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文言文教案3篇

2025-02-20 07:05    诗词歌赋    来源:365文库
下载Word
下载成Word

文言文教案3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言文教案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掌握文言实词,正确翻译全文,理解类比、对比、反问在说理中的作用。

  准确把握文中楚王和晏子的人物形象,感受晏子有利有礼有节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正确翻译全文,理解类比、对比、反问在说理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文中楚王和晏子的人物形象,感受晏子有利有礼有节的爱国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时代背景介绍:齐景公在晋国访问时的狂妄态度,引起了晋国的不满,于是派出军队攻打齐国几乎兵临城下。通过这次教训,景公意识到单凭齐国的力量是无法与强晋抗衡的,于是他将目光放到了南方的楚国,决意与楚修好,共抗晋国。在这种情况下,具有外交才干的晏子作为使者访问了楚国。

  此时楚国由楚灵王执政,他目空天下,狂妄自傲,因此打算羞辱一下齐国的使节“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的晏子,于是便有了“晏子使楚”这个故事。

  2、楚王想出了一个怎样的阴谋?晏子又是如何化解阴谋的?

  二、初读翻译

  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自读课文,圈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3、互助翻译,疏通课文

  三、理解课文

  1、楚王要“辱”谁?(真的是为了辱晏子吗?)

  “齐之习辞者”VS“习辞者”

  2、楚王为了“辱”成功,做了哪些准备?

  与左右大臣合谋

  安排演员

  选择时机:酒酣

  3、在宴席上正式“演出”时有没有破绽呢?

  4、“王视左右曰”,此时的'楚王可能有怎样的语气神情?

  5、面对楚王的别有用心的刁难,面对国家尊严受到威胁,晏子是如何应对的?晏子运用了哪些方法技巧进行反击?

  对比 淮南为橘VS淮北为枳

  类比

  对比 在齐不盗VS入楚则盗

  弊在楚

  5、“王笑曰”,楚王此时是一种怎样的笑?

  6、从全文来看,体现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晏子为什么要“避席”?

  7、楚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8、分角色朗读

  四、总结

  1、通过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2、复习文言文知识

  一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二考点细化: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

  三复习要求:复习掌握文言文各种常见句式知识;在了解句式用法、特点的基础上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文言文句式复习教案。

  四教学内容: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例题1:注意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例题2:注意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弗"、"莫"等表示否定判断。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例题3:注意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例题4:注意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例题6: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教案《文言文句式复习教案》。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例题7: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五)固定结构

  在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时,应注意其中的固定结构。这些固定结构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五种。

  1.表示疑问

  ①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

  《论浯六则》: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曰:"何以知之?"

  ②何所…?(所…是什么?)

  《木兰诗》: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

  ③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鸿门宴》:未辞也,为之奈何?

  《阿房宫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④如…何,奈…何?(拿…怎样呢?)

  《愚公移山》:如太行王屋何?

  《垓下歌》:虞兮虞兮奈若何?

  ⑤孰与…?(与…比哪个…?)

  《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孰与徐公美?

  《廉颇蔺相如列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⑥安…乎?(怎么…呢?)

  《赤壁之战》: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⑦独…耶?(难道…吗?)

  《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之姊耶?

  2.表示反问

  ①何…哉(也)?(怎么能…呢?)

  《游褒禅山记》:何可胜道也哉?(兼有感叹)

  ②何…为?(…干什么呢?)

  《鸿门宴》:何辞为?

  ③何…之有?(有什么…呢?)

  《左传·僖公三十年》:夫晋何厌之有?

  ④如之何…?(怎么能…呢?)

  《荷蓨丈人》: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⑤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

  《捕蛇者说》:岂若我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兼有感叹)

  《采草药》:岂可一切拘以定时哉?

  《鸿门宴》:沛公不先入关,公岂敢入乎?

  《殽之战》:未报秦施而伐秦师,其为死君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⑥安…哉(乎)?(哪里…呢?)

  《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兼有感叹)

  ⑦不亦…乎?(不是…吗?)

  《论语六则》: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察今》: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⑧…非…欤?(…不是…吗?)

  《屈原列传》:子非三闾大夫欤?

  ⑨宁…耶?(哪里…呢?)

  《祭妹文》:宁知此为归骨所耶?(兼有感叹)

  ⑩顾…哉?(难道…吗?)

  《为学》: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兼有感叹)

  ⑩独…哉?(难道…吗?)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3.表示感叹

  ①何其…也!(怎么那么…啊!)

  《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②直…耳!(只不过…罢了!)

  《孟子·梁惠王上》:王曰:"不可,直不过百步耳!"

  ③惟…耳!(只…罢了!)

  《谭嗣同》: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耳!

  ④一何…(多么…啊!)

  《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⑤亦…哉!(也真是…啊!)

  《五人墓碑记》:…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⑥…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指南录〉后序》: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4.表揣度

  ①无乃…乎(欤)(恐怕…吧?)(兼表反问)

  《季氏将伐颛臾》:求,无乃尔是过与?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②得无(微)…乎?(该不是…吧?)(兼表反问)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③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

  《师说》:其可怪也欤?

  ④…庶几…欤?(…或许…吧?)

  《孟子二章》:吾王庶几无疾病欤?

  5.表示选择

  ①与其…孰若…?(与其…,哪如…?)

  《冯婉贞》: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②…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

  《伶官传序》: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③其…耶?其…也?(还是…呢?还是…呢?)

  《马说》: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阅读下在的文字,完成16—20题。

  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时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翼、杨修等为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植尝乘车行驰道①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植益内不自安。(建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三国志?魏书十九?陈思王传》)

  【注】①驰道:也称御道,专供天子行车之道。②司马门:即宫门,每门有司马主管。

  16.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义作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信评论

  B.每进见难问诘难

  C.饮酒不节节制

  D.公车令坐死判罪

  17.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使各为赋

  ②故遂定为嗣

  B.①应声而对

  ②而植任性而行

  C.①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

  ②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

  D.①以杨修颇有才策

  ②于是以罪诛修

  18.比较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太祖甚异之

  ②植既以才见异

  ③文帝御之以术

  ④宫人左右,并为之说

  A.两个“异”字意思相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相同。

  B.两个“异”字意思不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不同。

  C.两个“异”字意思不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相同。

  D.两个“异”字意思相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不同。

  19.对曹植未能被立为太子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性简易,不治威仪。

  B.文帝暗用权术对付曹植,矫情自饰。

  C.宫女和曹操身边的人都说曹植的坏话。

  D.曹植饮酒不节,终因醉不能受救援曹仁之命。

  20.把下面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1)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译:

  (2)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译: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