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美军的轰炸机在欧洲战场上损失惨重。每次飞出去一大片,回来的总是稀稀拉拉。军方高层急坏了,找来一堆科学家和工程师,研究怎么给飞机加装护甲,提高生存率。他们把所有返航的飞机全部检查了一遍,最后得到了一张“弹孔分布图”。发现大部分弹孔都集中在机翼和机尾,而驾驶舱和油箱部位,几乎没什么弹孔,于是向军方建议给飞机的机翼和机尾加装钢甲。听起来是不是无懈可击?
数据说话,逻辑清晰。返航的飞机哪儿弹孔多,就说明哪儿最容易被击中,当然就应该加固哪里。但是,当时一位数学家叫亚伯拉罕·瓦尔德,他听完后只说了一句话,就让全场鸦雀无声。他说:“你们看到的恰恰是飞机最不需要加固的地方。真正应该加固的,是那些一处弹孔都没有的地方——驾驶舱和油箱。为什么?因为驾驶舱和油箱部位中弹的飞机根本就没能飞回来。”
我们能研究的样本,本身就是一种“幸存者”。它们之所以能幸存,恰恰是因为它们最致命的部位没有中弹。那些沉默的、坠毁的飞机,它们的数据才是决定生死的关键,但这些数据永远无法开口说话,这就是“幸存者偏差”。我们做决策时往往只关注那些成功了的、光鲜亮丽的“幸存者”,而忽略了那些数量庞大、但已经“阵亡”的失败者。我们只看到了冰山露出水面的那一角,却误以为这就是冰山的全貌。而水面之下,那庞大得足以撞沉泰坦尼克号的冰体,我们却视而不见。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阿飞的奶茶店计划。他看到的是那家写字楼下生意火爆的“奶茶店”。这是什么?这就是那架浑身弹孔,但成功返航的“幸存飞机”。阿飞兴奋地研究着这架飞机机翼上的弹孔(人流量、高客单价),计划着给自己的“新飞机”也装上这样的“护甲”。但他没有问,也无从问起:这条街过去三年倒闭了多少家奶茶店?那些倒闭的奶茶店,它们的“致命弹孔”在哪里?是房租压垮的?是产品同质化?是供应链出了问题?是营销跟不上?是合伙人内让?还是老板自己累垮了?这些死掉的店,它们就象那些坠毁的飞机,它们的数据,被埋葬在工商注销的档案里,埋葬在前任老板的叹息里。而这些“沉默的数据”才是创业这片战场上,最真实的“死亡笔记”。
只研究成功者,不研究失败者,就象只研究考上清华北大的学霸,然后得出结论:只要每天努力学习,就能上清华。这很励志,但毫无用处。因为你没有看到,在千军万马的独木桥下,那些同样努力,甚至更努力,但最终落榜的大多数。他们的失败,各有各的原因。而任何一个原因都可能成为你失败的理由。
幸存者偏差,是我们心智系统里一个巨大且隐蔽的“黑洞”。它无处不在,悄无声息地吞噬着我们的理智,扭曲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我们打开手机,刷到的新闻是什么?“95后女生靠直播带货,一年买下三套房。”“某程序员业余写小说,版税收入千万。”“一对夫妻辞职旅行,靠拍视频年入百万。”这些故事,就象阿飞看到的那家奶茶店,光芒四射、引人遐想。于是无数人热血沸腾地冲进直播间,点灯熬油地码字,扛着相机冲向诗和远方。他们以为自己看到了通往财富自由的康庄大道。但他们看到的只是幸存者。
一个头部主播的背后,是十万个对着空无一人的直播间,尴尬自语的小主播。他们的时间、精力、金钱都成了这个行业的“沉默成本”。一个网文大神的背后,是百万个每天更新几千字,稿费连电费都挣不回来的“扑街”写手。他们的梦想被淹没在海量的数据流里悄无声息。一对靠旅行赚钱的博主背后,是无数个辞职后发现流量根本无法变现,最终只能灰溜溜回家找工作的普通人。他们的窘迫不会被写成爆款文章。媒体和平台天生就喜欢报道“幸存者”。因为“幸存者”的故事有戏剧性,有冲击力,能吸引眼球,能换来流量。
“普通人努力十年,终于在一线城市勉强上车”这样的故事没人看。“屌丝炒币三个月,财富自由”这样的故事能瞬间引爆社交网络。于是,我们的世界被这些精心筛选过的“幸存者故事”给包围了。久而久之,我们就会产生一种可怕的幻觉,这种幻觉让我们高估了成功的概率,低估了失败的风险。它让我们把偶然的运气当成了必然的规律。
我有一个远房表弟,前几年看到很多人靠开淘宝店发了财。他也去开了个店,卖家乡的特产。他研究了那些皇冠卖家的详情页,学着他们的样子拍照、P图、写文案。他以为,只要做得跟他们一样,流量和订单就会自己找上门。结果,店铺开了一年,访客寥寥无几,偶尔有几单,还是亲戚朋友支持的。最后,货都发霉了,只能关店了事。他很沮喪,想不通为什么。我说,你研究的那些皇冠卖家,很多都是2010年之前,甚至2008年就入场的人。他们是淘宝最早的一批“幸存者”。他们成功的关键,不是详情页做得多漂亮,而是他们吃到了平台早期流量的巨大红利。那个时候,卖家比买家少,只要你上架商品,就有人看,有人买。这是时代的“势”。你现在用同样的“术”,在完全不同的“势”里去搏杀,无异于刻舟求剑。
他没有去研究那些成千上万个和他一样,在2015年之后开店然后死掉的店铺。那些店铺的死因才是他最应该学习的教科书。比如,不懂付费流量的玩法,没有建立私域流量,供应链成本控制不住,客服响应速度太慢。这些才是今天在淘宝开店的真正“弹孔”。只看幸存者,你会把他们的成功,简单归因于一些表面的、可见的要素:努力、聪明、产品好。但实际上,一个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往往是无数个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很多要素是不可见的,甚至是不可复制的。比如,时代机遇,关键人脉,创始团队的基因,以及无法言说的运气。
马老板会告诉你,他对钱没有兴趣,他的成功是因为梦想和坚持,这很动人。但你也要看到,他背后站着的蔡崇信和软银的孙正义。没有蔡崇信帮他建立起现代化的公司制度和财务体系,没有孙正义在最关键时刻的那笔投资,阿里的故事可能会是另一个版本。这些是水面之下的巨大冰山。我们普通人很容易被水面上那个光芒万丈的梦想家形象所迷惑,而忽略了水面下那些真正支撑起成功的、结构性的力量。
我们学马老板的演讲,学他的坚持,这没有错。但如果你以为,光靠这些就能再造一个阿里,那就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思维。不光是商业和投资。幸存者偏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处处是陷阱。比如,养生。总有人说,你看隔壁王大爷,抽烟喝酒一辈子,活到90多,身体硬朗得很。你看那谁谁谁,天天保温杯里泡枸杞,结果年纪轻轻就得了癌。所以,养生都是骗人的,怎么开心怎么来。这个逻辑熟悉吗?活到90岁的抽烟喝酒王大爷,就是那个“幸存者”。媒体和街坊邻居最喜欢传播他的故事,因为这故事反常识,有戏剧性。但那成千上万个因为抽烟喝酒,在60岁、70岁就心梗、脑梗、肺癌去世的人呢?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的故事平平无奇,毫无传播价值,所以你听不到。
你用一个极端个例的“幸存者”,去对抗冰冷的统计概率。这不叫通透,这叫拿自己的命在赌。再比如,教育。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故事:某某世界首富,大学辍学。某某文学大师,小学文凭。于是,就有人得出“读书无用论”的结论。觉得上学没啥用,不如早点去社会上闯荡。比尔·盖茨、扎克伯格,是辍学创业成功的“幸存者”。但他们辍的是哈佛大学。能在哈佛里觉得“读书无用”的人,他的认知水平、家庭背景、社交圈层,已经碾压了地球上99.99%的人。你只看到了他辍学这个行为,没看到他辍学之前,已经积累了何等强大的势能。你用一个普通人的起点,去模仿一个天选之子的选择。这本身就是一种天大的误会。
你没有看到,在全球范围内,统计数据清晰地显示,学历水平和平均收入、平均寿命、生活满意度,都存在着强烈的正相关。你也没有看到,那些因为过早辍学,而终生在底层挣扎的,数以亿计的沉默样本。他们的生活构成了“读书改变命运”这个朴素真理的另一面。那么,我们该如何对抗这个根植于我们基因里的“幸存者偏差”呢?难道我们就要变得悲观,什么都不敢做了吗?当然不是。看清幸存者偏差,不是为了让你恐惧,而是为了让你变得清醒。让你从一个盲目的、被故事驱动的赌徒,变成一个理性的、被概率驱动的玩家。
第一个心法:主动去寻找“坟场”。什么意思?当你对某个领域动心,想要投身进去的时候。先别急着去朝拜那些光芒万丈的“圣殿”(成功案例)。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转身去找到这个领域的“坟场”(失败案例)。比如,你想开一家奶茶店。你不要只盯着那家生意火爆的幸存者。你要花一个月的时间,在你所在的城市里去寻找那些倒闭的、转让的、或者看起来半死不活的奶茶店。找到它们的“尸体”,然后像个法医一样,去解剖它们。你可以假装自己想接手,去跟老板聊。问他,当初投了多少钱?房租多少?人工多少?每天流水多少?为什么干不下去了?你也可以去观察,看它选址是不是有问题?产品是不是没特色?服务是不是很糟糕?卫生是不是脏乱差?你甚至可以去网上,搜索“奶茶店转让”、“开奶茶店亏了”这样的关键词。你会看到海量的,来自“阵亡者”的第一手血泪报告。这些报告,远比那些加盟商给你看的“成功案例”PPT,要真实一万倍。你把这些失败的原因一条一条记录下来,做成一个“死亡清单”。这个清单就是你进入这个行业前最宝贵的“避坑指南”,在你做任何重大决策之前,都先去它的“坟场”逛一逛。
你想投资一家公司,先去研究跟它商业模式类似,但已经死掉的公司。你想进入一个行业,先去跟这个行业里,干了几年但没赚到钱,准备转行的人聊一聊。你想学习一门技能,先去看看那些学了但没学会,或者学会了但没用上的人,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记住,成功是偶然的,是多种因素的结合,很难复制。但失败,往往是必然的,是由一些共性的、关键的错误导致的,非常值得学习。研究失败比研究成功,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价值要大得多。成功的经验是“春药”,让你亢奋。失败的教训是“疫苗”,让你免疫。一个成熟的决策者,会先把所有能犯的、致命的错误,都在沙盘上推演一遍,都提前规避掉。这样,即使他不能保证一定能成功,但他能保证,自己不会死得很难看。活下来,是所有成功的第一前提。
第二个心法:学会用“概率”来思考,而不是用“故事”来感受。我们的大脑天生就不是一个统计学家,而是一个故事家。一个声情并茂的“暴富故事”对我们的吸引力,远远大于一张冷冰冰的“数据图表”,这是人性。我们无法改变人性,但我们可以训练自己的理性。怎么训练?养成一个习惯:每当听到一个让你心动的“幸存者故事”时,立刻在心里问自己几个问题:这个“成功”的真实概率是多少?分母是什么?
比如,看到一个主播很赚钱。你要去查这个平台有多少注册主播?(这是分母)有多少主播的月收入,能超过你现在的工资?(这是分子),这个比例可能是万分之一,甚至是十万分之一。当你看到这个概率时,你心里的那团火可能就会先冷静一半。他成功的关键要素里,有多少是我不具备的?比如,他是不是有资本在背后推?他是不是在这个领域已经积累了十年?他是不是有特别的资源或人脉?他是不是正好踩中了某个风口?把这些要素,一一列出来。然后诚实地评估,哪些是你通过努力可以获得的,哪些是你根本不具备的。这样你就能避免盲目地“对号入座”。如果我失败了,代价是什么?我能承受吗?这就是在计算你的“风险敞口”。如果失败的代价是亏掉你所有的积蓄,甚至背上沉重的债务,让你的人生一键清零。那么,无论这个成功的诱惑有多大,你都应该谨慎、再谨慎。这就是顶级投资人塔勒布所说的“遍历性”问题。
赌场的轮盘,输了可以再来,它的概率是集合概率。你的人生,输光了就GAMEOVER了,是单次概率。绝不能用赌场的逻辑,来过自己的人生。永远不要把自己置于“一次性出局”的风险之下。当你习惯了用这三个问题,去“过滤”所有进入你大脑的“幸存者故事”。你就相当于给自己的心智,安装了一个强大的“防火墙”。这个防火墙,能帮你抵御99%的外部诱惑和自我幻想。
第三个心法:构建你自己的“反脆弱”系统。承认吧,我们都是凡人。我们不可能完全规避风险,我们也不可能洞察所有真相。世界是复杂的,未来是不可预测的。总有我们看不见的“弹孔”,总有我们没想到的“黑天鹅”。既然如此,最好的策略就不是去徒劳地预测哪里会中弹。而是努力让自己的“飞机”,变得更结实、更耐操。即使中了几弹也不至于立刻解体。这就是“反脆弱”的智慧。
怎么构建?在财务上,永远要留有安全边际。不要把所有钱都投到一个项目里,要有多元化的收入来源。手里要永远握有能让你和家人,在零收入的情况下,也能活一年以上的现金。这笔钱,就是你飞机的核心油箱,是你的命。在能力上,不要只满足于一项“一招鲜”的技能。要去打造自己的能力组合,让自己成为一个“T型人才”,甚至是“π型人才”。你的主业技能,是你的主发动机。你的写作能力、沟通能力、营销能力、数据分析能力……这些都是你的备用发动机。当主发动机熄火时,你还有别的引擎能让你继续滑翔,不至于立刻坠毁。在认知上要保持开放和谦卑,永远不要认为自己掌握了终极真理。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用新的信息,来校准自己的认知。
一个开放的、能自我迭代的认知系统,才是最强大的“驾驶舱”。它能让你在迷雾中,始终保持航向的清醒。当你的财务、能力、认知,都具备了这种“反脆弱”的结构,你就不再害怕“幸存者偏差”的陷阱了。因为你不再需要去赌那个小概率的成功,你追求的是一种大概率的不败。你的人生策略从进攻变成了“先防守,再进攻”。这看起来似乎有点慢,有点保守。但实际上,这才是普通人通往成功的唯一可靠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