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10%基准关税”:全球贸易的“黑天鹅”?
就在不久前,一则消息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千层浪:美国宣布国家紧急状态,并对所有国家征收10%的「基准关税」。一时间,全球经济界、贸易界目光纷纷聚焦于此,各大媒体头版头条迅速被这一重磅新闻占据。[1,2,3,4,5,6,7,8]
当地时间4月2日,美国白宫发表声明,总统特朗普当日宣布国家紧急状态,旨在提高美国的竞争优势,保护美国主权,并加强美国国家和经济安全。声明称,特朗普将对所有国家征收10%的“基准关税”,该关税将于美国东部时间4月5日凌晨0时01分生效。此外,特朗普还将对美国贸易逆差最大的国家征收个性化的更高“对等关税”,该关税将于美国东部时间4月9日凌晨0时01分生效,而所有其他国家将继续遵守原有的10%关税基准。此消息来得突然,毫无征兆,让众多国家和企业猝不及防。原本按照正常节奏运行的全球贸易列车,突然被美国强行扳动了轨道,驶向充满未知与风险的方向。[1,2,3,4,5,6,7,8]
这可不是美国第一次挥舞关税大棒,但如此大规模、全面性地对全球所有国家下手,还是史无前例的。过往,美国可能只是针对个别贸易伙伴、个别商品类别加征关税,而这次是全面开花。就好比原本是在局部战场上打游击战,现在却直接发动了全面战争,其影响范围之广、冲击力之强,可想而知。
要明白这一政策的影响,首先得深入剖析它的具体内容。所谓10%的「基准关税」,就是美国对所有国家进口到美国的商品,一律先征收10%的关税。这就像是给全球商品进入美国市场设置了一道基础门槛,不管你是来自经济高度发达的欧洲国家,还是发展中的亚洲、非洲国家,都得先跨过这道10%的关税坎。[1,2,3,4,5,6,7,8]
而对于那些与美国存在较大贸易逆差的国家,情况更严峻。美国还会征收更高的“对等关税”。从公布的数据来看,中国被征收34%的关税,欧盟被征收20%,越南被征收46%。美国打着“对等”的旗号,声称是因为这些国家对美国商品设置了较高关税、存在非关税壁垒或者所谓的汇率操纵等问题,所以要实施“对等”的惩罚性关税。但这种说法充满争议,不少国家纷纷指责美国这是单方面的贸易霸凌,完全是按照美国自己的标准和意愿来定义“对等”,无视其他国家的实际情况和国际贸易规则。[1,2,3,4,5,6,7,8]
再看看美国给出的豁免清单,其中包含钢铝制品、汽车零部件、稀土矿物等战略物资,药品与半导体等敏感商品同样排除在外。从战略物资角度看,美国国内对钢铝等需求大,且在一些高端制造领域对稀土矿物依赖度高,豁免能保障国内相关产业的稳定生产,避免因关税导致原材料成本大幅上升而影响产业发展。药品关乎民众生命健康,半导体是高科技产业核心,豁免它们也是为了维持国内医疗体系稳定和保障科技产业竞争力。对于美墨加协定成员国,在协定框架内的商品维持原有优惠待遇,这明显是在拉拢盟友,巩固区域贸易关系,同时也是对北美地区供应链稳定的一种维护。这背后,美国的算盘打得很响,既想通过关税保护本土产业,又要保证关键物资供应和区域贸易稳定。
金融市场的动荡
消息一经公布,金融市场瞬间掀起惊涛骇浪。美股期货率先暴跌,纳指期货跌幅一度超4%,标普500指数期货跌逾3%。投资者们纷纷陷入恐慌,如同惊弓之鸟,对未来经济走势充满担忧。这种恐慌情绪并非毫无缘由,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其关税政策的变动就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引发了全球经济的连锁反应。人们担忧全球经济衰退,贸易战的升级将进一步破坏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企业的利润预期下降,经济增长动力不足,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如同阴霾,笼罩在金融市场上空。[5,7,10]
与此同时,黄金等避险资产价格飙升,现货黄金突破3200美元/盎司,创历史新高。在市场一片风雨飘摇中,投资者们纷纷将资金转向黄金,寻求资产的保值。就像在暴风雨中,人们急切地寻找一个安全的港湾,黄金就成了那个备受青睐的“避风港”。而比特币跌破83000美元,以太坊跌超5%,这些加密货币在市场恐慌情绪下,被投资者大量抛售,其价格波动剧烈,也从侧面反映出市场信心的极度脆弱。
行业冲击面面观
汽车行业首当其冲,成为受影响最严重的行业之一。美银证券预测,25%的汽车关税或导致美国年销量减少15%-20%,约320万辆需求蒸发。高昂的关税让进口汽车价格大幅上涨,消费者购买意愿降低。本土车企虽可能因进口车竞争力下降而获得一定机会,但也面临着零部件进口成本上升的问题,生产和运营压力剧增。例如,一些依赖进口零部件的汽车制造企业,可能因为成本的大幅提升,不得不提高汽车售价,这又进一步抑制了市场需求,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电子行业同样深受其害。电子产品的生产高度依赖全球供应链,从芯片到零部件,往往来自不同国家。关税的增加使得原材料成本上升,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像苹果这样的科技巨头,其产品零部件来自全球各地,关税的提升无疑增加了生产成本。为了维持利润,要么提高产品售价,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要么削减其他开支,如研发投入等,这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极为不利。消费者也会因为电子产品价格上涨,购买意愿降低,导致整个行业的销量下滑。
服装行业也未能幸免。美国是全球重要的服装消费市场,许多国家的服装企业依赖对美出口。美国征收关税后,服装出口企业面临成本增加和订单减少的双重困境。以越南为例,作为美国重要的服装进口来源国,在关税冲击下,大量服装企业订单减少,利润大幅下滑,甚至面临倒闭风险。原本凭借廉价劳动力和成本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的服装企业,在关税大棒下,优势被削弱,不得不重新审视市场策略,寻找新的出路。
面对美国近乎蛮横的关税政策,各国自然不会坐以待毙,纷纷吹响反击的号角。
中国率先亮剑,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下起诉美国。中国商务部发言人义正言辞地指出,美方此举是典型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严重违反世贸组织规则。这一行动不仅体现了中国坚定维护自身权益的决心,也表明中国致力于通过多边机制解决贸易争端,维护全球贸易秩序。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的起诉行动得到了众多国家的关注和支持,也让美国感受到了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
欧盟同样态度强硬,迅速制定反制计划。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痛斥美国的关税政策是对世界经济的“重大打击”,并明确表示欧盟有强有力的反制计划,必要时将果断反击。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长罗伯特・哈贝克更是直言,这对美国消费者而言是“通货膨胀日”。欧盟各成员国也纷纷表态,法国总统马克龙与可能受关税影响的行业官员会面,商讨应对之策;法国政府发言人指责特朗普表现得像“世界的主人”,摆出“帝国主义姿态”,并表示法国已准备好打这场贸易战。欧盟的强硬态度表明,美国的关税政策不仅损害了欧盟的经济利益,也严重破坏了跨大西洋的盟友关系。
加拿大总理卡尼毫不犹豫地表示,加拿大将采取反制措施来对抗美国关税。加拿大与美国在经济上联系紧密,美国的关税政策直接影响数百万加拿大人。卡尼此前就曾表示,美国不再是可靠的贸易伙伴,加拿大需要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加拿大的一些地方领导人也采取了实际行动,如新不伦瑞克省省长苏珊・霍尔特宣布该省计划在财政上支持受影响的行业,抵制美国企业,停止购买美国商品,并在当地下架美国酒类。
日本虽未立即采取强硬的反制措施,但经济产业大臣武藤容治称美国关税措施“极度令人遗憾”,将继续与美国就关税进行谈判,敦促美国将日本排除在关税措施之外。同时,日本也表示不排除报复的可能,只是需要谨慎评估。日本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在汽车和电子产业,美国的关税政策对日本相关产业冲击较大,日本国内产业界也在密切关注政府的应对举措。
韩国则紧急召开经济安全战略工作组会议,商讨对策。代行总统职权的国务总理韩德洙表示,全球关税战已成现实,形势严峻,政府必须全力以赴,克服这场贸易危机。韩国指示产业通商资源部长官与美方沟通协商,为受影响较大的行业和企业制定扶持政策。韩国作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产品和汽车出口国,对美出口依赖度较高,美国的关税政策让韩国企业忧心忡忡,韩国政府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批评美国的关税政策没有逻辑依据,违背两国伙伴关系基础,直言“这不是朋友的行为”。巴西通过《经济对等互惠法》授权报复,表明其不会轻易咽下这口气。这些国家的表态和行动,使得全球贸易局势愈发紧张,贸易战有进一步升级的趋势。
对美国自身经济的反噬
美国这一关税政策,看似是在保护本土产业、减少贸易逆差,实则是一把双刃剑,最终可能对自身经济造成严重反噬。
从消费者角度看,关税的增加直接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涨,消费者的生活成本大幅提高。美国零售联合会明确警告,新宣布的关税将使美国家庭成本显著上升。美国智库预测,普通家庭年均支出将因关税增加1200美元,像汽车、家电等耐用品价格涨幅更为明显。这意味着美国民众在购买这些商品时,需要支付更多的费用,原本就面临通胀压力的美国消费者,生活负担将进一步加重。
企业同样面临困境。进口原材料成本上升,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对于依赖进口零部件的企业而言,生产经营成本大幅增加,这可能迫使企业削减开支,如减少研发投入、降低员工福利等,甚至可能导致企业裁员。美国“零排放运输协会”指出,关税政策增加了消费者成本,使美国吸引电动汽车和电池供应链投资变得更加困难。通用汽车CEO也警告,加征25%汽车关税将导致本土车企成本上升,最终损害美国就业。
就业市场也难以幸免。关税引发的企业成本上升,可能致使企业减少招聘甚至裁员。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发表的工作论文显示,2018-2019年的贸易战,不仅未给美国受保护的新兴行业就业带来正面影响,其他国家的反制措施还使美国农业等行业就业减少。此次全面加征关税,对就业市场的冲击可能更为严重,许多行业的就业机会将减少,失业率可能上升。
众多经济学家对美国经济衰退风险发出警示。穆迪首席经济学家马克・赞迪指出,受新一轮关税冲击及联邦雇员削减政策影响,美国今年陷入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已上升至40%。前美国财政部长劳伦斯・萨默斯表示,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将对美国经济造成类似石油危机的“供给冲击”,导致生产能力下降、物价上涨、就业减少,还将使美联储陷入两难,加剧通胀与失业并存的风险。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预计,若实行平均20%的全面关税,将使普通美国家庭年支出增加3400至4200美元,日常生活成本大幅上涨,可能最终导致美国经济陷入衰退。
全球贸易格局的重塑
美国的关税政策,犹如一颗重磅炸弹,正在重塑全球贸易格局。
全球供应链面临重构的巨大压力。为了规避高额关税,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全球布局,考虑将生产基地转移出美国。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原本凭借低劳动力成本和优惠政策,吸引了众多企业设厂,成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一环。但此次美国对它们征收高额关税,可能使这些国家的制造业优势大打折扣,企业可能将生产线转移到其他国家,如印度、墨西哥等,或者回流到本国。苹果公司股价在政策公布后一夜蒸发18万亿人民币,这一剧烈波动折射出跨国企业对产业链断裂的恐慌,也表明企业正在重新评估全球供应链布局。
区域贸易协定的发展趋势也受到影响。在全球贸易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各国为了降低贸易风险,可能会更加积极地寻求区域贸易合作,加速区域贸易协定的谈判和签署。亚洲地区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已经生效,其成员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紧密,区域内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性得到增强。欧洲、非洲等地区也在积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美国的关税政策可能会促使更多国家加强区域合作,以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这将进一步改变全球贸易格局。
回顾历史,贸易战带来的往往是两败俱伤,甚至拖累全球经济。2018-2019年的中美贸易战,就是一个典型案例。美国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高额关税,中国也采取了对等反制措施。在这场贸易战中,中国对美出口企业订单减少、利润下滑,部分企业不得不转移生产基地。美国消费者购买商品成本上升,企业原材料成本增加,出口受阻,美国农民收入受到严重影响。全球贸易体系受到冲击,国际贸易秩序被破坏,世界经济增长预期下调,金融市场波动加剧。
再看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美国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大幅度提高超过2万种进口商品的关税。这一举措本意是保护国内产业和就业,可结果却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报复性关税措施,国际贸易急剧萎缩,世界经济进一步衰退。历史的经验教训清晰地表明,贸易保护主义就像一把双刃剑,在伤害他国的同时,也会对自身造成严重的反噬。美国此次对所有国家征收「基准关税」,无疑是在重蹈历史覆辙,全球贸易正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与挑战。
站在当下,全球贸易的未来就像被笼罩在重重迷雾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
如果贸易战持续升级,各国之间的贸易壁垒将越来越高,全球贸易量可能会大幅萎缩。国际贸易秩序将进一步混乱,世界经济增长将面临巨大压力,甚至可能陷入衰退。企业的生存环境将更加艰难,大量中小企业可能倒闭,失业率上升,全球经济将陷入恶性循环。
但如果各国能够冷静下来,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贸易争端,全球贸易则有望逐渐恢复稳定。各国可以共同努力,加强多边贸易体制建设,推动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在这个过程中,各国应摒弃贸易保护主义,秉持公平、公正、开放的原则,共同维护全球贸易的健康发展。
从长远来看,全球贸易格局的调整或许不可避免。各国需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自身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新兴经济体可以抓住机遇,在全球贸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全球贸易向更加平衡、多元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