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咱们从一穷二白到GDP全世界第二,为什么还是不敢消费,咱们的钱到底去哪了?
都说中国人消费低,低消费、不消费,咱先看看到底是个什么水平。各个国家和地区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美国是68%,日本是56%,欧元区是54%,全球平均也有56%,那咱们38%,简直相当的低。这居民也就是咱们的消费少了,那肯定是有人多拿了,那是谁呢?我们把GDP需求结构补充完整,会发现咱们国家在资本形成这块简直是独树一帜、鹤立鸡群。资本形成其实就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的投资,投资一般来说只有两方来干这个事,一个是企业,另一个就是政府。简单的说企业就是管咱工资的,政府就是管咱福利的。
为啥这两块都没有落到咱手里?先说企业,平心而论拉长周期来看,咱的工资确实一直是在上涨,1990年以来,牛马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当初的一年904块钱到现在的4万多,实话实说那是相当可观。但是俗话说了人比人气死人,如果把它放在整个国民总收入里边看的话,就会发现,好家伙!这居民收入的占比一直在下降,哪怕2008年之后有所回升,但跟最开始相比那还是降低的。相反,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的收入占比却是一直在上涨。
凭什么?其实可以理解,随着2000年加入WTO之后,咱们正式确立了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来自世界各地的订单那是相当的多,全国上下都在苦苦忙生产,企业也是数钱数到手软。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一种经济上行的美。但是,企业赚了钱之后,肯定不会先想着给打工人涨工资,而是继续扩大投资、扩大生产规模,搞扩张。另一方面,咱当时确实有的是人。2,000年之后,有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城打工,十多年平均每年都能新增1000多万农民工。这就导致你不干有的是人干,企业就更不会想着给员工涨工资。最典型的一个案例就是富士康,2010年它已经是全球财富500强接近前100名,但也是在这一年发生了员工连环13跳事件。在这个过程中,咱的钱一部分被企业拿去投资,变成了厂房、设备、原材料,咱反过来成了廉价劳动力。
有一说一,资本家赚钱藏着掖着,赔钱呢降薪裁员,高低是属于市场行为,虽然不厚道,但也可以理解。但政府就不一样了,他赚的钱理所应当就应该花在老百姓身上。为什么咱还是不敢消费?这就要说到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时间了,就是1994年和1998年。那1994年是分税制改革,让中央和地方在税收的分配上有了新的格局,如果说地方政府想要获得更多的收入,就两个方法,第一就是卖地搞房地产,因为这块的收入是100%属于地方的。第二就是举全力来扶持自己的地方企业,来赚企业的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
从1994年开始,地方在卖地收入这块并不高,因为当时还是福利分房制度,就是政府对需要用房的单位无偿、无期限的划拨土地,所以当时房地产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就是一个累赘,是一个纯支出的行业。直到1998年福利分房制度取消,咱们彻底进入了商品房时代。福利分房时代听上去可以免费拿房,实际上这房子是真不够用,假设一个单位有400人,能分到房子的只有100来人,还得按工龄、职称、表现来排队,剩下就只能等,无尽的等,等到前面有人退休了,你才能再住进去。据统计,1978年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只有3.6平米,缺房户达到了869万,占到城市总户数的47.5%。也就是说,有近一半的城镇居民都是无房可住的。
到了商品房时代,至少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居住环境的。因为当时房子紧缺,这块的需求也是巨大的,导致一放开,2003年仅仅是经历了五年的发展,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总额就达到了10,106亿元,历史上首次突破了万亿大关。土地出让的收入也是飙升,直接达到了地方公共预算的55%,可以说从那时候起,房地产和土地财政一起比翼双飞。2,008年之后随着棚改的货币化,在财政和信贷的共同刺激之下,土地转让的收入更上一层楼,直接占到了地方公共预算的将近70%。如果再把所有跟土地相关的收入都放在一起算,2018年土地财政的收入相当于是地方公共预算的89%,妥妥的第二财政。
简单来概括一下,94年分税制改革,让地方政府想要赚钱就只能靠卖地,但是当时还赚不到啥钱。直到98年房改让地价起飞,地方政府就可以用这个简单粗暴的方式赚的是盆满钵满。按理说,这甭管地方政府用什么方法赚到的钱,它理所应当也应该用在咱们身上。可实际上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除了维持日常的运营之外,收益最大化的做法就是:第一,把这个钱先用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逻辑也很简单,基础设施好了、路宽了、地铁通了,就会带动周围的土地一起升值。土地升值之后,地方政府又可以卖地获得更多的钱,财政就更充盈了,它就闭环了。这也是为什么咱们国家的城市化建设可以发展的这么快,以及咱们很多城市虽然偏远,但也会有新区、高新区这些地方。
第二,政府更愿意优先把钱花在企业身上。地方政府如果想要获得更多收入的话,除了简单粗暴的卖地,另一个就是赚企业的所得税还有增值税,尤其是增值税,它属于生产环节就收的税。就是说一个东西我只要生产出来了,就要交税。至于它卖不卖得出去?它卖到什么地方了?它是不是产能过剩?以及生产它的时候,员工是不是996?理论上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没有半毛钱关系。所以地方政府特别喜欢发展重资产的制造业,投资规模大,对GDP的拉动明显。它生产规模也大,其中的税也就更多。
据统计,2007年到2014年之间,地方政府的工业税收有一半来自产能过剩行业。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唯一需要关心的,就是怎么把企业给引进来,然后不让企业倒闭。所以,地方政府手里最大的一张牌是啥?土地。于是咱就会发现,这企业拿地那是非常非常便宜的。截止到2024年,工业用地的挂牌均价只有267块钱每平米,住宅用地是约为3168元每平米。甚至2008年到2024年之间,工业用地挂牌的均价年均下降了0.8%,住宅上升了8.3%,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咱们居民的消费补贴了企业的生产。
话说回来,有了企业之后就会带动就业。你这就业好了呢,就会有更多的人来你这。人一多这地价就又可以上涨了。这个过程它又又又又又闭环了。所以,就导致了社保、医疗、教育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占GDP的比重一直都不高,2020年这三个加在一起占GDP的比重才达到16.21%,跟20年前相比,平均每年的增速只有 0.5%。这也是为什么国民总收入里边居民部分的占比一直下降,但是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占比却是一直上升的。也就是我们的钱,居民部分的收入转移到了政府和企业手里,变成了公路、地铁、厂房还有机器。
平心而论,在这个过程中,咱们确实享受到了更好的生活环境、更便捷的交通,但是也确实透支了未来很多年的收入还有福利,去托举生产。那么没到咱们手里的钱去哪了?那到咱手里的这个钱它又上哪了呢?通过家庭资产结构的占比发现,咱们有80%都是花在实物资产上的,说白了就是房子,剩下20%在金融资产里,金融资产中的80%又是银行的存款,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说中国人特别喜欢存钱。
经过一堆分析,你会发现虽然咱有了城市化跟工业化,但是也需要攒钱买房、攒钱养妈、攒钱养老,相反,在美国的资产结构里边70%都是金融资产,而且还不是存款,是基金、保险这些。这就是为什么江湖上流传着一句话,中国人怕楼市出事,美国人怕股市出事。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将更多的资源从居民消费变成基础设施和工厂,确实可以推动经济的飞速发展,还有收入的飞速增长,这是那个时代相当有效的方式。只不过发展的阶段变了,方法也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