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大裁员:20%的赌注,能否止住财务滑坡与转型困局?
在科技行业的风云变幻中,英特尔近日被曝即将启动一项令人咋舌的计划——史上最大规模的裁员,比例高达20%!这一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全球科技圈掀起波澜。截至2024年底,英特尔全球员工总数为10.89万人,若按20%的比例计算,此次裁员规模将超过2.18万人。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企业的全部员工数量,如此大规模的人员变动,实在令人震惊。
而此次裁员计划,是新任CEO陈立武上任后推动的首次重大重组。陈立武何许人也?他有着丰富的半导体行业经验,此前在投资领域成绩斐然,被称为“半导体创投教父”。如今执掌英特尔,他试图通过这一激烈的手段,为英特尔找到新的出路。但这20%的裁员计划,真的能成为拯救英特尔财务困境的“救命稻草”吗?背后又隐藏着英特尔怎样的战略考量?
营收与利润的双降之路
英特尔的财务状况近年来可谓是每况愈下,用“江河日下”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先来看营收数据,曾经在2021年,英特尔全年营收还能达到790.24亿美元的高峰,仿佛站在了行业的巅峰,风光无限。可谁能想到,这之后就开启了下坡路,2022年营收跌破700亿,2023年更是跌破600亿,降至542.28亿美元。到了2024年,全年营收为531亿美元,同比下滑2%。这一步步下滑的数据,就像一记记重锤,敲打着英特尔。
再看看利润,更是惨不忍睹。2019年,英特尔净利润210.48亿美元,净利率高达29.25%,那时候的英特尔在利润上赚得盆满钵满,在行业里也是底气十足。然而,到了2023年,净利润就已跌至16.89亿美元,净利率仅为3.11%,简直是断崖式下跌。2024年全年净亏损更是达到188亿美元,这巨大的反差,让人不禁感叹英特尔到底怎么了。
从股价和市值来看,2024年英特尔股价全年暴跌60%,市值蒸发超1000亿美元,这对投资者的信心来说是极大的打击。就像坐过山车一样,曾经的英特尔是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如今却让投资者们忧心忡忡。而且,2025年一季度营收预计仅为117亿-127亿美元,如此大幅缩水的营收预期,更是给英特尔的未来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市场份额的步步失守
在消费级CPU市场,英特尔曾经可是当之无愧的霸主,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但如今,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份额从2023年的77.3%下滑至2025年的60%-65%,这下滑的速度和幅度都十分惊人。AMD凭借锐龙9000系列(Zen 5架构)强势崛起,将市场占有率提升至24.1%,在桌面PC处理器市场更是大获成功,无论是市场份额还是收入份额都实现了巨大增长。在移动CPU领域,AMD也表现出稳定且持续的增长态势,2024年第四季度,AMD市场份额攀升至23.7%。就连苹果M系列芯片也在高端笔记本市场占据了5%-10%份额,不断侵蚀着英特尔的市场空间。
在当下大火的AI芯片领域,英特尔更是远远落后。市场份额不足10%,而英伟达却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几乎处于垄断地位。尽管英特尔推出了第三代AI加速器Gaudi 3,试图在AI芯片市场分一杯羹,还将其与英伟达H100、H200对标,宣称在一些性能指标上有优势,比如在Llama 2模型上的推理能力平均提高了50%,能效平均提高了40%,运行速度是其1.5倍,成本仅为H100的一小部分。但现实很残酷,市场份额的巨大差距说明英特尔在AI芯片市场想要追赶英伟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英特尔原本计划2025年出货Gaudi3芯片30万至35万颗,却又传出将大幅调降出货目标,估计降幅将超过三成,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其在AI芯片市场面临的竞争压力和市场接受度的问题。
成本重压下的裁员动机
英特尔之所以如此大规模地裁员,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财务压力。前面提到的营收和利润的大幅下滑,让英特尔的资金链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人力成本在企业运营成本中占比颇高,通过裁员来削减开支,就成了英特尔短期内缓解财务压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据彭博社报道,英特尔预计通过此次裁员以及其他成本削减措施,到2025年节省多达100亿美元。这对于目前处于亏损状态的英特尔来说,无疑是一笔可观的资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填补财务缺口。
除了财务压力,英特尔内部的官僚主义和运营效率低下问题也饱受诟病。英特尔前高管拉贾・科杜里曾透露,公司内部的官僚主义就像“毒瘤”一样,阻碍了创新和发展。以“猎鹰海岸”项目为例,英特尔的内部架构“扼杀了创新”。在这种情况下,裁员可以精简管理层,减少冗余职位,简化管理流程,提高运营效率,重建以工程驱动型文化,让公司重新回到以产品为中心的发展道路上。
裁员能否真正止血
裁员虽然看起来是一个快速降低成本的方法,但它能否真正解决英特尔的财务问题,还存在很大的疑问。从短期来看,裁员确实可以降低人力成本,减少公司的支出,改善财务报表。就像有些企业在面临财务困境时,通过裁员迅速降低了成本,缓解了资金压力。
但从长期来看,裁员也可能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首先,大规模裁员会导致大量人才流失。这些被裁员工中不乏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和优秀的管理人才,他们的离开可能会削弱英特尔的技术研发能力和管理水平。而且,当人才流失后,英特尔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成本去重新招聘和培养人才,这对公司的业务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就像之前一些科技公司裁员后,由于人才流失,在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上出现了滞后,导致市场份额进一步被竞争对手抢占。
其次,裁员消息可能会损害英特尔的市场信心。投资者和合作伙伴可能会对英特尔的未来发展产生担忧,从而影响公司的股价和业务合作。比如2024年英特尔宣布裁员消息后,股价就出现了明显的波动。这对于本来就面临市场份额下滑和财务困境的英特尔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从过往案例来看,有些企业虽然通过裁员暂时缓解了财务压力,但由于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业务问题,最终还是未能摆脱困境。所以,裁员对于英特尔来说,更像是一种无奈的挣扎,能否真正止血,还有待观察。
聚焦AI:从错失良机到奋力追赶
英特尔在AI领域的发展历程,就像一部充满遗憾与奋起直追的奋斗史。早在2017-2018年,英特尔就曾有机会投资OpenAI,当时的OpenAI还只是一个在AI领域崭露头角的初创机构,对英特尔的投资十分感兴趣,因为这不仅能减少其对英伟达芯片的依赖,还有望助力OpenAI建立自己的基础设施。可英特尔却因为时任首席执行官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短期内不会进入市场,以及数据中心部门不想以成本价生产AI芯片产品等原因,放弃了这笔可能改变其AI发展轨迹的投资。如今OpenAI估值约800亿美元,英特尔错失了一个在AI领域提前布局的绝佳机会。
除了错过投资OpenAI,英特尔在AI领域还有一系列战略失误。过去二十多年,英特尔一直认为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所使用的CPU能更有效地处理构建和运行人工智能模型所需的处理任务,对竞争对手英伟达和AMD所采用的图形处理单元(GPU)视频游戏芯片架构不屑一顾,认为其相对“丑陋”。但事实证明,游戏芯片在处理构建和训练大型AI模型所需的大量数据处理方面比CPU效率高得多,英伟达也因此迅速占领了AI芯片市场。在AI PC概念提出和产品推出上,英特尔也落后于人,2023年9月提出AI PC概念,相关产品却未能及时跟上,导致微软在最新的笔记本电脑中放弃英特尔芯片,转而与高通独家合作推出Copilot+PC计划。
不过,英特尔并没有在AI的浪潮中一蹶不振。如今,它开始奋起直追,将AI芯片研发作为重点发展方向。推出了一系列针对AI应用的处理器产品,像面向数据中心应用的英特尔至强处理器、英特尔Gaudi AI加速器,以及面向客户端的英特尔酷睿Ultra处理器和英特尔锐炫显卡,都在为AI计算提供支持。其中,第三代AI加速器Gaudi 3更是英特尔在AI芯片领域的重要布局,它与英伟达H100、H200对标,在一些性能指标上宣称有优势,比如在Llama 2模型上的推理能力平均提高了50%,能效平均提高了40%,运行速度是其1.5倍,成本仅为H100的一小部分。
英特尔还积极与微软等AI软件生态系统领军企业合作,共同推动AI生态建设。针对微软的多个Phi-3家族的开放模型,英特尔验证并优化了其跨客户端、边缘和数据中心的AI产品组合。Phi-3家族的小型开放模型可在低算力的硬件上运行,且更容易微调以满足特定的用户要求,使开发者能够轻松构建在本地运行的应用。英特尔与微软在DeepSpeed中共同设计了一款易用的深度学习优化软件套件——加速器抽象层,并拓展了Hugging Face上Phi-3和其他模型的自动张量并行支持。英特尔还与戴尔等合作伙伴共同推动AI PC生态建设,试图在端侧AI市场开辟新战场,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端侧AI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英特尔希望通过这些合作,在AI PC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先进制程:追赶台积电、三星的马拉松
在先进制程领域,英特尔曾经是当之无愧的王者,但如今却面临着来自台积电和三星的巨大挑战,就像一场艰难的马拉松比赛,英特尔需要奋力追赶。
英特尔的18A制程研发计划,是其重回先进制程领先地位的关键一步。这一制程节点是英特尔首个采用全环绕栅极(GAA)RibbonFET晶体管与PowerVia背面供电网络(BSPDN)的制造工艺。相较于Intel 3制程,Intel 18A节点在性能、功耗及面积(PPA)指标上均实现显著提升。在相同电压(1.1V)和复杂度条件下,Intel 18A制程可为标准Arm核心子模块带来25%的性能提升;当保持相同频率和1.1V电压时,功耗较Intel 3降低36%。在低压状态(0.75V)下,Intel 18A制程可实现18%的性能提升并同时降低38%的功耗,同时,该工艺相较Intel 3实现了0.72的面积微缩。这些性能提升,让英特尔对18A制程寄予厚望。
然而,英特尔在先进制程上与台积电、三星仍存在一定差距。台积电在先进制程领域一直保持着领先地位,2024年第四季度,其先进制程(包含7纳米及更先进制程)的营收达到全季芯片销售金额的74%。2025年下半年,台积电2纳米制程将量产,并且其还规划了2纳米以下进入埃米时代的制程发展。三星虽然在先进制程上良率存在问题,但也在不断追赶,其2纳米节点制程(SF2)测试中有了高于预期的初始良率,预计2025年下半年推出,采用第三代GAA技术,与台积电的N2制程技术正面对决。
英特尔18A制程预计今年下半年量产,虽然在技术上有亮点,但量产面临着诸多挑战。从历史经验来看,英特尔在先进制程的量产上曾出现过问题,比如过去在14纳米制程技术上就卡关许久,下一代先进制程也每每难产。此次18A制程量产,需要确保技术的稳定性和良品率,还要面临市场竞争的压力。如果量产时间延迟或者出现技术问题,英特尔在先进制程领域将进一步落后于台积电和三星。而且,即使18A制程成功量产,英特尔要想在先进制程市场与台积电、三星分庭抗礼,还需要不断研发更先进的制程技术,这场追赶之路,充满了艰辛与不确定性。
全球裁员潮:不止英特尔在“瘦身”
英特尔的裁员并非个例,在全球半导体行业的寒冬中,众多国际巨头都在纷纷“瘦身”。博世,作为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巨头,也未能幸免。德国金属工业工会发布声明,博世将在全球裁员5500人,其中德国裁减3800个岗位。博世发言人表示,汽车行业面临严重产能过剩问题,竞争和价格压力持续加剧,向电动汽车过渡速度慢于此前预期,这一系列因素导致博世不得不采取裁员措施。福特汽车也宣布在欧洲裁员4000人,占当地员工总数14%,大众更是在考虑包括关闭德国工厂等前所未有的举措,汽车行业的困境可见一斑。
意法半导体同样在苦苦挣扎,据彭博社报道,意法半导体正在考虑通过提前退休和员工自然减少的方式,裁减大约6%的员工,涉及人数可能在2000到3000人之间。意法半导体首席执行官Jean-Marc Chéry正面临政府要求其下台的压力,由于需求长期下降,公司业绩不佳,股价在过去12个月中下跌了45%以上。安森美也计划裁员约2400人,约占员工总数的9%,同样是受到需求放缓及收入下降的影响。这些国际巨头的裁员行动,反映出全球半导体行业正在经历深度调整。
从市场数据来看,2024年第一季度,半导体市场经历了大约2%的下滑,降至1515亿美元。消费类产品受到的打击最大,相较于2023年第四季度下降了10.4%,工业领域由于库存调整下降了8.5%,就连汽车领域也在2024年第一季度出现了5.1%的负增长。尽管数据中心相关的半导体细分领域增长了3.7%,但难以掩盖整个行业的低迷态势。终端需求疲软、库存高企、竞争加剧,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半导体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行业洗牌:挑战与机遇并存
在这样的行业寒冬中,虽然众多企业面临困境,但也正是市场洗牌的时刻。市场份额正在重新分配,那些能够在困境中保持创新能力、快速调整战略的企业,将有可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对于英特尔来说,这既是巨大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如果能够通过此次裁员和战略调整,成功削减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加快在AI和先进制程领域的发展,那么英特尔就有可能在市场洗牌中重新崛起。就像曾经的IBM,在面临行业变革时,果断进行战略转型,出售个人电脑业务,专注于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最终成功实现转型,再次成为行业的领导者。
而那些在行业调整中无法适应变化的企业,则可能会被市场淘汰。这也促使整个半导体行业不断优化升级,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整合。随着AI、物联网、5G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半导体行业未来的发展空间依然广阔。只要能够把握机遇,积极转型,英特尔等半导体企业依然有可能在未来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行业的寒冬虽然残酷,但也孕育着新的希望,关键在于企业能否在困境中找到正确的方向,实现破局重生。
英特尔此次大规模裁员和战略转型,无疑是其在困境中做出的艰难抉择。20%的裁员比例,是对过去臃肿组织架构和低效运营的一次大手术,试图通过削减成本、提高效率来止血。而在AI和先进制程领域的发力,则是英特尔面向未来的布局,试图在新的赛道上找回曾经的辉煌。
但转型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AI领域,英特尔已经落后于英伟达等竞争对手,要想在这个快速发展的领域中追赶并超越,需要在技术研发、市场推广、生态建设等多方面取得突破。在先进制程上,与台积电、三星的竞争也异常激烈,18A制程的量产挑战重重,后续的技术研发也需要持续投入大量的资源和精力。
英特尔能否在这场变革中浴火重生,我们拭目以待。也欢迎各位知友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观点,你认为英特尔未来的发展会如何?它能成功转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