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今古文经之争

2025-04-15 14:39    休闲娱乐    来源:365文库
下载Word
下载成Word

先说今古文经之争,有机会再聊聊《左传》《公羊传》与《榖梁传》三家之争,《竹书纪年》的证伪考据,又或《季氏将伐颛臾》等《论语》中最喜欢的几篇。

但凡中国人,应该都知道“四书五经”的概念。所谓“四书五经”指的是被朱熹作释的九部儒家典籍,宋理宗后官家推崇程朱理学,相关典籍与注释遂被后生儒生奉为圭臬。其中“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论语》《孟子》按下不表,《大学》《中庸》原都是《礼记》中的一篇,因为被二程推崇,遂被朱熹在注释时单独拎出。“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相比“四书”,“五经”才是血统纯正的儒家经典。原本孔子整理的经典有六部,这才有“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的说法,只不过“六经”经历焚书坑儒和秦末战乱,散落遗失。汉初经老儒生整理残存书简或口述回忆,其余五经再度现世,可惜《乐》大约内容有关乐理(不然“八佾”如何流传),内容无人能够记得,遂自此失传。

剩余这“五经”,撰写者均为官方专业人员,使用文字基本为籀文(即大篆)或小篆,且为方便刻竹简,内容简练且无断句。这一情况衍生出两个结果,一是自孔子之后,就不断有人对经典作疏作注,例如毛诗、左氏春秋、郑笺、孔颖达疏等。这一情况衍生下去,就是不同派系之争。另一个结果是汉初儒生在整理典籍时,大多用汉代通行的隶书书写整理,即是所谓的今文。然而还有个别死板儒生坚持用古文(籀文、小篆)传道,加之后续各种古文典籍被各种“诡异”地发现,导致派系之争又夹杂了今文古文经之争,儒家内部的争斗愈发激烈。

在儒家一系列今文古文经之争中,最著名、也是最重要的是《书》。《书》即是《尚书》,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史书,其在战国时称之为《书》,在汉代被改称为《尚书》。

西汉建立后,秦博士伏生从家里的夹墙中取出藏匿的《书》,由于部分竹简损毁或联系竹简的皮绳断裂后难再识别,最终仅得《虞书》《夏书》《尧典》《禹贡》等二十八篇。伏生凭借二十八篇《书》在齐鲁授徒讲学,后续门徒逐渐形成欧阳与大小夏侯三家。由于伏生的《书》用隶书撰写流传,故被归为今文派。景帝时,辕固生(与黄生辩论“汤武授命”&拿茅刺死野猪的那位)受皇帝器重,其所代表的齐诗开始成为显学,连带有关的鲁诗、韩诗相继发迹。由于齐鲁韩三家均为今文,且与伏生同在齐鲁,故欧阳书、大夏侯书与小夏侯书有机会传入长安,后续武帝设五经七博士,其中"书"博士皆是出自上述三家。

看起来形势一片大好,但被边缘化的其他学派从未停止过抗争,特别是在公羊春秋派的董仲舒(也是今文派)提出“天人感应”,将儒学宗教化之后,假借古文之名争夺话语权的斗争愈演愈烈。武帝末,先有孔子十一世孙孔安国献家传版的《尚书》,后来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声称武帝末时鲁恭王为扩建宅邸毁坏了孔子故居,从夹墙中掉落出以古文撰写的《礼》三十九篇,《书》十六篇。东汉末时刘歆声称班固所言古文《书》《礼》在其手中,建议与其他三部古文经一并立于学宫,但被其他今文博士反对后作罢。东汉后,号称“小学之宗”的杜林得到一本《古文尚书》,悉心研究后以此教学,所传弟子贾逵(不是曹魏那个贾逵)、马融,乃至马融弟子郑玄、卢植(对!就是那个卢植)相继以经学成名,自此古文尚书开始声名鹊起。

永嘉南渡之后,典籍遗失殆尽。豫章内史梅赜献上《古文尚书》。该版《尚书》将伏生二十八篇《今文尚书》拆成三十三篇,另加二十五篇合计五十八篇(凑成刘向、郑玄所说的古书五十八篇之数),该版《尚书》汇集了汉初以来今文古文各家经师的解说,做到每句都有解释,故虽然其在《孔安国传》《孔安国序》等处与史料记载不符,自东晋至宋,儒家皆以其作为《尚书》正本。太宗皇帝时大儒颜师古、孔颖达等奉旨编撰《五经正义》(高宗时成书),所用《尚书》即为梅赜本《古文尚书》,所用正注也是梅赜献《古文尚书》附带的《孔安国传》。终唐一世,梅赜本《古文尚书》作为官学,地位稳固。

宋代后,疑经思潮兴起,吴棫最早怀疑梅赜本《古文尚书》作假,理由是《古文尚书》与《今文尚书》难易有别,辞气明显差异。《今文尚书》诘屈聱牙,晦涩难通,《古文尚书》反而文从字顺,平缓卑弱,难免有作伪的嫌疑。朱熹顺着吴棫的思路,朱熹注意到辞气和时代之间的关系,延续吴棫的理路,强调《古文尚书》言语气象卑弱,不似先汉之文厚重有力量。并发问说《今文尚书》难读,伏生皆背诵记得,《古文尚书》容易,伏生却不记得,此与常理不合。这一思想引起蔡沈、洪迈等一批学者的强烈共鸣,《古文尚书》伪书说迅速流传开来。

后续学者延续了宋儒对《古文尚书》的怀疑态度,例如赵孟頫在注《尚书》时,就将今文古文分开注释,但后人见解基本拘泥于朱熹的那套,而在方法论上难有建树。由于无法拿出足以信服的证据,直到乾嘉学派发轫后考据兴起,代表人物阎若璩著《尚书古文疏证》,从篇数、篇名、典章制度、历法、文字句读、地理沿革和古今行文异同等多方面考证,并引用《孟子》、《史记》、《说文》等书作为旁证,得出东晋梅赜所献《古文尚书》及《孔安国传》是后世伪作的结论。

依赖吴棫、朱熹、蔡沈、阎若璩等学者前赴后继的研究,基本从方法论上已经给《尚书》的今文古文之争盖棺定论,无奈在意识形态领域,重要的从来不是事实。依旧有许多人或因利益、或因道统固执地守着《古文尚书》,乃至乾隆年间阮元在《十三经注疏》中所用《尚书》及对应正注,依旧还是梅赜所献《古文尚书》版本。《尚书》的今文之争,终究需要更无可辩驳的证据。

2008年7月,清华大学收到一批战国竹简,碳十四鉴定后认定是战国中晚期文物。经过清华大学有关学者的细心整理,竹简中内容逐渐公众,至今已整理出版七辑。清华简中大量为《尚书》内容,两相对照后,梅赜献《古文尚书》与所谓的孔安国《尚书传》作伪无误。

延绵千年的今文古文经之争终究落下帷幕。只不过,帷幕下掩盖住的,不只是今文和古文,还有一个已经远去的时代。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