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低估贫穷在精神上对一个人的摧毁程度,在一个贫困的家庭里,你多吃一个水果、一口肉,都会变成道德问题。甚至当你与人AA吃饭时,多点一道菜也会被视做人品问题。很多人以为贫穷限制的只是物质条件,但实际上,贫穷是对人精神的全方位摧毁。这并非危言耸听,现代心理学和经济学研究发现,贫穷本身就会消耗大量心智资源。当一个人每天要为下一顿饭、下个月的房租发愁时,他的认知带宽完全被这些迫在眉睫的生存问题占据,没有多余精力思考长远规划,更谈不上个人发展或学习新技能,眼前的困难已足够压垮他。因此物质匮乏的人往往启动能力较差,当他们试图改变现状时,行动力和持续力都会非常薄弱。
贫穷让人的精神和意志变得脆弱,即使不需要付出太多,也会对失败充满恐惧。因为贫穷者仅剩的可能就是那些能带来快乐与舒适的时光,即便明知这些时间被浪费,明知用在别处可能改变生活,却依然无法行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贫穷的本质》中明确指出,这就是贫困带来的马太效应,因为你穷,所以你会更穷。贫穷如同顽疾,它不仅剥夺你的执行力,甚至让你无法安心躺平。贫穷带来的潜意识恐惧让人始终处于精神高度紧绷状态,这正是即使采取行动仍感拧巴的关键。
一个很恰当的例子,当旅行预算极其有限时,你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乘坐廉价的交通工具,徒步漫长路程。整趟旅程下来疲惫不堪,还要在各种消费决策中反复权衡,计算如何玩的最值。即便最终成型,到达目的地后若发现不符合预期,会觉得钱花的不值,整个旅程的心情都变得消极。若与朋友或伴侣同行,甚至可能因金钱产生争执。有句流行话说,看两个人是否合适,一起旅行就知道。实际上旅行正是在测试一个人生存策略的底色,是始终活在资源匮乏的紧张中,还是能从容面对选择与消费。
金钱不仅限制我们探索更多可能性,更让我们在微小决策中付出大量心理成本,最终导致决策失误,这才是贫穷的双重陷阱。要摆脱贫穷,必须认清自身存在的思维误区,首先要了解心理上的劣势。贫穷最容易催生自卑,这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可化为自强不息。每个白手起家者都怀揣这种自卑,因自觉不足而奋发图强。但若运用不当,自卑就会演变为自大,见到优秀者就归因于对方家世好、环境优。这种盲目自大只会让人眼高手低,会无形中滋生贪婪、不节制的毛病。为掩饰自卑而挥霍、包装,从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其次,要警惕无意义感带来的行动力匮乏。许多人在面对不公平时会表现出无力感,进而丧失行动的动力。资源匮乏导致难以建立有价值的社交关系,人际劣势又阻碍获取新信息。缺乏信息渠道就会对未来的方向感到迷茫恐惧,久而久之滋生懒惰,没有目标就不愿行动,最终沉沦下去。
最后要突破思维局限,贫穷者90%的精力都耗费在金钱问题上,如何解决当下困境成为首要考量,以致常常忽略时间的价值。时间与金钱相生相克,一个人越穷,他的时间就越不值钱。宁愿花数月甚至数年来换取眼前的舒适,也不愿挤出时间或金钱投资看不到及时回报的领域。比如大学选专业时,本可以凭热爱与天赋选择艺术、哲学等暂时不赚钱的领域,在热爱的指引下探索更多可能性。但对多数贫困生而言,选专业不是在规划人生,而是在选择活路,一旦发现这条路不能带来明确结果,就会立即失去行动力甚至放弃,哪怕已经走在半途。
再比如职场中遇到良机,需要放弃现有工作才能把握,许多人会陷入资源稀缺的思维陷阱,不断灾难化可能的结果,万一失败怎么办。其实最坏不过换份工作,与可能获得的巨大收获相比,无非路途多些颠簸。但贫穷导致的资源匮乏,会让人对不确定性和未知产生无尽恐惧。因此,贫穷者往往会拒绝任何需要冒险、结果未知的投资行为,转而选择更廉价的即时快乐。
贫穷不值得歌颂,更不值得赞美。它更多的是被迫、无奈。如果你尚未走出困境,请务必找到这些思维局限,不妨先重新定义自己,发现最大的优势与长处。记住,贫穷虽磨人心智、困人脚步,但只要保持上进心,一步步踏实前行,终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