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开饭馆的朋友,老Y,前段时间快被逼疯了。他是我发小,一个把“天道酬勤”刻在骨头里的人。饭馆开了三年,他也整整熬了三年。每天最早到店,最晚离开,采购、后厨、前厅,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他总觉得,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就一定能把店做起来。但现实很骨感,生意一直半死不活,每个月盘算下来,刨去房租水电人工,落到自己手里的,还不如去给别人打工。他想了很多办法,看别人搞打折,他也跟着搞,买一百送三十,热闹了两天,来的全是薅羊毛的大爷大妈,一过活动期,店里比原来还冷清。听说短视频是风口,他花钱请人拍视频、做直播,钱烧了不少,来的客流还不够付拍摄队的油钱。学人家做菜品创新,一个月推出七八道新菜,结果熟客抱怨老味道没了,新客又没吸引来几个,把自己搞得手忙脚乱,后厨怨声载道。
那天深夜,他给我发了很长一段文字,字里行间都是一个中年男人即将被压垮的疲惫和绝望。他说,我是不是真的就不是这块料?我把能想到的办法都试了,能吃的苦都吃了,为什么就是不行?是不是我命就该如此?难道真有什么我不知道的“发财秘诀”?我能感觉到他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精神快要崩盘了。我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只是问了他一句:“老Y,你喜欢钓鱼。我问你,一个钓鱼高手和一个新手,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他愣了一下,回复说:“那肯定是技术啊,怎么甩竿,怎么调漂,怎么配饵料.….
我说,不对。一个新手,到了河边,脑子里想的都是鱼竿好不好,饵料香不香,甩得远不远。他会不停地换位置,换饵料,把希望寄托在这些“工具“和“动作”上。而一个真正的高手,到了河边,可能半天都不会动一下鱼竿。他会先看水。看水的颜色,看水流的速度,看水面的波纹。他会感受风向,感受温度,甚至会闻一闻空气里的味道。他是在“读“这片水域,读懂它的脾气和秉性。他知道什么天气,鱼会浮到水面;什么时辰,鱼会躲进深潭;哪个位置是鱼群必经的“鱼道”。当他把这一切都看透了,他才会慢悠悠地挂上最合适的饵,然后把钩甩向那个最精准的点。剩下的,就只是时间问题。新手是在“钓鱼”,把鱼当成一个需要征服的目标。高手是在“等鱼”,他只是看懂了规律,然后把自己放在了那个规律最容易显现结果的节点上。
我对老Y说,你现在,就是那个在河边手忙脚乱的新手。你所有的努力,打折、拍视频、推新菜,都只是在疯狂地更换你的“鱼饵”,你希望用一款神奇的鱼饵,把鱼“骗”过来。但你从来没有静下心来,好好“读”一下你的那片“水域”。你的“水域”,就是你饭馆周围三公里的生态。你的“水”,就是每天从你门口经过的人流。他们的节奏是什么?是行色匆匆的上班族,还是悠闲散步的退休居民?你的“天气”,就是这个区域的消费能力和口味偏好。他们是更在乎价格,还是更在乎品质和环境?你的“鱼道”,就是客流的高峰期和低谷期。他们中午需要什么?晚上又需要什么?周末和工作日的需求有什么不同?你没有去读这些,你只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你以为你在努力,其实你只是在用一种“瞎忙”的状态,来感动自己,来对抗内心的焦虑。
那晚,我们聊了很久。我没有教他任何一个具体的经营技巧,我只是在反复地告诉他,忘掉那些所谓的“术”,忘掉那些让你眼花缭乱的“方法”。静下来,象一个老渔翁一样,去看,去听,去感受。去看懂你店铺经营背后,那个看不见的“规律”。后面的故事,或许你们能猜到。老Y没再折腾那些花里胡哨的营销。他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象个侦探一样,每天就在自己店附近转悠。他掐着秒表计算门口人流的速度,去观察旁边写字楼的下班时间,去跟隔壁超市的收银员聊天,了解什么东西卖得最好。他甚至跑到这个片区所有的饭馆,不吃饭,就坐在那儿看,看别人家菜单的结构,看别人家客人的构成,看别人家服务员的忙闲状态。
一个月后,他做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砍掉了菜单上百分之七十的菜品,只留下十来个精品,主打一个“快“字。因为他发现,中午的客人全是附近写字楼的白领,他们只有一个小时吃饭,最需要的就是高效和稳定。其次,他把晚上的经营模式改了。不再追求翻台率,而是增加了几个适合两三人小酌的下酒菜,还搞了个投影仪放球赛。因为他发现,这个区域的年轻人,晚上需要的是一个能放松、能社交的“情绪加油站”。他还把打包的餐盒全部换成更精致、保温效果更好的,甚至附送一小包漱口水。因为他洞察到,这些体面的白领,即便吃一份快餐,也需要被尊重的感觉。他做的这些调整,没有一个是“高深”的秘诀,全都是他从“读懂规律”后,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结果是,三个月后,他的店就扭亏为盈了。半年后,成了那个片区最火的“白领食堂”和“深夜据点”。
上周我们吃饭,老Y喝了点酒,眼睛发红地对我说:“我以前觉得,开窍就是学到了什么惊天动地的秘诀。现在我才明白,真正的开窍,就是脑子里那根筋突然就通了,开始能看见事儿背后的那层‘道道’了。看懂了,剩下的事,好象不用使劲,自己就成了。”我笑了笑,这不就是“格物致知“吗?“格”就是勘察、研究,“物”就是你眼前的一切事。你把眼前的事研究透了,“知”就是规律和智慧,自然就来了。
其实,何止是开饭馆。我们生命中遇到的一切困惑,本质上都是因为我们看不透其背后的规律。谈恋爱,很多人就象老Y一样,疯狂地展示自己的“饵料”——我的条件多好,我多会关心人,我为你付出了多少。但他们从来没想过去“读”懂对方这个独立的“水域“。对方的家庭是怎样的?这决定了她的“水温”和“水深”。她内心最深处的安全感和恐惧是什么?这才是驱动她所有行为的“暗流”。你看不懂这些,你做得再多也只是在水面上表演,感动不了水下的鱼。
教育孩子也一样。很多家长拼命给孩子报各种班,买各种学区房,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这就是在疯狂地“投喂饵料”。但他们很少去“读”这个孩子的“天性“。他是属于深潭里的大鱼,需要安静和深度;还是属于浅滩里的小鱼,需要阳光和嬉戏?读不懂这些,你的爱和资源很可能就变成了孩子的负担和枷锁。我们之所以活得累,活得拧巴,根源就在于我们一直在用“战术“的努力,去对抗“规律”的洪流。就象一个逆着潮汐划船的人,即便你用尽了全身力气,把自己累到吐血,你也只能在原地打转,甚至不断后退。而那些看起来毫不费力的人,他们只是看懂了潮汐的方向,然后把船桨轻轻放入水中,顺势而为。世界在他们面前,仿佛就变成了一张写满了答案的考卷。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都很难具备这种看透规律的能力?我想,大概有三个原因。
第一,是“噪声“太多。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手机一打开,无数的成功学大师、营销专家、情感博主扑面而来,每个人都在给你提供各种标准答案和速成秘诀。这些声音就象无数台大功率的噪音发射器,让你根本无法静下心来,你的脑子被各种“术“塞满了,就再也装不进那个最根本的“道”了。
第二,是“我执“太重了。我们太相信自己的主观意愿,我们总觉得“只要我.……就一定能……”。这种强大的掌控欲让我们拒绝承认客观规律的存
在。我们不愿意去顺应,我们只想去改造。就象一个新手渔夫,他会抱怨天气不好,抱怨鱼不开口,但他很少会反思,是不是自己对这片水域的理解从根上就错了。
第三,是缺乏“思维工具“。看透规律,不是一种玄学,不是一种天赋,它本质上是一种可以被刻意练习的思维能力。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是用肉眼在看世界,他们的思考,停留在非常浅的表层——线性思维、非黑即白、单点归因。所以他们看到的世界是混乱的、随机的、不可预测的。他们的人生自然也就成了一场疲于奔命的“打地鼠”游戏,哪里冒出一个问题,就赶紧抡起锤子砸下去,结果问题越砸越多。
建议你可以从今天开始,做一个小小的练习。选择一个长期困扰你的问题,无论是一个工作上的瓶颈,一段纠缠不清的关系,还是一个改不掉的坏习惯。在接下来的一周里,你先不要急着去“解决”它。你所有的任务只有一个:观察。拿出纸和笔,把与这个问题相关的所有元素都记录下来。它什么时候会发生?发生前有什么征兆?它会牵动哪些人?会引发什么样的情绪?.…..你不要做任何评判,不要有任何情绪,你只是一个冷静的、客观的记录者。你把自己从“剧中人”的身份里抽离出来,变成一个“看戏人”。
一周之后,你再回过头来看你的记录。我敢保证,你会发现一些你过去从未注意到的细节。你会发现,所有看似偶然的爆发,背后都有着必然的规律。这就是“开窍”的开始。当你开始能静下心来,去看懂规律,你就不再会把力气花在与现实的对抗上。你会懂得在何时蓄力,在何时出击。你会懂得在何处借力,在何处顺势。你的人生,会从一场筋疲力尽的“战斗”慢慢变成一场轻松自如的“舞蹈”。你用的力气越来越少,但抵达的目标越来越近。因为你终于明白,驱动你前行的,不再是你自己那点微不足道的力量,而是整个世界背后,那股生生不息、永恒存在的,规律的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