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3 月 26 日,天眼查 APP 显示,法院公开了东风英菲尼迪汽车有限公司起诉王力宏、西东音乐(上海)有限公司财产损害赔偿纠纷的案件,该案件计划于 4 月 28 日由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法院审理,其中,西东音乐(上海)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为王力宏。这一消息瞬间引发广泛关注,将人们的记忆拉回到那场轰动一时的 “35 小时代言” 事件。
2021 年 12 月 16 日 14 时,英菲尼迪高调官宣王力宏为品牌代言人,同一天,王力宏神采奕奕地参加了英菲尼迪在广州举办的全新一代 QX60 发布会。彼时,现场氛围热烈,镁光灯闪烁,王力宏以其优质偶像的形象,与英菲尼迪试图塑造的高端、时尚品牌形象相得益彰,品牌方与代言人似乎都对此次合作满怀期待,一场盛大的品牌推广之旅看似即将华丽开启。
然而,戏剧性的转折毫无预兆地袭来。就在发布会前一天,王力宏在微博官宣离婚,而参加英菲尼迪发布会成为他宣布离婚后的首次公开亮相。这一离婚消息已然在舆论场激起层层涟漪,可谁也未曾料到,更大的风暴紧随其后。12 月 17 日,王力宏前妻李靓蕾撰写的长文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网络世界轰然引爆。长文中,李靓蕾言辞激烈地控诉王力宏出轨等一系列负面行为,详实的细节与强烈的情感表达,迅速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与热议,舆论瞬间一边倒地倾向李靓蕾,王力宏的公众形象在短时间内遭遇重创,从曾经的优质偶像沦为被口诛笔伐的对象。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危机公关事件,品牌方英菲尼迪的反应不可谓不迅速。12 月 18 日凌晨 1 时,英菲尼迪中国官方微博紧急发布声明,决定即日起终止与王力宏的合作关系。从 12 月 16 日 14 时官宣代言,到 12 月 18 日凌晨解约,这场代言合作仅仅维持了 35 小时,便仓促画上句号,堪称 “汽车史上最短代言”,此事一经传播,立刻成为网友们热议调侃的话题,“日抛型代言” 等戏称在网络上广泛流传。
此次英菲尼迪起诉王力宏,索赔金额据传高达 2000 万元人民币。英菲尼迪方面主张,王力宏突发的负面舆情如同一颗巨石投入平静湖面,使得 QX60 预售活动被迫紧急中止,品牌形象在消费者心中大打折扣,进而导致市场损失达数千万元。对于英菲尼迪而言,选择起诉王力宏,或许是其试图挽回部分经济损失、重塑品牌形象的无奈之举。在其销量本就面临严峻挑战的当下,每一次品牌营销投入都至关重要,而此次与王力宏的合作 “夭折”,前期投入的广告拍摄、宣传物料制作、线下活动筹备等费用打了水漂,还因负面舆论对品牌形象造成二次伤害,英菲尼迪希望通过法律途径获得一定补偿,以缓解品牌运营压力。
从法律视角剖析,此类案件需依据《民法典》第 584 条及双方合同条款,综合考量艺人过错程度与品牌实际损失。若代言合同中明确规定了道德条款,王力宏的婚内不当行为极有可能构成根本违约;即便合同未明确相关条款,法院也可能参考《广告法》第 38 条,审查艺人行为是否对品牌造成实质性商誉损害。不过,王力宏一方也并非毫无抗辩理由。此前,王力宏律师曾称 “法院未认定其为婚姻过错方”,且在解约时舆论尚未完全定论,品牌方迅速解约的反应或许存在过激之嫌,甚至可能构成违约。王力宏团队也曾回应称 “财产保全系申请人单方主张”,否认违约行为,强调自身不应为此次事件承担全部责任。
回顾王力宏的演艺生涯,在此次事件之前,他凭借出众的音乐才华、阳光帅气的形象,在华语乐坛占据重要地位,收获了众多粉丝的喜爱与支持,商业价值颇高,代言品牌众多。而此次事件后,他不仅演艺事业遭受重创,众多品牌纷纷与其解约,形象一落千丈,还陷入了持续的舆论漩涡与法律纠纷之中。尽管 2023 年美国纽约州法院裁定王力宏与李靓蕾离婚,且未认定王力宏为婚姻关系破裂过错方,但这一结果并未完全消除此前负面舆论对他的影响。近年来,王力宏尝试逐步复出,2024 年参加大湾区晚会演出,2025 年举办南昌演唱会等,试图重新找回曾经的事业辉煌,然而此次英菲尼迪的起诉无疑又给他的复出之路增添了新的阻碍。
对于英菲尼迪来说,起诉王力宏只是其解决当下困境的手段之一,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品牌自身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战略与市场竞争力的提升。英菲尼迪作为日产旗下的高端品牌,2017 年曾在华年销量达到顶峰的 4.8 万辆,可如今市场表现却极为惨淡,数据显示,2024 年前 10 个月,其合计销量未达 2000 辆。在豪华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英菲尼迪面临着来自宝马、奔驰、奥迪等传统豪华品牌,以及特斯拉等新能源豪华品牌的双重挤压。品牌知名度相对较低、产品定位不够精准、售后服务有待提升等问题,都制约着英菲尼迪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即便此次起诉王力宏获得胜诉,得到一定经济赔偿,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品牌发展的核心问题,也难以扭转其在中国市场的颓势。
此次英菲尼迪起诉王力宏事件,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商业纠纷,更是明星代言背后复杂商业风险与法律责任的典型呈现。它为品牌方与明星们都敲响了警钟:品牌在选择代言人时,不能仅仅着眼于明星当下的流量与热度,更要对明星的个人品行、潜在风险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估,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与应对机制;而明星在享受高人气带来的商业利益时,也应时刻保持自律,珍视自身公众形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避免因个人不当行为引发商业合作危机。随着 4 月 28 日庭审日期的临近,公众都在拭目以待,这场横跨娱乐圈与商业圈的纠纷究竟将走向何方,法院又将如何在复杂的事实与法律条文之间做出公正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