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与注音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
táng dìzhīhuá,èfúwěi wěi。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fán jīn zhīrén,mòrúxiōng dì。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
sǐsàng zhīwēi,xiōng dìkǒng huái。
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yuán xípóu yǐ,xiōng dìqiúyǐ。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
jílíng zài yuán,xiōng dìjínàn。
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měi yǒu liáng péng,kuàng yěyǒng tàn。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
xiōng dìxìyúqiáng,wài yùqíwǔ
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měi yǒu liáng péng,zhēng yěwúróng。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
sāng luàn jìpíng,jìān qiěníng。
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suīyǒu xiōng dì,bùrúyǒu shēng。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
bīněr biān dòu,yǐn jiǔzhīyù。
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xiōng dìjìjù,hélèqiěrú。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qīzǐhǎo hé,rúgǔsèqín。
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xiōng dìjìxī,hélèqiědān。
宜尔室家,乐尔妻孥
yíěr shìjiā,lèěr qīnú。
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shìjiūshìtú,dǎn qírán hū?
二、诗歌结构解析
1.起兴喻理(1-4章)
①以“常棣之华”(棠棣)起兴,用花萼相依(“鄂不韡韡”)隐喻兄弟同根共生。
②直陈主题“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并通过“死丧”“原隰”等极端情境,强调兄弟互助的必然性。
2.对比论证(5-10章)
①以“脊令(鹡鸰鸟)在原”喻兄弟患难相救,反衬朋友“永叹”“无戎”(无法相助)的局限。
②辩证提出“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太平时期兄弟易生嫌隙,需朋友调和,体现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3.宴饮和乐(11-14章)
①描绘兄弟宴饮场景:“笾豆”(礼器)陈列,“和乐且孺(亲睦)”,以礼乐仪式强化亲情。
②将夫妻琴瑟和谐与兄弟“既翕(和睦)”并提,但明确兄弟情高于夫妻情。
4.总结劝诫(15-16章)
呼吁“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女)”,最终落脚于家族伦理的稳固,以反问“亶其然乎”收束,增强说服力。
三、艺术手法探微
1.比兴交织,喻象生动
①自然意象:棠梨花萼、鹡鸰鸟等,以生物本能暗喻人伦天性。
②器物意象:“笾豆”“瑟琴”,通过礼器与乐器象征秩序与和谐。
2.对比与层递
①危难与太平对比:兄弟在丧乱中“急难”,在安定时“不如友生”,揭示人际关系的情境差异。
②情感层递:从“孔怀”(极度牵挂)到“和乐且湛”(深度和谐),层层推进兄弟情义的境界。
3.辩证思维
不片面歌颂兄弟情,而是承认“阋于墙”(内部争执)的客观存在,强调“外御其务”(共抗外侮)的理性,体现周人的实用智慧。
四、思想内涵阐发
1.宗法制度的伦理基石
周代以“嫡长子继承制”维系政权,兄弟和睦是防止“诸侯纷争”的关键。诗中“外御其务”暗含对诸侯联盟的政治呼吁。
2.儒家“悌”道的先声
孔子“兄弟怡怡”(《论语·子路》)、孟子“长幼有序”(《孟子·滕文公》)等观念,皆可溯源于此诗对兄弟伦理的建构。
3.人性的复杂书写
既肯定血缘亲情的力量(“死丧孔怀”),亦坦言太平年月兄弟疏远(“不如友生”),突破单向度颂扬,展现早期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五、文化价值与影响
1.文学母题的开创
“棠棣”成为兄弟的代名词,如白居易“棠棣辉荣并桂枝”,鲁迅《别诸弟三首》化用“脊令”意象。
2.礼乐文明的缩影
宴饮场景中的“笾豆”“瑟琴”,生动再现周代“寓教于宴”的礼乐教化传统。
3.东亚文化圈的共鸣
日本《怀风藻》、朝鲜《翰林别曲》均引“棠棣”喻兄弟,可见其跨文化影响力。
六、教学建议
1.诵读教学
重点朗读“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体会四字句的节奏与劝诫语气。
2.意象分析
绘制“棠棣—鹡鸰—笾豆”意象链,理解比兴手法如何服务主题。
3.思辨讨论
设问:现代社会“兄弟情”是否仍具伦理优先性?引导学生结合独生子女政策、朋友文化等展开辩论。
4.拓展阅读
对比曹植《七步诗》(反讽兄弟相残)与苏轼《狱中寄子由》(歌颂兄弟情深),探讨文学中的兄弟形象变迁。
七、结语
《常棣》不仅是周代贵族宴饮的乐歌,更是一部微型的“人伦启示录”。它以棠棣起兴,以鹡鸰为喻,在礼乐与危难的对照中,揭示了血缘亲情的光辉与局限。诗中“凡今之人,莫如兄弟”的宣言,既是对宗法制度的维护,亦是对人性本质的深刻叩问。千年之下,当我们重读此诗,仍能从中照见家族伦理的永恒困境与人性救赎的微弱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