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肉的朋友们都知道,肉类基本都有肥瘦之分。除了健康因素和个人习惯外,我们今天吃肉时一般不太注意肥瘦之分。
可是《水浒传》里面的古人特别注意肥瘦之分,肥肉和瘦肉几乎是两种食物。比如《水浒传》里面的好汉请客时的肉菜都是“新宰黄牛,花糕肥肉”,连孙二娘的人肉包子都是“肥的切做馒头馅,瘦的却把去填河”。那么《水浒传》里的古人为什么连吃“人肉包子”都要吃肥肉的呢?
热量维持生命的能量来源,人体也不例外。在农业生产现代化和食品生产工业化基本完成的现代,中国人摄取热量已经是非常容易了,以至于中国人现在摄取热量的问题不是摄取不足而是摄取过多。
然而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中国古代,摄取热量是非常不容易的。根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古代大多数老百姓的日常食物多以含热量较低的粗粮和蔬菜为主,肉类基本也是鸡肉之类的低热低脂肉类。
再加上古代制造食用油的成本很高,导致大多数老百姓日常很少使用。除了少数达官贵人之外,中国古代大部分人摄取的热量都是不足的,而油脂多的高热量食物在古代自然就成为价格高的抢手货。
正因如此,古人花钱买肉的目的之一就是尽可能地摄取日常生活中得不到的热量。而肥肉所含的热量高于瘦肉,古人买肉自然想要肥肉。所以连孙二娘买的“人肉包子”都得是肥肉的,不然卖不出去。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很多地区吃肉依然主要吃肥肉。直到中国人民不再对摄取热量发愁之后,肥肉在中国人餐桌上的地位才逐渐下降,以至于今天很多肉类要肥肉少才能卖得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