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梁文峰、王兴兴的离去,看深圳与杭州的人才博弈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深圳一直是一座充满机遇与活力的城市,是创业者的天堂,是年轻人追逐梦想的热土。它凭借着开放的政策、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蓬勃发展的经济,吸引了无数怀揣梦想的人才。然而,近年来,深圳却面临着人才流失的严峻问题,这其中,梁文峰、王兴兴、冯骥等人的离开格外引人关注。
梁文峰,这位来自广东湛江的优秀人才,本有机会在深圳这片机遇遍地的土地上大展宏图,却毅然决然地选择前往杭州,即便在那里需要租房创业。王兴兴,曾进入全球知名的深圳大疆,然而仅仅几个月后就选择离开。而冯骥,原在深圳的腾讯工作,最终也将公司团队搬到了杭州。他们的离开,就像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让人们不禁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人才放弃了深圳,转而投向杭州的怀抱?
梁文峰:湛江才俊的杭城之选
梁文峰,这位来自广东湛江的创业者,其经历就像一部充满转折与抉择的奋斗史。他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拥有扎实的学术背景,在人工智能领域有着深厚的积累。在投身创业之前,梁文峰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已崭露头角,他的研究成果和专业能力,为他的创业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深圳,这座充满创新活力的城市,本应是他大展宏图的理想之地。然而,梁文峰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前往杭州创业。他在杭州创立了DeepSeek(深度求索),这家专注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公司,致力于打造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大模型。
是什么让梁文峰放弃了深圳,选择杭州呢?从产业生态的角度来看,杭州在互联网和数字经济领域的独特优势,为人工智能企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土壤。杭州拥有像阿里巴巴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其在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的深厚积累,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丰富的数据资源。同时,杭州的创业氛围浓厚,众多的初创企业和创新项目在这里汇聚,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创业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技术、人才和资本的流动更加顺畅,这对于一家初创的人工智能企业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政策扶持也是梁文峰选择杭州的重要原因之一。杭州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针对科技创新企业的优惠政策,包括资金扶持、税收优惠、场地补贴等。这些政策为初创企业减轻了负担,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例如,杭州的“创业失败政府代偿贷款”政策,让创业者在面对失败时,不必承担过重的经济压力,从而更加敢于尝试和创新。此外,杭州还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桥梁,这使得企业能够及时获取最新的科研成果,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
王兴兴:大疆出走后的杭州新生
王兴兴,一个在机器人领域闪耀的名字。他本科毕业于浙江理工大学机电专业,后在上海大学攻读研究生。在研究生期间,他就展现出了在机器人领域的天赋和热情,独立开发了全球首款低成本外转子无刷电机驱动的全自由度四足机器人XDog,该机器人获得了上海机器人设计比赛的奖项。
2016年,王兴兴硕士毕业后加入了深圳的大疆创新。大疆,作为全球知名的无人机制造商,在无人机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完善的产业链。然而,仅仅两个月后,王兴兴就毅然离开了大疆,选择了创业之路。他在杭州创立了宇树科技,专注于高性能四足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与生产。
王兴兴离开大疆的原因,或许是他对于机器人领域有着更广阔的抱负和独特的见解。他希望能够在机器人领域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实现自己的创新理念。而杭州,这座充满机遇和活力的城市,为他提供了实现梦想的舞台。
杭州周边硬件供应链体系的日趋完备,是王兴兴选择杭州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机器人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硬件供应链的稳定性和高效性至关重要。杭州周边地区拥有众多的电子元器件供应商、加工制造企业和科研机构,这些资源能够为宇树科技提供及时、优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保障了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进度。同时,杭州政府对于机器人产业的大力支持,也为王兴兴的创业之路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017年,宇树科技耗尽融资仍未实现产品交付,就在企业面临困境之时,一笔来自杭州国资背景的数百万元融资,让宇树科技起死回生。这笔融资不仅解决了企业的资金问题,更让王兴兴感受到了杭州政府对于创业企业的关心和支持。
此外,杭州的人才优势也吸引了王兴兴。浙江大学等高校在机器人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为杭州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能够为宇树科技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在宇树科技的团队中,有很多成员都来自于杭州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他们共同为宇树科技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冯骥:告别深圳节奏,拥抱杭州氛围
冯骥,早年网名“尤卡”,江湖人称“卡总”。他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原本学习的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但他对游戏的热爱和天赋,让他最终投身于游戏行业。他曾在深圳的腾讯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游戏开发经验。然而,2014年,冯骥从腾讯离职,创立了游戏科学。2018年,他又带领团队离开了深圳,来到了杭州。
冯骥离开深圳选择杭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杭州的生活节奏和创业氛围。深圳,作为一座快节奏的城市,虽然充满了机遇和挑战,但也给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深圳,人们为了追求梦想,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时间,生活节奏紧张而忙碌。而杭州,这座被誉为“人间天堂”的城市,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节奏。杭州的生活节奏相对较慢,人们在追求事业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享受生活。这种生活节奏,让冯骥觉得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工作和生活,保持身心的平衡。
杭州的房价也是吸引冯骥的一个重要因素。与深圳相比,杭州的房价相对较低,这对于创业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在深圳,高昂的房价不仅增加了生活成本,也给创业者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而在杭州,较低的房价使得创业者能够更加轻松地解决住房问题,将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到创业中。
除了生活节奏和房价,杭州的创业氛围也让冯骥感到十分舒适。杭州政府对于创业企业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例如,杭州每年都会投入1亿资金支持动漫游戏产业,2022年游戏科学就拿到了这笔补贴。此外,杭州还为创业企业提供租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在杭州,创业者能够感受到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以及整个社会对于创业的鼓励和包容,这种氛围让冯骥觉得能够更加自由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深圳,这座曾经以“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口号吸引无数人才的城市,如今却面临着人才流失的困境。梁文峰、王兴兴、冯骥等人的离开,并非个例,而是反映出深圳在人才吸引和留存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这些问题,就像一道道枷锁,束缚着深圳的发展,也让众多人才望而却步。
房价与生活成本之困
深圳的房价,一直是高悬在人才心头的一把利剑。根据中国城市房价排行榜数据显示,深圳的房价长期稳居全国前列,平均房价高达每平方米数万元。在南山、福田等核心区域,房价更是令人咋舌。以一套100平方米的普通住宅为例,在南山可能需要花费上千万元。如此高昂的房价,让许多人才望房兴叹。对于普通上班族来说,即使是多年的积蓄,也难以支付首付。除了房价,深圳的物价也居高不下。日常生活开销,如餐饮、交通、教育等费用,都给人才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在深圳,一顿普通的午餐可能需要花费30-50元,而在杭州等城市,可能只需20-30元。这种生活成本的巨大差异,使得许多人才在深圳的生活压力倍增。在深圳打拼多年的李先生表示:“在这里,工资虽然看起来不低,但除去房租、生活开销,每个月几乎剩不下什么钱。想要买房,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高房价和高物价,让人才在深圳的生活变得艰难,也让他们对未来感到迷茫。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选择,寻找生活成本更低、生活质量更高的城市。
产业生态的短板
深圳的产业生态,在某些新兴领域存在着明显的短板。与杭州相比,深圳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发展相对滞后。在人工智能领域,杭州拥有阿里巴巴达摩院等顶尖的科研机构,以及一大批专注于人工智能研发的企业,形成了从技术研发到应用落地的完整产业链。而深圳虽然也有腾讯等科技巨头,但在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创新方面,与杭州相比仍有差距。在机器人领域,杭州的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等企业在四足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研发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果,产品在全球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竞争力。而深圳的机器人产业,虽然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有一定的基础,但在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发展相对缓慢。这种产业生态的差异,使得深圳在吸引相关领域人才时,缺乏足够的优势。对于梁文峰、王兴兴等专注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的创业者来说,选择一个产业生态完善、能够提供更多发展机会的城市至关重要。杭州在这些领域的优势,无疑对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政策力度与针对性不足
深圳的人才政策,在与杭州的对比中,显得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针对性。杭州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极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涵盖了生活补贴、创业扶持、住房保障等多个方面。例如,杭州对应届毕业生提供一次性生活补贴,本科1万元、硕士3万元、博士10万元。同时,还为创业大学生提供最高100万元的资助,以及办公租金补贴10万元。在住房保障方面,杭州推出了人才房政策,租金为市场价的70%,公租房、蓝领公寓也可在线查询。这些政策,为人才在杭州的生活和创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相比之下,深圳的人才政策虽然也有一定的力度,但在补贴标准和政策针对性上,与杭州存在差距。深圳的人才补贴标准相对较低,且对不同层次人才的差异化扶持不够明显。对于一些初创企业和年轻人才来说,深圳的政策无法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例如,在创业扶持方面,深圳的政策更多地倾向于成熟企业和大型项目,对初创企业的支持力度不足。这使得一些有创业梦想的人才,在深圳难以获得足够的政策支持,从而选择前往政策更加优惠的杭州。
城市管理与创业氛围的转变
深圳的城市管理和创业氛围,近年来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对创业者的心态产生了影响。随着城市的发展,深圳的城市管理逐渐趋于严格,一些创业活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例如,在一些区域,对办公场地的规划和管理更加严格,导致一些初创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办公场所。此外,深圳的创业氛围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曾经,深圳以其开放、包容、鼓励创新的创业氛围吸引了无数创业者。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创业环境的变化,一些创业者感到深圳的创业压力越来越大,创业氛围也不如以前浓厚。相比之下,杭州则以其宽松的城市管理和浓厚的创业氛围,吸引了众多创业者。杭州政府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为创业者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创业环境。在杭州,创业者可以更加自由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尝试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应用。这种创业氛围的差异,使得一些创业者在深圳感到压抑和束缚,从而选择前往杭州,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创业环境。
精准的政策扶持
杭州在政策扶持方面展现出了极高的精准度和前瞻性。以人工智能产业为例,杭州发布了《支持人工智能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多个维度为企业提供支持。在算力设施建设上,鼓励企业开展算力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对承担国家、省重点研发任务的企业,按国家、省实际到账资助经费的25%给予资助,最高可达500万元。同时,加大融资贴息支持,对纳入政府统一布局的新建算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财政资金择优根据合作银行优惠利率分档给予项目建设单位不超过1.5个百分点的利息补贴,单个企业每年贴息金额不超过1000万元。在模型开放生态方面,对获得中央网信办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备案的企业,给予不超过5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模型下载量靠前、模型性能排名持续领先、社区贡献度高的开发企业,择优给予20-100万元分档奖励。这些政策,就像为人工智能企业量身定制的成长指南,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
完善的产业生态
杭州以互联网和数字经济为核心的产业生态,为新兴科技企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数字经济领域,杭州的成绩斐然。2024年,杭州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营业收入突破2万亿元,增加值达到6305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高达28.8%。在人工智能领域,杭州已经孕育出7家年营业收入超百亿的企业,以及31家年营收超过20亿元的企业。这些企业的蓬勃发展,形成了一个相互促进、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技术、人才和资本的流动更加顺畅。例如,阿里巴巴的云计算服务为众多人工智能企业提供了强大的算力支持,而这些人工智能企业的创新应用又进一步推动了阿里巴巴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发展。同时,杭州还拥有完善的硬件供应链体系,在机器人产业中,杭州周边地区拥有众多的电子元器件供应商、加工制造企业和科研机构,能够为机器人企业提供及时、优质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保障了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进度。
舒适的生活环境与发展节奏
杭州的生活环境和发展节奏,就像一首舒缓而优美的乐章,吸引着众多人才。杭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温适中,冬寒夏热,春温秋爽,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空气湿润,雨量充沛。在这里,人们可以在春日里欣赏西湖边樱花、桃花竞相绽放的美景,在秋日里感受西湖菊花盛开、落叶纷飞的宁静祥和。杭州的文化资源也十分丰富,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西湖文化、良渚文化等,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与深圳的快节奏相比,杭州的生活和工作节奏相对较慢,人们能够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更好地享受生活,保持身心的平衡。这种生活节奏,让人才在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也能够拥有高品质的生活,从而更加安心地在杭州发展。
浓厚的创业氛围与人才聚集效应
杭州的创业氛围浓厚,就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激发着人们的创业热情。在这里,创业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和追求。杭州拥有众多的创业园区、众创空间和孵化器,为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和资源支持。例如,梦想小镇汇聚了大量的创业项目和创业者,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创业社区。在这个社区里,创业者们可以相互交流、合作,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成长。同时,杭州的人才聚集效应也十分明显。随着众多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才汇聚杭州。这些人才来自不同的领域和背景,他们带来了丰富的知识和创新的思维,为杭州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例如,在杭州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汇聚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着行业的发展。
梁文峰、王兴兴、冯骥等人的离开,给深圳敲响了警钟。人才流失不仅影响了深圳的创新活力和产业发展,也对城市的未来竞争力构成了威胁。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深圳开始深刻反思,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行动。
在政策层面,深圳推出了“鲲鹏计划”,旨在吸引和扶持创新创业青年人才。该计划与国内外近100家创新创业大赛组织单位、知名高校和创投机构签约,为在校大学生创业实践和青年创业者提供用房、资金等全要素支持,最高资助金额达100万元。同时,深圳还优化了人才评定、顶尖人才直认、重点产业紧缺岗位清单、人才褒奖激励等系列措施,以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在住房保障方面,深圳将高校应届毕业生来深求职的免费住宿天数从7天延长到15天,还为重点人才发放租房、购房补贴,在人才、科技、产业集聚区域建设高品质国际化人才社区,持续扩大房源有效供给,努力实现职住平衡。截至2024年底,累计为各类人才配租保障性住房超18万套,面向人才家庭配售住房近4万套。
深圳还加大了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设立了100亿元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基金,聚焦人工智能的软件、硬件、具身智能等方向,投资一批高成长性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同时,深圳还在全市科技重大专项中安排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专项,鼓励产、学、研、用组成创新联合体进行协同攻关。此外,深圳还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提升产业的创新能力。
深圳的这些行动,展示了其留住人才、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决心和努力。未来,深圳能否重新吸引人才,再次成为人才汇聚的高地,我们拭目以待。但无论如何,深圳与杭州之间的人才竞争,都将推动两座城市不断创新和进步,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和经济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深圳与杭州之间的人才流动,是一场城市发展的博弈,也是一次时代浪潮下的抉择。深圳,这座曾经的人才乐土,在房价、产业生态、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面临着人才流失的困境;而杭州,凭借精准的政策扶持、完善的产业生态、舒适的生活环境和浓厚的创业氛围,吸引着众多人才的到来。
人才,始终是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深圳的反思与行动,让我们看到了一座城市对人才的渴望与重视;杭州的成功经验,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借鉴与启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人才战争中,城市需要不断优化自身的发展环境,提升人才服务水平,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未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的不断转型,城市之间的人才竞争将愈发激烈。我们期待深圳能够重新找回吸引人才的密码,也期待杭州能够继续保持优势,为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我们也希望更多的城市能够加入到这场人才竞争中,共同推动中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