值在于其表面上的可验证性和正当性,为美国的全球领导力披上了文明开放的外衣。
黑色传播。黑色传播代表着思想殖民最具隐秘性、欺骗性和侵略性的一环,通常由情报和军事部门在高度机密状态下执行,其核心特征是秘密行动,包括但不限于虚假信息传播、情报搜集、网络攻击等。这类活动旨在干扰目标受众认知、操纵特定议题舆论、破坏敌对国家稳定,以获取战略优势,其存在和源头通常被官方断然否认。中央情报局 (CIA) 是美国黑色传播的主要执行者,其历史悠久的“知更鸟计划”曾系统性地收买或影响国内外记者以操控报道和舆论。在数字时代,黑色传播手段更为复杂,2013 年斯诺登曝光的“棱镜”计划就揭示了美国国家安全局 (NSA) 对包括盟友在内的全球数十亿民众及政要进行的大规模监控。黑色传播是认知战场上的“暗箭”,它无视国际规则和道德约束,是美国为实现战略目标部署的终极秘密武器。
灰色传播。灰色传播游走于“黑”和“白”之间的模糊地带,其特点是半公开性、来源模糊化和一定程度的欺骗性。这类活动通常由美国政府通过企业、非政府组织等第三方机构间接实施,以规避官方责任并制造“民间自发”的假象,其目的在于隐蔽地影响目标国舆论、塑造政治议程或支持特定团体,同时为美国保留“不干涉内政”的辩解空间。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NED) 是执行灰色传播的典型工具,名义上是独立非营利组织,但主要资金来自国会拨款。它通过旗下核心机构在全球资助媒体、智库、公民团体和政治活动,如为媒体提供资金,支持特定倾向的报道、放大社会矛盾等。灰色传播利用信息的不透明性,可以在否认干预的同时有效达成渗透目的。
“黑白灰”多张面孔相互配合,共同服务于美国的战略利益。这种多层次、立体式的结构设计,能够根据不同目标和环境,灵活选择传播手段,从而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1.4美国实施思想殖民的基础条件
如果说美国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霸权地位,是其思想殖民的“硬性前提”,那么语言文化、话语叙事、大众媒介、学术研究等方面的便利条件,则是其“软性基础”。
坐享“世界语”红利。语言是推行思想殖民的基本工具。美国著名政治思想家亨廷顿认为:“语言在世界上的分布反映了世界权力的分配。”17—19 世纪,英国通过全球殖民将英语强制推行至美洲、南亚、非洲等地,成为这些地区的行政与教育语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凭借经济、军事、科技及大众文化优势,倾力向世界推行英语,使得英语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成为全球通用语言。受霸权思维惯性影响,不少美国人理所当然地认为,“如果世界趋向一种共同语言,应该是英语。如果共同的价值观正在形成,它们应该是符合美国人意愿的价值观”。
主导国际话语权。叙事主导是美国推进思想殖民的关键。凭借其在经济、技术以及网络传播体系中的话语霸权,美国主导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强化其软实力建设。借助话语权优势,美国不断地美化自身,同时极力妖魔化他者,制造出“民主”与“独裁”、“自由”与“专制”、“市场经济体”与“非市场经济体”、“反恐国家”与“支恐国家”等对立阵营,以此把持对世界各国的形象塑造权。
占据传播制高点。谁控制了信息流动的阀门,谁就能掌握认知塑造的主动。马克思曾说,用宝剑实现的征服,将用电1报和报刊来巩固。今天,美国拥有数量众多的新闻媒体机构、实力强大的大型跨国传媒集团、基于互联网的社交媒体平台以及众多新型互联网科技巨头,牢牢把持着全球新闻信息传播的渠道和平台。在传统媒体时代,“美国主流媒体的镜头摇到哪里,安理会的议程就讨论到哪里”;在数字时代,借助脸书、X、优兔等社交平台,美国实现了“算法到哪里、流量到哪里,议题和认知就到哪里”的舆论操纵。
垄断知识生产标准。二战后,美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开展知识生产,吸引了全球众多优秀人才,创办了大量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构建起完备的知识生产和自主创新体系,推出大量影响深远的研究成果,迅速成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超级大国”。时至今日,美国和西方国家在全球学术研究和出版、知识传播、技术创新等领域依然占据主导性地位,借助对知识产权、评价标准的垄断,对非西方国家知识进行系统性排斥。牛津大学教授西蒙·马金森认为,美国在高等教育、学术研究和知识生产上行使着非同寻常的全球霸权,“知识和大学教育的美国化维持着一个美国化的全球社会,并在一个相互促进的进程中支持美国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军事上的主导地位”。
1.5美国实施思想殖民的深层动因
美国思想殖民旨在巩固文化强权,以此强化政治霸权、维护经济特权。
巩固文化强权。思想殖民在全球范围拓展美国文化强权,灌输对美国意识形态的认同。作为思想殖民者,美国极力自我美化,为其价值理念披上“普世”外衣,变“民族性”为“普世性”、化“国家利益”为“国际道义”,最终将“文化殖民”伪装成“价值引领”。美国把自己打扮成美好价值的“践行者”“代言人”“卫道士”,无非是巩固美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中心地位,塑造对美“认知崇拜”,培育对美“认知依附”。
强化政治霸权。美国思想操控和塑造认知的根本目的,就是将符合美国利益的规则转变为普遍接受的国际制度、国际秩序,并保证自身能够永久享有各种特权。美国对待国际规则的态度是“合则用,不合则弃”,暴露了其宣称的“思想”是假,背后的“霸权”是真。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美国主导下,世界各国签署《联合国宪章》、成立联合国,逐步确立诸多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搭建起当今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基本框架。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之后,美国一直试图将联合国及其代表的国际体系转变为维护西方主导地位尤其是美国全球霸权地位的重要工具。近些年来,随着全球南方集体崛起,美国发现这一体系对自身特权的束缚越来越明显,于是鼓吹“例外论”,四处“退群”,把美国从国际社会普遍遵守的共同规则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同时抛出“优先论”,直接把美国利益放置于其他国家之前,而且推广“长臂管辖”实践,公然把美国国内法凌驾于国际法之上。
维护经济特权。回顾历史,美国屡屡通过“思想殖民”为侵略和掠夺行为做好舆论铺垫、披上“合法外衣”。19世纪末,赫斯特报业集团配合美国扩张需求,渲染西班牙在古巴的“暴行”,为发动美西战争及随后抢占加勒比市场制造舆论。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借媒体渲染“阿拉伯石油武器威胁论”,推动建立“石油美元”体系,将美元霸权与全球能源贸易绑定。2019年,美国资助的非政府组织在玻利维亚煽动民众,舞动“民主”之剑推翻左翼政府,意在攫取全球最高储量的锂资源。今天,美国沿用“舆论先行”策略,以“国家安全”名义打压华为、TikTok等中国企业,无非是为美企争夺全球市场扫除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