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从“网购土拨鼠疑为旱獭”,聊聊饲养野生动物那些事儿

2025-02-25 15:01    杂项    来源:365文库
下载Word
下载成Word

从“网购土拨鼠疑为旱獭”,聊聊饲养野生动物那些事儿

事件起底:土拨鼠还是旱獭?

最近,“上海一博主网购土拨鼠疑收到喜马拉雅旱獭”这一消息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事情的起因很简单,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里那只憨态可掬的土拨鼠成功勾起了博主的喜爱,于是,博主决定在网上下单购买一只土拨鼠当宠物,想把这份可爱带回家。

可收到货后,博主却傻了眼。眼前的这只小家伙和自己想象中的土拨鼠完全不一样,不仅鼠爪、鼠身布满伤口,甚至还有蜱虫在上面爬来爬去,状态十分糟糕。满心欢喜瞬间化为愤怒,博主随即将此事发至网络,控诉商家的不良行为。

这一曝光,评论区瞬间炸开了锅。众多网友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指出博主购买的这只所谓的“土拨鼠”,极有可能是喜马拉雅旱獭。要知道,喜马拉雅旱獭可不是普通的小动物,它极易携带鼠疫等高危传染病原体,一旦感染,后果不堪设想。这一猜测,瞬间将事件推向了高潮,引发了网友们的“鼠疫传播”担忧,大家纷纷建议博主上报疾控中心,对这只动物进行科学处置。

面对网友的建议和质疑,博主后续却称已自行将鼠寄回商家。这一操作无疑是火上浇油,让网友们更加担忧鼠疫传播的风险。毕竟,鼠疫可不是闹着玩的,它在历史上曾多次大规模爆发,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如今,在现代社会,这样的风险依然不容小觑。

随着事件的持续发酵,上海疾控中心也注意到了此事。工作人员迅速回应,称已接到相关举报,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核实调查中。同时,为了安抚公众情绪,工作人员也表示,即便是野生旱獭,也只有一定的感染鼠疫几率,并非必然携带,大家不必过于恐慌。但即便如此,大家还是尽量少接触野生动物,切勿购买,因为即便是人工养殖的,也存在携带病毒的风险。截至目前,涉事商家已下架相关商品,试图降低事件的影响。

土拨鼠与旱獭:傻傻分不清?

在这起事件中,很多人都对土拨鼠和喜马拉雅旱獭的区别感到困惑。其实,它们虽然都属于啮齿目松鼠科,但在外观和习性上有着诸多不同。

(一)外观差异

从体型上看,土拨鼠通常体型较小,成年土拨鼠一般体长在30-40厘米左右,体重1-2千克;而喜马拉雅旱獭体型明显更大,成年体长可达50-60厘米,体重能达到4-6千克,甚至更重,看上去就像一个圆滚滚的小肉球。

毛色方面,土拨鼠毛色丰富多样,有灰色、棕色、黑色等,有些种类腹部毛色较浅;喜马拉雅旱獭毛色相对单一,多为沙黄色,毛尖黑色,在臀背面形成不规则的黑色细纹,其鼻子为黑色,从鼻端经两眉间延伸至两耳前还有一个深黑色三角区域,这是它非常显著的面部特征,土拨鼠则没有这样独特的面部三角区。

再看面部特征,土拨鼠的头部相对较小且尖,耳朵略大;喜马拉雅旱獭头部较大且圆,耳朵短小,看起来更加憨态可掬。

(二)习性大不同

在生活环境上,土拨鼠主要栖息在草原、半荒漠地区,比如北美洲的草原犬鼠就生活在广袤的草原上;喜马拉雅旱獭则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周边的高山草甸、草原地区,适应了高海拔、寒冷的环境。

食性上,两者虽都以植物为主食,但偏好有所不同。土拨鼠除了吃草,还会吃一些植物的根茎、种子,偶尔也会捕食昆虫;喜马拉雅旱獭主要采食高原草甸上的禾本科和菊科植物,喜食鲜嫩多汁的茎叶和嫩枝,在食物匮乏时也会挖取草根充饥。

活动规律也有差异,土拨鼠通常在白天活动,夜晚休息,但在炎热的夏季,会减少中午的活动时间;喜马拉雅旱獭同样是昼行性动物,不过它们有冬眠的习性,每年秋末冬初,当气温下降,食物减少时,就会进入长达5-6个月的冬眠期,以度过严寒的冬季。

饲养合法性深度剖析

(一)法律法规条文解读

在我国,野生动物的饲养可不是随心所欲的,有着严格的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指出,国家对野生动物实行分类分级保护,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猎捕野生动物或者破坏其栖息地。对于个人饲养野生动物,法律设置了诸多限制。

一般来说,个人想要饲养野生动物,首先需要满足一系列条件。比如,要有适宜驯养繁殖野生动物的固定场所和必需的设施,像专门的笼子、合适的栖息环境等;还要具备与驯养繁殖的野生动物种类、数量相适应的资金、人员和技术,毕竟不同的野生动物生活习性不同,饲养难度也不一样,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来照顾它们;同时,驯养繁殖野生动物的饲料来源也得有保证,不能让动物饿着。满足这些条件后,还需向相关部门申请,获得许可,拿到人工繁育许可证,才可以合法饲养。

而喜马拉雅旱獭,它被列入了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名录,即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这就意味着,个人如果想要饲养喜马拉雅旱獭,必须依照法律规定,获得相关部门的许可,办理相应的许可证,否则就是违法行为。

(二)案例警示

私自饲养野生动物可不是小事,一旦违反,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就拿海南的韩某公来说,他在2022年8月和2023年4月左右,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范围内的河流先后捕获两只“金钱龟”并带回家饲养。经鉴定,这两只龟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三线闭壳龟,野外种群的成体2只核定价值共计100000元。最终,韩某公因犯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并处罚金5000元。

还有东阳的一位商户,在店内私自饲养了两只画眉鸟,而画眉鸟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由于该商户未经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批准,未取得人工繁育许可证,其行为涉嫌非法人工繁育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对其进行立案查处,没收野生动物并处野生动物价值一倍的罚款,共1万元。

这些案例都在警示我们,法律红线不可触碰,野生动物的保护是一项严肃的工作,私自饲养野生动物不仅会对自身带来法律风险,还可能对野生动物的生存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所以,在考虑饲养野生动物时,一定要先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切勿心存侥幸,以身试法。

背后的健康风险

(一)疾病传播风险

喜马拉雅旱獭身上携带的病菌种类繁多,光是细菌类就有鼠疫耶尔森菌、布鲁氏菌、多杀巴斯德菌等。鼠疫耶尔森菌是引发鼠疫的罪魁祸首,鼠疫作为一种烈性传染病,发病急、传染性强、病死率高,在我国被列为甲类传染病。一旦感染,患者常常突然出现高热、淋巴结肿大等症状,病情迅速恶化,若不及时治疗,很可能危及生命。

在历史上,鼠疫曾多次大规模爆发,给人类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中世纪欧洲爆发的“黑死病”,就是鼠疫的一次大流行,这场灾难夺走了2000多万人的生命,使欧洲人口锐减三分之一,繁华的城市变得萧条,大量人口死亡,经济、社会秩序陷入混乱,人们生活在恐惧之中。

鼠疫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病媒生物传播是最主要的方式,寄生在喜马拉雅旱獭身上的跳蚤感染鼠疫菌后,再叮咬人类,就会将病菌传播给人类;接触传播也不容忽视,当人接触染疫的喜马拉雅旱獭,或者接触鼠疫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时,病菌就可能通过皮肤表面伤口或黏膜进入体内,从而造成感染;而飞沫传播则更为迅速,肺鼠疫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鼠疫菌,病人在呼吸、咳嗽时释放出的病菌会形成飞沫,他人一旦吸入,就很容易被感染。

除了鼠疫,喜马拉雅旱獭携带的布鲁氏菌可引发布鲁氏菌病,这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多汗、关节疼痛、乏力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治疗周期长,容易复发。多杀巴斯德菌则可能导致伤口感染、肺炎、脑膜炎等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二)伤人风险

喜马拉雅旱獭作为野生动物,野性难驯,在饲养过程中,对饲养者造成伤害的风险不容小觑。它们天生具备强烈的自我保护本能,当感到自身受到威胁,比如在被人类突然靠近、抚摸,或者饲养环境让它们感到不适时,就会毫不犹豫地发起攻击。

喜马拉雅旱獭有着尖锐的爪子和锋利的牙齿,一旦攻击人类,其爪子很容易抓伤皮肤,造成皮肤破损、出血,而牙齿的撕咬则可能导致更严重的伤口,不仅会带来剧烈的疼痛,还可能引发感染。像一些小型哺乳动物咬伤后常见的破伤风杆菌等,都可能通过喜马拉雅旱獭的咬伤进入人体,引发严重的感染性疾病。而且,由于喜马拉雅旱獭是野生动物,其行为难以预测,即使是在看似温顺的状态下,也可能突然发起攻击,让人防不胜防。

正确对待与处理方式

(一)不养了怎么办

倘若你已经购买了野生动物,却又不想继续饲养,可千万不能随意将其放生或丢弃。随意放生野生动物,可能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比如,一些外来物种在新的环境中没有天敌,就会迅速繁殖,抢夺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和食物资源,导致本地物种数量减少,甚至灭绝,破坏生态平衡。而且,被放生的野生动物如果本身携带病菌,还可能将病菌传播给其他动物,引发疫病流行。

那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你应该及时联系当地的林业部门或野生动物保护机构,向他们说明情况,寻求专业的帮助和指导。他们会根据动物的种类、健康状况等因素,采取合适的处理措施,比如将动物转移到合适的野生动物救助站,或者送回适宜其生存的自然环境中,确保动物得到妥善安置,同时也能保障生态安全。

(二)日常生活建议

正如上海疾控中心建议的那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少接触野生动物。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复杂,身上携带各种未知病菌的可能性很大,与它们接触,无疑是将自己暴露在危险之中。我们不要因为一时的好奇或冲动,就去购买野生动物当宠物,这种行为不仅违法,还可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健康风险。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树立起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从自身做起,不参与非法的野生动物交易。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守护好我们的生态家园,让人类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