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野菜
当一个人穷到极致时,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巴黎伦敦落魄记》这本书中给出了答案。你以为贫穷会很自然,实际却很麻烦。你以为会很坏,其实就是难受加上寂寞而已。这句话听起来平淡,却道尽了贫穷的残酷。贫穷远不止物质的匮乏,更是对尊严、希望和人性的无情摧残。贫穷到底有多可怕?不是没钱买包、没钱旅游的那种,而是真正能把人逼疯,把尊严踩碎的那种。
咱们来聊聊乔治奥威尔的书《巴黎伦敦落魄记》,作者在1933年干了件大事,他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主动一头扎进社会最底层,去巴黎做洗碗工,去伦敦做流浪汉。他就是要亲自体验一下贫穷,那种奇特的卑贱之处到底是什么滋味。这本书是他用命换来的血泪报告:贫穷不只是口袋空空,它是一台会系统性吞噬灵魂的绞肉机。
我们先从书里那些活生生的人讲起,看看贫穷的炼狱里,人性是多么挣扎和扭曲。奥威尔笔下没有一个角色是扁平的,他们就象是你我身边的人,被贫穷这只大手死死的掐住脖子。每一个人的故事都让人又哭又笑,心里五味杂陈。首先登场的是鲍里斯,一个从俄国流亡出来的流浪汉,想当年也是军官,现在被贫穷和关节炎折磨的不成样子。但他简直是个贫穷艺术家,嘴皮子溜的飞起,总是能忽悠到一顿饭。他坚信没有什么比钱更容易弄到了,然后转头就教奥威尔怎么把最后一件体面的衣服拿去当铺。鲍里斯身上有一种心酸又好笑的韧劲,为了活下去能爆发出很多惊人的智慧和生命力。
接着是帕迪,一个爱尔兰流浪汉,跟鲍里斯完全是两个极端。帕迪就是那个被贫穷彻底击垮的人,长期的饥饿已经磨平了他所有的棱角,说话都带着哭腔,永远在抱怨自己的命不好。因为长期的虚弱、营养不良,他饿到连偷一瓶牛奶的胆子都没有。他本来是个好人,却被饿成了丧家之犬。帕迪的经历象是一记重拳打在人们的心上,让人看到贫穷是如何把一个人的骨气和人格活活碾碎。一个习惯了工作的人,一旦失业比丢了钱更痛苦,帕迪就是最好的例子。
当然还有一群让人过目不忘的神人,街头画家博佐,穷的叮当响,骨气却比谁都硬,你给他钱,他还对你摆出一副高傲不感激的态度。还有爱吹牛的老查理,总在廉价旅馆里吹嘘自己当年的威风,用过去的故事麻痹现在的痛苦。更惨的是作家米勒,因为太饿,干脆整天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省点力气。这些人有好有坏,有善良有自私,但他们都在贫穷的泥潭里打滚。
贫穷,只会把人性中最真实、最复杂的一面给逼出来。奥威尔对这群失败者充满了感情,他甚至觉得,在这些流浪汉、乞丐、罪犯组成的地下世界里,反而藏着最本真的人性,这种视角在当时简直是石破天惊。你可能以为这只是几个倒霉蛋的故事,作者真正要撕开的,是巴黎和伦敦这两座繁华城市背后,那道深不见底的贫富鸿沟和吃人的社会制度。
首先就是赤裸裸的社会不平等,想象一下这个画面,楼上富人们在豪华餐厅里纸醉金迷,楼下奥威尔和工友们在又热又臭的地下室里疯狂洗盘子,一天干十几个小时,换来的钱只够勉强活命,这对比简直太讽刺。书中写到,这个世界上的食物明明足够养活每一个人,但总有人在挨饿。这说明社会病了,而且病的不轻。更气人的是制度性的压迫,在伦敦,当时的法律简直就是逼着穷人去死。你没工作那就得先进济贫院,不然就按照游民罪处理你。更绝的是,法律还规定,一个月内不能在同一个收容所待超过一次。这是什么概念,就是逼着流浪汉们每天象牲口一样被驱赶,永远在路上、永远不能停下来。奥威尔怒斥,这法律就是把穷人捆绑在路上。
那收容所里呢?厨房里大量的美食宁愿倒掉,也不给饥肠辘辘的流浪汉吃,这哪里是救助,分明是羞辱。还有无处不在的偏见,当时的人们觉得你穷就是因为你懒、你坏。奥威尔用亲身经历告诉所有人,乞丐和流浪汉并不是罪犯,他们中很多人曾经都是勤勤恳恳的普通人,只是因为失业、生病这些破事掉进了深渊。
最搞笑的是那些所谓的慈善家,奥威尔说只要你兜里没钱,他们就觉得有权对你指手画脚,给你上课。这种居高临下的善良比冷漠更伤人,所以接受施舍的人,往往打心眼里恨着施舍者,谁会愿意被当做可怜虫呢?你看,贫穷根本不是个人的错,而是社会的病,资本的游戏规则加上制度的偏见,双重枷锁把穷人定在了社会的底层。鲍威尔的这本书就是一把手术刀,剖开了繁华都市的脓疮。
贫穷如何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和命运,有人在苦难中保持尊严和幽默,有人则是被折磨得体无完肤、失去自我。奥威尔对这些小人物抱有深切的同情和尊重,他在书中写道,我喜欢想象那些失败者、流浪汉、乞丐、罪犯、妓女生活的地下世界里,那是一个金钱不再有意义的地方,这些被社会淘汰的人身上,反而保留着人性中最本真的东西。
奥威尔没有哭天抢地,用一种近乎冷酷的真实,记录下贫穷是如何一步一步把他逼到崩溃边缘的。首先是饥饿,饥饿会让人变得毫无骨气、头脑迟钝,感觉象是得了场重感冒,饿到极致人会变得象一滩烂泥,连思考都费劲。他形容自己饿的时候,嘴里会不停的分泌白色粘液,只能不停的吐口水,他对饥饿的主要记忆就是彻底的倦怠。但就算这样,他还是得拖着灌了铅一样的身体出去找吃的。一分钱都没有时,你就会发现贫穷那种奇特的卑贱之处,为了活命,尊严算个屁。
其次是尊严的粉碎,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体面人,在巴黎的酒店后厨,双手整天浸泡在油腻的脏水里,睡觉的地方全是臭虫,还得对着老板点头哈腰。在伦敦,他成了人人躲避的流浪汉,警察呼来喝去,被慈善机构的人用怜悯的眼神审判,在收容所必须脱光衣服当众洗冷水澡,然后和陌生人几乎是脚碰脚的躺着,连呼吸都喷在对方脸上。这种感觉,就象是被人扒光了衣服扔在大街上。一旦贫穷,社会就会默认可以剥夺你的一切尊严。
最后,也是最致命的,是希望的熄灭。当一个人,连明天能不能吃上饭都不知道的时候,你跟他谈理想、谈未来是不是很可笑。穷人很容易陷入一种绝望的循环,因为他们看不到任何改变的可能。奥威尔在最绝望的时候写到,生活已经不再是生活,仅仅是为了保住性命而已,这是一种活着的死亡。更可怕的是,有些流浪汉甚至故意去犯罪,对他们来说,坐牢都比在外面流浪强,有多绝望的人才会觉得监狱是天堂。
贫穷最可怕的,是让人彻底丧失对未来的想象力。奥威尔用他这段地狱般的经历,道出一个核心观点,贫穷绝不是没钱那么简单,它是一套组合拳,一拳打掉尊严,一拳打掉希望,最后一拳彻底摧毁人性。
《巴黎伦敦落魄记》出版至今已有九十多年,但书中所揭示的贫穷问题依然发人深省。别再轻易说谁穷是因为懒,你得看看他背后的社会结构出了什么问题,是不是制度和资源分配不公把他推进了火坑。奥威尔在书中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改革建议,比如修改歧视穷人的法律,改善收容所条件,让有劳动能力的流浪汉通过工作换取食物。只要社会愿意正视问题,就有办法减少贫困带来的痛苦,这种积极的态度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