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周朝的礼乐制度创设以来,男女两性的社会地位就一直处于非平等的状态之下。从孔丘、孟轲等人继承周公礼制思想的“孔孟之道”,到二程、朱熹等人融合道、佛思想而成的“理学”,中国女性受到礼教的残害越来越重。中国古代虽然出现了如辛延年这样歌颂女性反抗强权的男性作家、李清照这样不畏礼教坑害自身的女性豪杰,但真正的女性主义、女权思想并未产生。最早有意识学习真正意义上的女权思想并能将之付诸实践的,当属秋瑾。而秋瑾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作品,这些作品正是体现她女权思想的重要资料。下文以秋瑾的思想变化为标准进行分期,并对每一分期中其诗词的女权思想进行分析。
1877年,秋瑾出生于一个世代官宦的书香门第,祖父和父亲均是耿介官员,母亲知书达理且深晓大义,从其小时就培养其读书的习惯。秋瑾还曾学习武艺、阅读《芝龛记》。在此环境中成长,秋瑾养成了豪气干云的性格。面对黑暗的晚清社会,她的反抗意识也发展起来。这种反抗意识,既是对旧有的男尊女卑的男女社会地位不平等的反抗,也是对时代的晚清统治下的黑暗社会的反抗。截止秋瑾出嫁,秋瑾的女权思想在晚清社会中初步展露光芒。这一阶段可谓是秋瑾女权思想的萌芽阶段。
在少女时期,秋瑾因其生长环境,早已有着反抗意识,其中有关女性解放的意识尤为强烈。如其《题<芝龛记>八章》中第五章说“谪来尘世耻为男,翠鬓荷戈上将坛”,不仅是有着对男尊女卑的批判,更说“耻为男”,这样的呼喊是中国古代的历代女性所没有的。另外,秋瑾此一阶段写社会活动的诗词也值得注意,如《踏青记事四章》中的前两章:
女邻寄到踏青书,来日清明定不虚。妆物隔宵齐打点,凤头鞋子绣罗襦。
曲径珊珊芳草茸,相携同过小桥东。一湾流水无情甚,不送愁情送落红!
第一章中写与女伴相约踏青的前日,自己心中有不可抑制的欢喜之情。在礼教压迫的旧社会中,出生名门望族的大家闺秀往往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而出生官宦世家、书香门第的秋瑾,却与女伴相约踏青,而且“妆物隔宵齐打点”,极言激动之情,这与旧社会中的女性形象是极为不符的,由此可见秋瑾的独立女性意识。第二章中写与女伴踏青时的所见所感。本来前日是狂喜的,但真正走出家门却感到了深愁。伤春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大量出现的情感之一,而秋瑾的伤春却需结合个人背景与时代背景。“愁情”在秋瑾的身上,不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愁,而是“绿蛾蹙损因家国,系表名流竟若何”(《赠曾筱石》)的愁。
虽然婚前少女时期的秋瑾没有过多地被男权社会压迫,也没有大量、系统地接受西方民主平等思想,但因其天生的个性和独特的成长经历,使得女权思想在她的意识中萌芽。
1894年,秋瑾与王廷钧成婚。婚后的秋瑾居住在婆家,常与思想先进的唐群英、葛健豪等后来的女权运动先驱者往来,使得她的女权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900年,王廷钧任户部主事,秋瑾随同丈夫进京。在京城,秋瑾看到了晚清统治阶层的腐朽黑暗、八国联军侵华的残酷惨烈,这使她的反抗意识越来越强。1904年,秋瑾决心突破束缚,不顾丈夫的反对,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在1894年至1904年这十年的时间当中,秋瑾为人妻、为人母,实现了身份上的转换;但更重要的是,她入京之后亲身接触上层社会,晚清的政治腐败、政府无能、思想沉沦,在她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她的反抗意识在这种社会经历之下得到了强化,她的女权思想也在丈夫乃至整个社会的压制之下进一步发展。这一阶段可谓是秋瑾女权思想的发展阶段。
在婚后,秋瑾由少女转变成了少妇。王廷钧是旧社会典型的浪荡子弟,“男尊女卑”的思想在其心中根深蒂固。婚后的秋瑾曾遭受家暴,这样的男性压迫,使得秋瑾的女权思想进一步得到发展。试看《满江红·小住京华》一词: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这首词作于入京之后。“苦将侬、强派作蛾眉”的无奈之情和“莽红尘,何处觅知音”的无助之情在秋瑾胸中抑郁。然而“殊未屑”的自勉和“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豪情却丝毫不减其少女之时,“英雄末路当磨折”正是秋瑾这一时期所发出的女权最强音。
另外,《杞人忧》一诗也显出秋瑾此间的女权思想:
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漆室空怀忧国恨,难将巾帼易兜鍪。
这首诗写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诗中流露出秋瑾对国事的忧心,但身为“巾帼”,因传统礼教的束缚而不能“兜鍪”上阵,这对秋瑾而言是极为痛苦的。但她仍然坚持“漆室空怀忧国恨”,尽管是“杞人忧”也不放弃。这不难看出,国家的危亡激起了秋瑾的爱国之情,而这份深深的爱国之情,正是支撑着秋瑾坚持女权运动的重要精神力量之一。
婚后十年间的秋瑾饱受着祖国危亡和家庭不和的双重痛苦,而在这双重痛苦之下,她的女权思想也极大地得到了发展,为其女权思想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1904年,秋瑾东渡日本留学。在留学期间,秋瑾结识了鲁迅、黄兴、宋教仁等留学生中的有志之士,并与陈撷芬发起了共爱会,开展妇女运动。这一时期的秋瑾接触到了西方的民主平等思想,真正地实现了思想上的独立成熟。她以“鉴湖女侠”的笔名发表的《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警告我同胞》等文章大力地宣扬女权主义、号召救亡图存,也反映出此时秋瑾的思想走向成熟,不再被落后的礼教所压迫。直到1906年,秋瑾回国投身革命。在1904-1906年中,秋瑾两次东渡日本,在日本接受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洗礼,并结识了大量的新青年,使得秋瑾的女权思想走向成熟。这一阶段可谓是秋瑾女权思想走向成熟的阶段。
在日期间,秋瑾的女权思想快速地走向成熟。她这一时期的诗词中,出现了大量直言女性崛起、女子报国的名句,如“漫云女子不英雄”(《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韵》)“休言女子非英物”(《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祖国陆沉人有责”(《感时二首·其二》)等。而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秋瑾真正成为了她从小梦寐以求的“侠”。试看《对酒》一诗: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千金买刀”“貂裘换酒”是中国很传统的豪侠形象,此时的秋瑾已经完全脱离了礼教的束缚,慨然变成了一位女豪侠。而这位女豪侠以救亡图存为己任,直言“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体现出了她的豪迈,也展现出了她女权思想背后的强大精神力量支撑——爱国。
在日本留学期间的秋瑾不仅受到了西方民主思想和新青年新思想的双重影响,还摆脱了旧中国旧思想的束缚,使得其女性意识和女权思想迅速走向成熟。
四、女权思想成熟与应用阶段(回国革命期间)
1906年,秋瑾因抗议日本政府取缔留学生规则而回国。回国后,秋瑾投身革命。其间,她筹办《中国女报》,并在《中国女报》创刊之后,写下发刊词,以宣扬女权。直到1907年7月15日就义,秋瑾在国内大力地提倡革命与女权。这一阶段可谓是秋瑾女权思想成熟与运用的阶段。
回国革命后的秋瑾在国内一边革命,一边宣扬女权。在秋瑾的思想中,宣扬女权也是革命的一部分。如秋瑾曾多次劝徐寄尘参加革命,其中“廿纪风云争竞烈,唤回闺梦说平权”(《赠语溪女士徐寄尘和原韵二首·其一》)“时局如斯危已甚,闺装愿尔换吴钩”(《柬徐寄尘二首·其一》)等句不难看出,秋瑾劝徐寄尘参加革命,既是为了救国,也是为了女权运动。
回国革命期间的秋瑾将其成熟的女权思想完美地应用于女权运动和革命宣传之中,为中国革命和女权运动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纵览秋瑾的女权思想,其重要的出发点之一是为了救亡图存:从少女时期开始,秋瑾就为国家的危亡而忧心,这也使得她的女权思想得以生根发芽;直到革命乃至就义,秋瑾坚持着革命,而革命救国正是秋瑾坚持女权运动重要的原因之一。
当今社会,男女两性社会地位的发展问题属于焦点问题。从秋瑾的女权思想发展中,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我们都是处在人类社会中的成员,无论两性社会地位如何变化,都应当以是否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在未来男女两性社会地位的发展中,我们应该以国家利益最大化、人类整体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发展和谐的两性关系,并能够根据社会其他外在条件的变化积极地调整两性关系,以期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