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影视剧中的弱势群体角色:人文曙光还是选材困境?

2025-04-10 15:12    休闲娱乐    来源:365文库
下载Word
下载成Word

影视剧中的弱势群体角色:人文曙光还是选材困境?

开篇:抛出犀利问题​

最近打开电视、点开视频平台,不难发现一个有趣又引人深思的现象:影视剧中身障人士等弱势群体的身影越来越频繁。从《小小的我》里易烊千玺饰演的脑瘫患者刘春和,到《不说话的爱》中张艺兴演绎的听障父亲,这些角色不断出现在大众视野。这究竟是影视行业对社会议题敏锐洞察后的人文关怀,还是在创作上遭遇选材瓶颈后的无奈之举呢?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现象呈现:影视剧里的弱势群体角色​

过去,影视剧中身障人士等弱势群体形象屈指可数,且大多是刻板印象。但这几年,情况有了很大变化。就拿《不说话的爱》来说,它将镜头对准听障群体,张艺兴饰演的聋人父亲小马,为了女儿的未来,独自扛起生活的重担,在无声的世界里,用坚韧和爱诠释着伟大的父爱。这部电影情节生动,细节刻画入微,让观众真切感受到听障人士生活的不易,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小小的我》聚焦脑瘫患者刘春和,易烊千玺的演绎堪称一绝。他把刘春和的倔强、坚强、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以及因身体缺陷遭受的种种挫折和歧视,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刘春和渴望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学习、工作,却屡屡碰壁,但他从未放弃,这种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深深打动观众。在影片中,我们看到刘春和为了实现自己的大学梦,努力学习,克服语言和行动障碍;看到他在求职过程中,遭受的冷眼和拒绝,这些情节都反映了脑瘫患者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困境。​

还有《推拿》,它展现了盲人按摩师的生活百态。在这个特殊群体里,他们有着各自的梦想、爱情和烦恼。沙复明渴望把推拿院做大做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王泉和孔佳玉则在爱情中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这部剧没有刻意渲染盲人生活的悲惨,而是以一种真实、细腻的方式,展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让观众看到盲人也有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这些作品的出现,让弱势群体不再是影视剧中的边缘人物,他们的故事、情感和困境逐渐走进大众视野,成为观众关注和讨论的焦点。​

人文关怀角度剖析​

促进社会认知与理解​

这些影视剧中的弱势群体角色,就像一扇扇窗户,让大众得以窥视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往,很多人对脑瘫患者的认知仅停留在表面,认为他们智力低下、生活无法自理。但《小小的我》改变了这种刻板印象,让观众看到脑瘫患者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追求,他们只是身体上存在障碍,智力并不一定受损。通过刘春和这个角色,观众了解到脑瘫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诸多困难,如行走不便、语言表达困难、学习障碍等,也看到他们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这种深入的展现,有助于减少大众对脑瘫患者的误解和偏见,让人们认识到他们和普通人一样,有血有肉,有梦想,有尊严,只是需要更多的理解、支持和关爱。​

引发情感共鸣与共情​

剧中那些真实而细腻的情节,往往能像一把温柔的剑,直击观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激发起人们对弱势群体的同情与关爱。在《不说话的爱》中,小马为了给女儿更好的生活,努力工作,学习手语,与外界艰难沟通,他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对女儿深深的爱。当他看到女儿在学校被欺负,那种愤怒和无助;当他为女儿的进步而欣喜若狂,那种纯粹的快乐,都让观众感同身受。观众在小马身上看到了父爱的伟大,也体会到了听障人士在生活中的无奈与艰辛,不禁为他们的遭遇而心疼,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更加关注和关爱这个群体。​

推动社会关注与改变​

优秀的影视作品就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能引发层层涟漪,带动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熔炉》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部电影揭露了韩国光州聋哑学校校长和教师对学生进行性侵犯和虐待的恶性事件,影片上映后,在韩国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公众对聋哑儿童的遭遇表示极大愤慨,舆论压力持续攀升,最终促使韩国政府通过了“熔炉法”,加强了对性暴力犯罪的惩罚力度,提高了对弱势群体的保护。这充分显示了影视作品在推动社会变革方面的巨大作用,它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弱势群体问题的重视,促使政府完善相关政策,推动社会支持体系的发展,为弱势群体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选材瓶颈角度探讨​

题材重复与同质化​

不可否认,在众多涉及弱势群体的影视剧中,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题材重复与同质化现象。许多作品的剧情套路相似,角色设定也较为雷同。就像一些讲述身障人士奋斗的故事,往往都是身障主角一开始遭受周围人的歧视和误解,生活充满挫折,但在某个契机下,他们遇到了贵人,得到帮助和鼓励,然后凭借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最终实现梦想。这种剧情模式在多部影视剧中反复出现,缺乏新意,难以给观众带来新鲜感。比如在某些关于听障人士的剧中,剧情常常围绕听障孩子努力学习发声、考上大学,或者听障青年在职场上遭受不公,最终凭借自身能力获得认可展开,故事情节和发展脉络十分相似,观众看了开头就能猜到结尾,很难产生持续的观看兴趣。​

创作动机的质疑​

部分创作者利用弱势群体题材来吸引眼球、获取商业利益的嫌疑也不容忽视。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一些影视制作方为了追求高收视率、高票房,往往会选择一些热门话题作为创作素材,弱势群体题材便是其中之一。他们在创作时,并没有真正深入了解弱势群体的生活和需求,只是将弱势群体作为一个噱头,通过夸张的情节和煽情的手法来吸引观众的眼泪,从而达到商业目的。就像某些网红博主为了获取流量,编造自己患癌症等悲惨经历,虽然最后被平台处罚,但也反映出在利益驱动下,一些人会不择手段地消费弱势群体话题。影视创作中也存在类似情况,一些作品只是表面上关注弱势群体,实际上是为了利用观众的同情心来提高作品的关注度和商业价值,这种行为不仅是对弱势群体的不尊重,也损害了影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影视行业选材困境的大背景​

从影视行业的大背景来看,近年来确实存在创新不足、依赖特定题材的现状,弱势群体题材扎堆或许也是选材瓶颈的一种体现。随着影视市场的不断发展,观众对影视作品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影视创作者们面临的创作压力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创作者为了降低创作风险,往往会选择一些已经被市场验证过的题材进行创作,导致影视市场上的作品题材单一,缺乏创新。弱势群体题材由于能够引发社会关注,具有一定的话题性和市场潜力,因此成为了许多创作者的选择。然而,这种扎堆创作的现象,也使得弱势群体题材的影视作品数量过多,质量参差不齐,观众逐渐产生审美疲劳。同时,这也反映出影视行业在选材方面的困境,缺乏对新题材、新领域的挖掘和探索,难以满足观众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辩证思考:并非非黑即白​

人文关怀和选材瓶颈并非完全对立,它们就像一对相互交织的线,共同编织出当下影视创作的复杂图景。在许多影视创作中,两者可能同时存在。有些创作者确实怀着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尊重,想要通过作品展现他们的生活,引发社会关注,同时也希望在创作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但在实际创作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如创作时间、资金、市场需求等,可能会出现题材重复、剧情套路化等问题,从而让人感觉陷入了选材瓶颈。​

以一些讲述自闭症儿童的影视作品为例,创作者的初衷是好的,希望通过作品让大众了解自闭症儿童的生活和内心世界,呼吁社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这无疑体现了人文关怀。但在创作过程中,可能由于对自闭症群体的了解不够深入,或者为了迎合市场口味,导致作品出现一些雷同的情节和模式,如自闭症儿童都有某种特殊的天赋,在家人和老师的帮助下逐渐走出自己的世界等,这又让人觉得在选材和创作上缺乏新意,存在选材瓶颈的嫌疑。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影视剧中弱势群体形象的增多归结为人文关怀或者选材瓶颈,而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既要肯定创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关怀,也要鼓励他们在创作上不断创新,突破选材瓶颈,创作出更多高质量、有深度的作品。​

总结与展望​

影视剧中弱势群体形象的增多,既是人文关怀的体现,也反映了选材方面的问题。我们期待影视创作者们在今后的创作中,能够在人文关怀与选材创新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以更真诚的态度、更深入的了解、更创新的视角,去展现弱势群体的生活与情感,让影视作品不仅成为娱乐大众的工具,更成为传递温暖、促进社会理解与进步的桥梁。只有这样,影视行业才能不断发展,创作出更多有深度、有温度、有价值的作品,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的视听体验,为社会的发展贡献积极的力量。​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