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为什么国家越来越强大,但我的生活还是很难

2025-09-22 16:25    政务民生    来源:365文库
下载Word
下载成Word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我们确实是体会到了国家的强大,但是回过头来看自己的生活,好象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如果你要是有这种感觉,千万别觉得是因为自己不知足,因为这根本就不是心理作用,事实上这就是中国现在经济结构所带来的客观结果,这种感觉在宏观经济上的表现就是消费不足。所谓消费不足,就是说在整个国家的经济大盘子里,老百姓用于消费的那部分占比太低了,大部分的钱都不是用来消费的,而是去盖楼、修地铁、开发园区,去搞这些投资去了。

从长远上来看,这些投资当然很重要,但是,如果这些投资没法转化为老百姓实实在在的收入,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普通人的生活之间就会出现感知上的断层。当然国家是知道这个问题的,所以,这些年经常会有家电下乡、消费补贴、以旧换新这类政策的出台,这些其实就是刺激消费的手段。不过刺激归刺激,消费不足是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光靠消费补贴肯定是不够用的。

咱们来看一组数据,2024年中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是39.9%,而美国是67.9%,差了将近30个百分点。如果看历史数据,在美国人均GDP达到中国现在水平的时候,美国的消费占比是61.3%,世界的平均水平大概是55%,而我们现在比世界的平均值低了大概15个百分点。这15%的差具体现在日常生活里,就会让人感觉经济好象增长了,但我的生活却没什么变化。

那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中国的消费水平会这么低?要想了解中国的消费为什么不足,咱们得先讲明白几个概念,消费不足、内需不足和总需求不足,这三个词大家可能或多或少都听说过。但这三个词具体的区别是什么,可能大家没有深入想过。通常我们说经济增长要靠三驾马车,也就是消费、投资和出口,这里边消费指的是国内消费,投资指的是国内投资,出口指的就是外需。这三个指标加在一起就是GDP,也可以叫总需求。

总需求不足说的就是国内的消费、国内的投资和外需加在一起也没法消化全社会的产出。说白了,就是国内生产出来的东西用不完。内需不足说的是国内的消费和投资,这两块加起来没法消化全社会的产出,说白了就是国内生产出来的东西在国内是用不完的,要想用完起码得卖到国外。而消费不足跟这上面两个概念有点区别,它指的是消费在经济中的比例偏低,低于那个能让大家过得最舒服的水平。至于这个最舒服的消费水平是多少,不好意思没有标准答案,它得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发展目标,发展目标不一样判断标准就不一样。

如果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就是尽可能的增加经济增速,那就应该所有人节衣缩食,只维持基本的生命体征就可以了,剩下的资源都去用作投资。但是如果发展经济的目标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持续压制消费肯定就不是最好的办法。因为今天之所以要投资,就是为了未来能更多的消费,消费才是经济发展最终的目标。无论是修路、还是建厂,都是为了明天能生产更多的商品,创造更多的收入。消费和投资其实就是在现在享受和未来享受之间做一个权衡。

有些人喜欢及时行乐,愿意今天多花一点。有些人喜欢厚积薄发,喜欢明天多花一点。这些都无所谓,但问题在于这个选择权应该交给谁,谁来决定多少钱应该用来投资,多少钱用来消费?如果社会的目标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就应该把选择权交给人民群众,因为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多少收入用来消费,多少收入用来投资是最舒服的。不过要想实现这一点得有个前提条件,就是人民得能支配经济里的各种资源。换句话来说,就是经济的产出要归人民所有。

那经济的产出具体包括什么呢?主要就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劳动带来的回报;一个是资本带来的回报。劳动带来的回报说白了就是工资,这部分收入自然归人民所有。而资本带来的回报其实就是企业的利润,企业的利润当然是归股东。虽然股东听起来比较有钱,但也不能把他们剔除出人民群众的队伍,他们也是人民的一部分。所以按理来说,资本的回报也应该都属于人民。但是中国最特殊的一点就在于,中国存在着大量的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是全民所有,它的利润按理来说是所有人的共同财富。但是实际情况咱们都知道,咱们根本没法决定国企挣到的钱是分给大家消费,还是继续投资。

国有企业要接受国资委的考核,考核的核心指标是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也就是说国有企业的目标是做大做强,只有这样他才能向发改委交差。所以,就算是人民对消费的需求非常强烈,国有企业也不会把利润拿出来给老百姓分红,况且它也根本就没有渠道把这笔钱转移到老百姓手里,所以它只能不断的去投资。

不过,把消费不足的所有问题都说成是国有企业的问题也不太公平。因为从数据上来看,国有企业资产和利润的占比在最近这几十年里其实一直是在下降的,但中国的消费比重却没有上升,反而在下降。这也就意味着消费不足不光是国有企业的问题,民营企业同样会带来问题。民营企业的问题在于,它的股权分配是特别的不平均的,创始人和大股东基本掌握了所有的股权。也就是说民营企业的利润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支配,而这一小部分人对消费的理解和普通人完全不一样。

举个例子,比如张三今年大学毕业一个月挣1万,那他算上租房、吃饭、交通,每个月消费六七千太正常不过了。后来经过5年努力,张三卷进了大厂,一个月挣10万,那他每个月可能只会消费两三万,剩下的钱可能都用做投资去了。所以一般来说收入越高的人消费占收入的比重就越低。可以想一下,如果又过了5年,张三创业成立了大米科技公司,月入几千万甚至上亿,那这个时候张三会想什么,他每天想的肯定不是我要买点好东西、吃点好吃的。他更可能想的是我要打造一家伟大的企业,他会把大部分的利润都用来继续投资。所以这个时候就发生了个问题,对于张三来讲他什么都没做错,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张三一个人占据的财富是普通人的上万倍,但他的消费偏好要远低于普通人,会严重拉低社会整体的消费水平。所以说到底,消费不足的根本原因是分配问题。

再说一遍,消费不足的根本原因是分配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当然是调整分配结构。咱们先不讲具体的调整办法,而是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看在消费不足的情况下,中国到底应该怎么发展经济。从理论上来看,满打满算大概四种方法,第一种办法消费转型,让老百姓有钱消费。不过要想做到这一点,光靠一些消费补贴肯定是不够用的,必须得调整分配结构。比如能不能让国有企业的利润分到每个人手里,让老百姓获得一些财产性收入。这种办法是最理想的,也是难度最大的,涉及到机制改革、利益结构调整,短期内肯定做不到;

第二种办法出口,就是把东西卖出去,用出口拉动经济发展。在08年次贷危机之前中国主要就是这种发展模式,也是在这个阶段才有了中国制造这个说法。不过将近20年过去了,世界的格局早就变样了。一方面美国这样的进口大国开始反全球化,另一方面中国现在的经济规模太大了,光靠出口拉动经济发展已经不现实。既然消费一时半会转型不了,出口也指望不上,那经济的三驾马车就只剩下投资了。

第三种办法投资,用投资拉动经济发展,这种发展经济的模式就是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投资基建和房地产拉动经济上涨。事实上08年次贷危机之后,中国经济总体的发展思路就是这个模式。不过这种模式也会产生不少问题,比如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投资规模过大导致投资回报率越来越低。从长期来看,这种模式肯定也是要调整的。

最后第四种办法去产能。消费、投资、出口这些都是需求方面的东西,本质上都是为了增加需求,但如果反过来想,需求不足我不一定要增加需求,我还可以减少供给啊,这样需求和供给不就匹配了吗?生产出来的东西不就都用上了吗?这种办法就叫去产能。从理论上来看这好象是一条出路,不过这种办法能不用最好别用,因为它的经济代价太大。去产能就意味着有企业要倒闭,企业倒闭工人就会失业,工人失业没有收入,消费就会下降,消费一旦下降,需求就下降了。这个时候为了供需平衡,就得去更多的产能,等于是产能和需求进入了一种循环性收缩的局面。这种情况要是把握不好,肯定就会引起经济危机,所以这种方法是最不可取的。

所以,四种办法综合下来看怎么办?其实已经很明显了,中国未来一定要向消费型国家转型,增加老百姓的财产性收入,让老百姓有钱可花,用消费拉动经济的整体发展。而在这个目标实现之前,先用投资拉动经济发展,已经是最好的办法了。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