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鸥外是日本19世纪初明治维新之后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与同时期的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齐名被称为日本近代文学三大文豪。
1890年发表的处女作《舞女》,连同他的《泡沫记》和《信使》被认为是日本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之作。《舞女》的主人公是一个留学德国的日本青年官吏,为了追求个性解放和纯洁的爱情,他曾爱上一个德国穷舞女,但在日本专制官僚制度和封建道德的压力下,终于遗弃了她,酿成爱情悲剧。作品反映了个性解放的要求与社会现实的矛盾,最终却与现实妥协,这篇小说成为日本近代文学初期的代表作品。
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他对东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诣,既是英文学者,又精擅俳句、汉诗和书法。写小说时他擅长运用对句、迭句、幽默的语言和新颖的形式。他对个人心理的描写精确细微,开启了后世私小说的风气之先。他的门下出了不少文人,芥川龙之介也曾受他提携。他一生坚持对明治社会的批判态度。1916年12月9日,夏目漱石因病去世。
1984年,他的头像被印在日元1000元的纸币上。
(2004年11月改为日本医学家野口英世)。
代表作:《我是猫》《哥儿》《虞美人草》
夏目漱石由于有汉文学、英文学这样的东西方知识背景,能够不局限于任何一种似乎既定的文学概念,能够有一种非历史主义的文学观,这一点在任何时代都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也由此,夏目漱石才的确称得上日本近代文学史的第一人。
1868年1月10日出生于江户。本名德太郎。日本近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俳句诗人。帝国大学法系入学,国文系中退。1897年开始写《金色夜叉》,未完成时便去世了。他的弟子中有泉镜花、小栗枫叶、柳川春叶、德田秋声等人。
早期创作受古典作家井原西鹤的影响,其后风格不断变化。
尾崎红叶还翻译、改编了欧洲一些文学作品。他喜爱俳句,为俳坛留下一些情趣隽永的佳句。他对泉镜花等作家的培养,传为日本文坛佳话。
大正年代发表了《天守物语》、《棠棣花》和《战国新茶渍》等剧本,被称为唯美主义戏剧的杰作。他以追求美的观念和浪漫主义丰富了日本文学。
志贺直哉(しがなおや),日本作家,“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被誉为“日本小说之神”。
1917年发表的著名中篇小说《和解》,写他与父亲发生冲突而终于得到和解的经历。作者从此进入创作旺盛时期,其代表作包括《在城崎》《佐佐木的场合》《好人物夫妇》等名著,以及历史小说《赤西蛎太》等。
石川啄木(いしかわたくぼく),歌人、诗人、评论家。
啄木擅长写传统的短歌,他的歌集开创了日本短歌的新时代。在内容上他使短歌这一古老的文学形式与日本人民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冲破了传统的狭隘题材。他用现代口语来写短歌,在形式上也有创新,打破了三十一个音一行的传统形式,创造出二十一个音三行的独特格式。由于歌词新颖,意象生动,而一举成名。
谷崎润一郎(たにざきじゅんいちろう),日本近代小说家,唯美派文学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源氏物语》现代文的译者。谷崎润一郎生于东京一米商家庭,1908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国文学部,大量接触了希腊、印度和德国的唯心主义、悲观主义哲学,形成虚无的享乐人生观。谷崎润一郎曾经在1958年、1960-1965年7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1918年,他只身到中国东北、北京、天津、汉口、九江及江浙等地游历,返国后写《苏州纪行》、《秦淮之夜》、《西湖之月》等。回到日本之后担任了一阵子的中日文化交流顾问。
代表作
《痴人之爱》1925
《细雪》1942-1948战争期间为回避对法西斯的支持而写的长篇小说。日本战败后不久,三卷本《细雪》全部问世,受到各国文坛好评。
芥川龙之介(あくたがわりゅうのすけ、,1892年3月1日~1927年7月24日),日本小说家。代表作《罗生门》《竹林中》《鼻子》等。
芥川家为旧式封建家族。龙之介在中小学时代喜读江户文学、《西游记》《水浒传》等,也喜欢日本近代作家泉镜花、幸田露伴、夏目漱石、森鸥外的作品。1913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学习期间与久米正雄、菊池宽等先后两次复刊《新思潮》,使文学新潮流进入文坛。
1921年以大阪每日新闻视察员身份来中国旅行,先后游览上海、杭州、苏州、南京、芜湖、汉口、洞庭湖、长沙、郑州、洛阳、龙门、北京等地,回国后发表《上海游记》(1921)和《江南游记》(1922)等。1927年7月24日由于健康和思想情绪上的原因,服安眠药自杀,享年35岁。
1935年,芥川龙之介自杀去世8年后,他的毕生好友菊池宽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文学新人奖“芥川赏”。
芥川龙之介与森鸥外、夏目漱石被称为20世纪前半叶日本文坛上的三巨匠。
江户川乱步(えどがわらんぽ)是日本最富盛名的推理作家、评论家,被誉为日本“侦探推理小说之父”,其笔下的侦探明智小五郎更是日本家喻户晓的人物。与松本清张、横沟正史并为“日本推理文坛三大高峰”。
宫泽贤治(日语:宫沢贤治,1896年8月27日-1933年9月21日),日本昭和时代早期的诗人、童话作家、农业指导家、教育家、作词家。也是名虔诚的佛教徒与社会活动家。宫泽贤治在生前几乎没有名声,童话《渡过雪原》是其生前唯一获得稿酬的作品。
宫泽贤治生前埋首写作,却并未受到重视,反而是在死后才声名大噪。
主要作品《银河铁道之夜》
川端康成(かわばたやすなり,1899年6月14日~1972年4月16日),日本文学界“泰斗级”人物,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1968年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亚洲第三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人。
川端康成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描绘了爱情,但他的爱情主题与传统的爱情主题有很大不同。川端既不偏重爱情的缠绵悱恻和欢乐气氛,也不侧重爱情的生离死别和悲剧结局,而是表现一种轻淡、感伤的爱情。如《伊豆的舞女》中“我”和阿薰自始至终没有向对方倾吐过一句爱慕之情的话,而彼此对对方的感情又都处于似察觉非察觉之间,这样的恋情,只是一种心心相印、不见言表的情愫,既没有狂热的海誓山盟,也没有心醉神迷的情话喁喁,没有冲动,没有骚怨,更没有断肠的痛苦,一切言行都是那么淡泊、含蓄。《古都》里,秀男与千重子、苗子,千重子同真一、龙助的爱情也十分纯真而淡泊,他们之间并没有因爱情而产生复杂的纠葛,一切都是那么平平淡淡地发生和结束,给人留下无穷的韵味。
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口含煤气管的自杀方式离开了人世,未留下纸质遗书。他早在1962年就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其他主要作品《伊豆的舞女》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