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逻辑谬误会影响其赚钱、消费、社交等方方面面。决策错误是我们生活不如意的原因,你甚至不知道它们的存在,然后一直都在这些陷阱里走不出来。
1、认知失调
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当现实跟期望的不一样,求而不得会让我们难受,这时候大脑就会调整认知,把问题做有利于自己的合理化解释,因为这样可以减轻挫败感。有人面试失败,他不去想成功者做对了什么,而是说这工作也就一般,我要找更好的,或者怪面试官不公平。大家都说有钱的人无奸不商、为富不仁,但他们其实也想变得有钱。我们可以一直做聪明的狐狸,但那样永远得不到渴望的葡萄。
如果你跟有利于自己的合理化解释自洽了,那这种失调的认知会阻止我们研究事物的构成要件,不研究就做不到,做不到又会认知失调,恶性循环。想想他为什么比你富有?他谄媚、他不诚实,有没有可能,他只是在供需关系中价值比较高呢?你有去客观的分析吗?那怎么避免认知失调,在所有想要但没得到的时候,问自己两个问题,我是不是在找借口来解释我的失败?再问自己,做到这件事的构成要件是什么?前者可以避免认知失调,后者思考做成的路径。
2、锚定效应
锚点它本身是一个工具,我们描述一件事加上锚点,别人就更容易理解。比如,你跟别人形容俄罗斯的人口,1他比中国人口少,2少于7亿,这俩就是锚点。锚点可以让我们对被锚的事物更有概念,但锚定效应可太不好了,它指的是人在做判断或者决策的时候,会不自觉的受最开始接触的信息的影响。最开始的信息就是锚点,然后会以这个锚点为基准调整后续的判断。比如销售或者谈判人员会专门利用锚定效应对付我们,卖车的会先给你一个高报价,你砍来砍去,最后的价格你会觉得很划算,更容易下单。星巴克放22块钱一瓶的矿泉水,是为了让你认为矿泉水都22了,那30的咖啡也不贵,从而更容易消费。
锚定效应会带来不理智的决策,那怎么对付锚定效应呢?一做决定之前,问问自己是不是被锚定效应影响了。二在任何消费或者是谈判之前,根据现实情况主动给自己设定锚点,告诉自己我就想花这么多,他对我来说就值这么多。锚定效应还可以利用,比如想让别人给你买100块钱的东西,那就先带他去看看500块钱的东西。
3、光环效应
你觉得这俩人怎么样?张三他聪明、勤劳、冲动、固执、爱嫉妒。李四他很爱嫉妒、冲动、固执、勤劳、聪明。如果你跟大多数人一样,对张三的评价比对李四的评价高,那你就陷入了光环效应,因为对这两个人的描述是完全一样的。光环效应指的是接触信息时,顺序很重要。第一条信息权重更大,我们会根据第一条信息构建人、事、物的情况或者故事。比如张三挺好的,冲动固执啥的,那谁没点毛病啊!李四就不太行,再聪明勤劳,他爱嫉妒爱冲动,这人不行。
初始信息会影响我们对事物全貌的看法,第一次和人约会,对方表现得挺好的,就算他后来做了一些负面的事,你还是会觉得他整体不错。很多人觉得进口车的质量就是好,国产就是差点意思。不评价他们谁好谁坏,大多数人都不会去从用料、装配、测试结果等等方面去客观的研究。很多研究表明,外表好、气质佳的人,会自动被认为更诚实、更聪明。一个学生写了两篇作文,如果第一篇是高分,那第二篇会得到比真实情况更高的分数。
光环效应带来的看法本身就是扭曲的,应对方式也很简单。比如开会的时候,提前收集大家对议程的看法,避免第一批说话的人被赋予太多权重,尤其是避免老板先说话。其实避免光环效应就一个原则,当我们对人、事、物下判断的时候,记住自己正在通过有限信息幻想出结论,提醒自己要客观。
4、赌徒谬误
抛这枚硬币三次都是正面,此时让你赌下一次结果,你会怎么选?大多数人都会选反面,都连续三次正面了,那下次怎么也得是反面了吧。其实正反的概率是一样的,人脑会虚幻出一种叫做平衡的假象,追求平衡,这个就是赌徒谬误。5道试题,你做出来的答案都是c,你会不会觉得有的题做错了?芝加哥大学有一项调查,法官如果刚批准了前两个人的庇护申请,那批准下一个寻求庇护人的概率就会下降19% 。那避免赌徒谬误的方法,就是做决定的时候提醒自己,发生任何情况的概率都是相同的,别被之前的情况左右。当然这时候聪明的你肯定也发现了,赌徒谬误也可以利用。比如说找人办事,前两个人给否了,那作为第三个的你就更容易办成。
5、对比效应
8,000块钱的真皮座椅,你可能会觉得贵,但如果你买的是60万的车,8,000块钱加装真皮座椅,你可能就觉得没那么贵了。研究表明,人们会多走10分钟,为了节省10块钱饭钱,但几乎没有人为了买1,000块钱衣服,优惠10块而多走10分钟。当一样东西旁边放着比它更丑、更小、更便宜的东西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这样东西比它单独出现的时候更好看、更大和更贵。但其实东西没变化,节省的10块钱和加装座椅的8,000块钱自始至终也没变化。所以在选择的时候,要问问自己有没有被对比效应影响。
6、确认偏差
指的是我们对一个事物有一个看法之后,就会寻找能佐证这个看法的证据。这进一步就加强了当初的看法,然后往复循环,我们会自动过滤掉不支持我们当初看法的证据,这就是确认偏差。什么是理性的思考呢?假设或者提出问题,再收集各类证据,最后验证这个假设,这个才是对的流程。但我们不喜欢知道、也不愿意相信自己犯了错,我们不会去理性的验证,而是拼命找证据证明自己当初的判断是正确的。
我们可以假装永远正确,就要承担得不到的结果。确认偏差会让我们一生离想要的东西都越来越远,因为我们根本不会想着理性的考证,尤其是现在的信息平台、视频平台。因为平台内容会根据喜好推送,所以我们会一直待在信息茧房里,刷不到自己不喜欢和不愿意相信的内容,这会让我们的确认偏差越来越强。要想避免确认偏差,第一要问问自己,有没有陷入到确认偏差中,然后从多渠道搜集信息,用演绎法的逻辑做判断。
7、蔡格尼克效应
人们总是能记住自己没完成的任务,很容易忘记已经完成的任务。我们每天焦虑失眠,没做完的事成天在脑子里面乱晃。实验证明,克服这种焦虑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方式,就是把计划任务写下来,就算你没完成,只要是写下来,就能让自己安心很多,避免焦虑从执行计划写下来开始。
8、选择悖论
科学家在超市做了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准备了24种不同类型的果酱供客户选择,可以随便的试吃和用优惠的价购买。第二个实验只有6种不同类型的果酱供顾客选择,同样可以随便试吃和用优惠价购买。结果第一个实验吸引了60%的顾客停留,但最后只有3%的顾客买了果酱。第二个实验只吸引了40%的顾客停留,但是却有30%的顾客买了果酱。
选择悖论说的是,当选项数超过某个阈值,就会导致我们内心麻木和决策疲劳,最终容易放弃选择,或者选不到真正的优质选项。无论是找工作、找对象还是消费,任何生命中的决策场景,只有少量选择的时候,人们更容易权衡利弊,而且不管是最后选哪个都会比较满意。但是当选择一多,权衡就会觉得麻烦费劲,干脆就不要了,或者是草草做选择。而且,即使我们做完决定,其他选项的机会成本也会让我们对最后的选项没那么满意,找对象、找工作、消费都是如此。现在我们看到选择悖论了,就知道自己会被影响,察觉到选择悖论对自己的影响,就更能有耐心的做最优的选择。
9、聚光灯效应
上台的时候说错话,一个小失误会认为大家都在嘲笑自己。上班迟到10分钟,会觉得大家都在心里评判自己。开会的时候说错一句话,会认为领导同事觉得自己不行。其实,我们的行为在别人眼里没有那么重要,我们高估了自己对别人的影响,正是这种压力,会导致我们操作越来越变形,影响整件事情的发展。所以,以后遇到事就跟自己说,谁不犯错呢,我在别人心里没那么重要。
10、框架效应
医生说这手术的成功率有90%,换个说法,这手术得有10%的概率会失败,你更能接受哪种说法呢?框架效应说的是我们从信息里面得出的结论,主要取决于信息的呈现方式,也就是框架。比如成功率就是收益框架,失败率就是损失框架,框架不同带给人的感受完全不同。生活中充满了框架信息,比如这个产品里面含有70%的瘦肉,换一个说法这产品里有30%的脂肪,这个就是属性框架。再比如,前100名下单立减50元,框架效应本质上就是一种损失厌恶,大家对损失的敏感度要大于获得的敏感度。聪明的你可能已经发现了,几乎所有的逻辑谬误都是可以利用的,比如聪明的领导不会用超额完成任务奖金翻倍来激励员工,他会说没完成销售目标底薪扣30%。无论是面对消费还是其他场景,避免陷入框架效应的方法就是剥离框架,考虑所有的中性视角。
11、幸存者偏差
二战时候,美国海军研究员对参加完战斗飞回来的受损飞机进行研究,发现翅膀受损最严重、最明显。他们就想在翅膀上再多加点装甲,这时候数学家亚伯拉罕沃尔德说,你们的统计是有错误的,真正受致命伤的飞机压根都飞不回来,飞回来的都是翅膀受伤,那很可能翅膀受伤不致命。所以应该反其道而行,建议在飞机中部加装甲。后来情报人员搜集坠毁飞机的信息,发现数学家的猜测是正确的。
幸存者偏差指的是人们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只关注那些幸存下来的样本或者案例,忽略了那些因为各种原因被筛选掉或者消失的样本,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错误结论当然影响我们做事的结果。成功的人可以看他是怎么成的,但更得看失败的人是怎么没的,做得对还得不犯错才有可能成。无论是学习文化、学技术、开店做生意等等所有方面,提高成功率的关键就是,除了看因为什么做成,更得看因为什么失败。
12、沉没成本
你和朋友去看电影,看了25分钟之后感觉太难看了,你说不行咱撤吧,他说票钱都花了看完得了,这个就是沉没成本。不管你撤还是继续看,票钱都已经花了,无法回收的成本就叫做沉没成本。沉没成本在做决策的时候不应该在考虑范围内,比如另一半跟你不合适,但都处了这么长时间了,将就将就得了,结果一辈子都不幸福。开店选址、选品都错了,但已经投资那么多了,我再投入一点,想点营销办法再坚持一下,结果扛着人员工资、租金又亏了几十万,最后负债离场。其实及时止损才是佳的选择,之前的投资都是沉没成本,不应该再参与到决策中。
13、巴纳姆效应
格兰特弗拉在1948年的时候做了一个实验,他把星座杂志上一段星座描述给到每一个实验的参与者,告诉他们是根据他们的星座量身为他们定制的。结果86%的人都认为非常准,说的就是自己,这就是巴纳姆效应。人们容易接受那些模糊笼统、普遍适用于大多数人的人格描述,还会认为这些描述说的就是自己。陷入巴纳姆效应会有非常严重的后果,你选择相信的那个人格描述会成为一种心理暗示,人们会把生活中的行为动机往那些人格描述里面去解释,这就会进一步加强巴纳姆效应,最终人会越来越活得象人格描述里的样子。而且相信那些话就会比较信服说那些话的人,你就会相信他的一些预测。比如你这个月的事业运不好,那本来能处理的事也会想,哎呀,没办法,我这个月事业运不好,从而丧失动力导致事没办成。说你这个月有贵人,那就容易盲信生活中的某个人导致一系列的后果。一些伪玄学、伪心理学就是这么骗人的,所以我们要反问一下自己,他的描述适不适用于大多数人。
14、可用性偏差
也叫易得性偏差或者是可得性偏差,指的是人们会依靠最容易想到的例子去判断一个事物,这种判断明显就是不符合逻辑的。比如我们很容易想起那些食品安全问题的新闻,那些没问题的食品就很难被想起。这种易得性偏差会让我们对食品安全产生非理性的担忧,再比如身边的人开店创业,成功的案例很容易被想起,但大量创业失败的案例就很难被想起。这种可得性偏差会带来巨大的风险,我们根据记忆中最容易获得的信息,来估计某件事发生的可能性,这会干扰我们对风险的感知,从而影响思维和行为。正确的做法就是理性的统计,根据统计结果去下判断。
15、可用性级联
一个小地方的灾害天气预警上了当地的新闻,当地人怕几天出不了门,就到超市采购食品。隔壁城市的人看到新闻,也怕离得近被灾害天气波及,他们也去超市采购,而且把这消息告诉了身边的亲朋好友,所以一堆人就到超市采购。其他人看到有人采购就问原因,然后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来抢导致食物短缺。食物短缺的事上了新闻,这条新闻让更多人去超市抢购,最后陷入到越抢越缺、越缺越恐慌、越恐慌越抢的循环。
可用性极联指的是某个观点、事件、风险,通过反复传播和探讨,逐渐变得更容易被想起,也就是它的可用性提升,进而被公众和社会认为更重要、更可信,或者是更可能发生。而这种认知又会反过来推动更多的传播和关注,形成一个自我强化的循环。简单来说,就是对一个小问题的过度反应。父母应该更有体会,自己孩子几十分钟内联系不上,就会开始联想,孩子是不是去了什么人员复杂的地方,因为可用性偏差,又联想到那些地方发生过的那些恶性事件,这就一步步放大了对孩子的担心。所以,避免自己进入可用性级联的方法,就是提升信息素养,学会考证和全面的判断事物。
16、自我服务偏见和基本归因谬误
你因为自己的能力从事了现在的工作,但现在赚的少是因为大环境不好。自我服务偏见说的是为了维护自尊和自我价值感,人会下意识的认为成功是内部结果,失败是外部原因。投资成功了是因为自己眼光独到,赔了会认为是市场波动或者政策变化。自我服务偏见会导致人们压根不认为自己有问题。所以,首先我们要意识到自我服务偏见的存在,其次要全面客观的分析事物。
自我服务偏见跟基本归因谬误相似,基本归因谬误说的是我们在解释别人行为的时候,倾向于过度强调内部因素,比如说性格、能力、态度之类,而忽略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但是在解释自己行为的时候,却过于强调外部因素。比如,他上班迟到是因为他这人比较懒,我上次迟到是因为堵车和下雨。试着反思一下,相同情况下,你会在某种程度上责怪外部因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