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揭开“回流药”的神秘面纱

2025-04-03 09:47    头条推荐    来源:365文库
下载Word
下载成Word

一、“回流药” 究竟是什么

“回流药”,简单来说,是一种通过不正当手段流入市场的药品。其具体流程为,有人通过医保、新农合等渠道,从定点医药机构将药品购买出来 ,之后再非法转手卖给药品回收人,药品回收人又将其销售给药店、诊所等,最终这些药品再次回到患者手中,完成这一非法的流通闭环。在这个过程中,医保参保人参与其中,他们利用医保报销的便利,大量购买药品后加价转卖,而这一行为导致本该用于保障大众医疗需求的医保基金被不法分子蚕食,严重损害了全体参保人的利益。

从法律角度来看,“回流药” 涉及到医保骗保以及药品非法流通等多方面的违法问题。2024 年 2 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办理医保骗保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明知是利用医保骗保购买的药品还进行非法收购、销售的,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定罪处罚;而指使、教唆、授意他人利用医保骗保购买药品,进而非法收购、销售的,则以诈骗罪定罪处罚。这表明 “回流药” 相关行为的违法性已被明确界定,国家对其打击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二、“回流药” 的犯罪链条

“回流药” 的存在,是医保体系中的一颗毒瘤,它背后隐藏着一条复杂且危害巨大的犯罪链条,从源头到终端,每个环节都充斥着违法违规行为,严重破坏了正常的医疗秩序和医保基金的安全。

源头:医保违规购药

这一链条的源头,是医保参保人的违规购药行为。一些参保人受利益驱使,利用医保报销的政策,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从定点医药机构获取大量药品。他们可能会超量配药,明明一个月的药量就足够,却通过虚假诊断等方式开出数月甚至半年的药量;重复配药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今天在这家医院配了某种药,过几天又换一家医院继续配相同的药 。还有些人不惜采用虚假就医的方式,编造病情、伪造病历,以此骗取医保报销来获取药品。

例如,在某些地区的调查中发现,一些患有慢性病的参保人,利用医保对慢性病药品的报销政策,频繁就诊,每次都开出远超实际需求的药品。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并非真正为了治疗自身疾病,而是为了将多余的药品转手卖出获利。这种行为不仅浪费了医疗资源,更使得医保基金平白无故地遭受损失,让真正需要这些药品和医保保障的患者面临药品短缺和医保资金不足的困境。

中间环节:非法回收与转售

当参保人通过违规手段获取到药品后,便会寻找药品回收人进行交易。这些药品回收人通常活跃在医院、药店周边,他们以明显低于药品市场价格的金额从参保人手中收购药品 ,形成了一条隐蔽的地下药品回收渠道。这些回收人往往没有药品经营资质,他们收购药品的行为本身就是违法的。

药品回收人在低价收购药品后,并不会让这些药品就此沉寂,而是会迅速转手,将其卖给一些药店、诊所等医药机构。这些医药机构,有的是明知药品来源非法却为了降低采购成本、获取更多利润而选择铤而走险,有的则是被回收人隐瞒了药品来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参与到了这一非法交易中。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使得 “回流药” 在这一环节得以进一步流转,从非法收购者手中流向了看似正规的医疗终端。

终端:再次销售给患者

经过前面两个环节,“回流药” 最终又回到了患者手中。这些患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并使用了这些通过非法渠道流通的药品。而 “回流药” 在整个非法流通的过程中,其储存条件、运输环境往往无法得到保障,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患者使用这些药品,不仅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还可能因为药品变质、失效等问题,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

比如,一些需要冷藏保存的药品,在 “回流药” 的流通环节中,可能因为没有合适的冷藏设备,长时间处于常温甚至高温环境下,导致药品的活性成分被破坏,药效大打折扣。患者服用这样的药品,病情不仅得不到有效控制,还可能延误治疗时机,加重病情,给患者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 。而从整个社会层面来看,“回流药” 的存在扰乱了正常的药品市场秩序,破坏了医保制度的公平性和权威性,使得公众对医疗体系的信任度降低,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危害不容忽视

对医保基金的侵蚀

“回流药” 的存在对医保基金造成了严重的侵蚀,其背后的利益驱动使得医保基金这一 “救命钱” 成为不法分子觊觎的目标。在正常的医保体系中,医保基金是通过广大参保人缴纳费用而筹集起来的,旨在为人们在患病时提供医疗保障 。然而,“回流药” 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平衡,参保人通过违规手段套取药品,再将其卖给药贩子,药贩子又将药品转卖给药店、诊所等。在这个过程中,医保基金被大量骗取,使得医保基金的支出远超正常范围。

以陕西榆林常某的案例来说,常某患有慢性疾病,本应按照正常的医疗需求使用医保报销购买药品。但他却利用慢性病医保报销政策,超量配药,将多余的低价药转卖给药贩子。这种行为看似获利的只是常某和药贩子,但实际上,医保基金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每一次违规购药和倒卖,都意味着医保基金中本应用于其他患者治疗的资金被非法占用,使得医保基金的可持续性受到了极大的威胁。长此以往,医保基金可能会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无法满足广大参保人的正常医疗需求,进而影响整个医保制度的稳定运行 。

对用药安全的威胁

“回流药” 对用药安全的威胁也是多方面的,其非法流通的特性导致药品在储存、运输等环节存在诸多隐患,使得患者面临着极大的健康风险。在药品的储存方面,正规的药品储存需要严格控制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 。比如一些生物制剂、抗生素等药品,需要在特定的低温环境下储存,以保证其药效和质量。然而,“回流药” 在非法流通的过程中,往往无法满足这些储存条件。一些药贩子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会将药品随意存放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室,或者直接堆放在普通的仓库中,根本不考虑药品的特殊储存要求。这样一来,药品的质量就会受到严重影响,药效降低甚至完全失效都是有可能的。

在运输环节,“回流药” 同样面临着风险。正规的药品运输有专门的冷链运输设备,以确保药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温度稳定。但 “回流药” 通常是通过一些非法渠道运输,这些运输方式无法保证药品的运输环境符合要求。药品在运输过程中可能会经历温度的剧烈变化,或者受到碰撞、挤压等,这些都可能导致药品的包装破损,药品变质。

除了储存和运输问题,“回流药” 还可能存在假药、过期药、错药等问题。一些不法药贩子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会将假药混入 “回流药” 中进行销售。他们把真药盒里装上假药,以假乱真,患者很难辨别。一旦患者不慎服用了假药,不仅无法达到治疗效果,还可能因为假药中的有害物质对身体造成严重的损害。还有些药贩子会把临近保质期甚至已过期的药品重新包装,更换上新的日期后再次销售。患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服用了过期药,不仅治疗无效,还可能引发其他不良反应,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另外,在拆解重组 “回流药” 的过程中,药贩子常常会混淆剂量规格、药品种类,导致患者服用错误的药品。例如小孩吃了成人剂量的药品,或者需要促进血液循环的患者吃了凝血药,这些错误用药的情况都可能给患者带来生命危险 。

四、法律之剑高悬

相关法律法规解读

面对 “回流药” 这一严重危害医保基金安全和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我国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相关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2022 年 3 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危害药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其中第十三条专门针对医保骗保犯罪行为做出规定,提出全链条打击,重点惩治非法获利最大的中间商和终端销售商 。这一解释的出台,为打击 “回流药” 犯罪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从法律层面明确了此类行为的违法性质和惩治方向。

2024 年 2 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办理医保骗保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更是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了对 “回流药” 相关犯罪行为的定罪处罚规定。该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明知是利用医保骗保购买的药品还进行非法收购、销售的,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定罪处罚;而指使、教唆、授意他人利用医保骗保购买药品,进而非法收购、销售的,则以诈骗罪定罪处罚 。这一规定清晰地界定了不同行为主体在 “回流药” 犯罪链条中的刑事责任,使得司法机关在办理相关案件时有了更明确的法律标准,能够更精准地打击犯罪行为,有力地维护了医保基金的安全和正常的医疗秩序。

典型案例警示

在众多打击 “回流药” 骗保犯罪的案例中,马某雨案具有典型性。2017 年 1 月至 2020 年 9 月期间,被告人马某雨多次使用赵某某等 11 人的社会保障卡,在北京密云世济医院、北京市密云区果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多家医疗机构进行虚假就医,购买药品。他的目的并非为了自身治疗,而是将部分药品出售给曲某、周某刚等人,以此谋取私利。经调查核实,马某雨通过这种手段骗取医疗保障基金共 44 万余元 。

北京市密云区人民检察院以马某雨犯诈骗罪提起公诉。法院经审理认为,马某雨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他人社会保障卡,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式骗取医保基金,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虽然马某雨自愿认罪,但他的犯罪行为严重损害了医保基金的安全和全体参保人的利益,最终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八年三个月,剥夺政治权利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八万元 。马某雨不服判决提出上诉,但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依法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在办理该案时,检察机关充分发挥了引导侦查的作用,通过大数据赋能深挖彻查,斩断 “回流药” 骗保链条。以异常资金交易、通话记录等为线索,对相关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运用 “数据画像” 的方式排查、抓获收药人;再以收药人电子交易记录为突破口,循线深挖,成功牵引出共 68 人的收药卖药链条 。为了查明药品最终去向,办案人员结合物流付费信息、物流数据等,挖掘出盘踞外省的收药团伙,彻底斩断了这条黑灰色产业链。

此外,检察机关还向北京市医保局移送线索 30 件 33 人,北京市医保局据此作出行政罚款处罚近 140 万元。北京市检法机关分别向医疗保障部门、31 家涉案医院发送司法建议、检察建议,促进相关部门发现问题、整改问题 。人民法院通过发布典型案例等方式,向社会公众宣传 “回流药” 骗保犯罪的手段和危害性,取得了 “办理一案、治理一片” 的良好效果。

五、全民参与,共筑防线

监管部门的行动

为了彻底打击 “回流药” 这一违法现象,国家医保局等多部门积极行动,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采取了多种有力措施。自 2024 年 3 月起,国家医保局在全国部署开展利用药品追溯码打击药品领域欺诈骗保和违法违规问题的专项行动,从 3 月到 12 月底,分三个阶段进行,旨在打击一批违法违规的定点医药机构、药贩子和职业骗保人,推动实现源头治理,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守牢医保基金安全底线 。

在行动中,追溯 “不断档” 成为关键举措。以厦门医保为例,自 2024 年 3 月启动 “药品耗材追溯码信息采集” 应用试点工作以来,聚焦药耗重复销售的根源,以追溯码 “唯一性” 特征作为破题抓手,通过医保药耗追溯码采集与应用试点,让超量开药、虚假就医、倒卖药品等欺诈骗保行为无所遁形 。通过精准锁定,督促定点零售药店采用销售端系统,实现购药人与药品 “一一对应” 精准追溯,药品销售数据全量上传医保平台,确保数据完整性与时效性,目前已实现全市 1300 余家定点零售药店药品追溯数据上传渠道 100% 覆盖 。同时,按机构类别成立对应工作组,对进展缓慢、成效不佳的单位开展实时监督,高效推动全市 98% 二级以上医院药耗追溯数据采集,实现分级监督,信息采集 “药耗同步” 。

此外,国家医保局还通过大数据筛查精准锁定违法线索。2024 年 11 月,国家医保局通过对各地上传的药品追溯码开展分析,发现 11 个省份 46 家医药机构疑似存在复方阿胶浆药品串换、回流药、假药等线索情况,并要求相关医保部门进行核查 。这一举措充分发挥了大数据的治理机制作用,能够更高效地发现违法违规行为,为打击 “回流药” 提供了有力支持。在地方层面,各地也积极响应,如金塔县医保局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采用 “线上 + 线下一体化” 监管模式,利用大数据筛查锁定可疑线索,通过药品追溯码系统及现场比对核查药品采购渠道等方式,对药品追溯码重复数据进行追踪核查 。同时,对定点医药机构内部及外部重点场所环境进行认真排查,通过摸排非法小广告查找可疑线索,截至目前,已完成对全县 55 家定点医药机构的排查工作 。

公众如何防范

对于公众而言,在购药时也需要提高警惕,学会辨别 “回流药”,保护自己的用药安全。如今,药品追溯码成为了公众辨别 “回流药” 的有力工具。药品追溯码是药品的 “电子身份证”,通常由一系列数字、字母和 (或) 符号组成,标识在药品包装盒的显著位置,是每一盒药品从生产出厂时就被赋予的唯一身份标签 。按照有关药品和医保管理规定,一盒药品卖给患者后,就不能再被卖给别的患者,只能卖一次,因此,一盒药品的追溯码,只应有一次被最终销售扫码的记录 。若存在多次终端结算扫码记录,则该药品就可能是 “回流药” 或是被串换销售 。

国家医保服务平台 APP “医保药品耗材追溯信息查询” 功能为公众提供了便捷的查询方式。公众只需在手机 “应用市场” 搜索 “国家医保服务平台”,安装并注册登录账号,点击首页中部左侧的 “医保药品耗材追溯信息查询” 标签,扫描药盒上药品追溯码,即可获取详细的药品销售信息 。查询结果若显示 “未查询到该产品销售信息”,则说明该药品销售机构未按要求将追溯信息上传至医保信息平台,患者可以要求该药品销售机构出示药品来源单据,以确保药品安全和来源渠道合法 ;若显示 “查询到 1 次药品 / 耗材销售信息”,则说明药品来源属于正常合法渠道,患者可以放心使用 ;若显示 “查询到多次医保药品 / 耗材销售信息”,则说明被查询产品涉嫌多次销售,群众可依据此信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条款要求,向销售此药品的定点医药机构索赔 。

除了利用药品追溯码辨别 “回流药”,公众还应注意保留购药凭证。购药时要保留医院的结算单或者药店的购药发票,鉴于购药发票大多是热敏纸,字迹很容易消失,建议在发票上的药名后,用黑色字迹中性笔标注上该药品的追溯码,手机拍照留存 。药吃完后,把药盒上带有追溯码的部分连同药盒正面剪下留存。吃不完或者过期不能吃的药,一定不能整盒扔掉,不仅要把药盒剪角,而且要把内部成板的药物剪开,防止被不法分子捡到后转卖 。

如果公众发现有欺诈骗保行为,包括涉及 “回流药” 的违法违规行为,应积极举报。根据《欺诈骗取医疗保障基金行为举报奖励暂行办法》,举报人为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内部人员或原内部人员的,最高奖励金额不超过 10 万元 ;举报人为其他人员的,最高奖励金额不超过 5 万元 。举报途径也十分便捷,公众可以拨打 12393 医保服务热线进行举报,相关部门会及时受理并查处举报线索,共同维护医保基金安全和公众的用药权益 。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