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旧换新”政策下的循环经济新风貌
在“以旧换新”政策的推动下,我国消费者不仅享受到了实惠,还为推动绿色循环经济的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然而,这些被淘汰的旧手机、旧家电、旧汽车等物品究竟何去何从?它们是否能够得到安全、有效的回收处理?近日,记者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访。
在上海的一个普通社区,张女士刚刚通过“以旧换新”政策购买了一部新手机。而她的旧手机,则交给了家门口的回收门店。令她惊喜的是,这部旧手机并没有成为“电子垃圾”,而是被迅速运往了一家具有废弃电子产品拆解处理资质的企业。
在这家企业的自动化分拣线上,每一部旧手机都要经过红外光谱仪的“全身体检”。通过精密的分析,工作人员能够准确地了解旧手机中各部件的金属含量。以张女士的旧手机为例,其主板含银量0.19克、铜25.8克、钯0.015克,符合二次利用标准。当主板被送入熔炼炉后,还逐渐析出了0.034克黄金。
而旧手机的塑料外壳,则经过粉碎后进行再生造粒,这些再生颗粒将被用于制作托盘等木塑复合材料制品。旧手机中的微型听筒等部件,经过声学测试后,将被送入助听器工厂,为听力障碍者带来福音。
张女士的旧手机回收旅程,只是我国循环经济的一个缩影。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废旧家电回收量已超过63万吨,同比增长14.83%;废旧家电规范化拆解数量同比增长超20%;报废汽车回收量更是达到了787.2万辆,同比增长70.7%。
“以旧换新”政策的实施,不仅带动了回收和拆解量的双增长,更在环保、经济、安全等多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环保角度来看,回收旧手机、废旧家电和报废汽车等物品,可以大大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以旧手机为例,1吨旧手机能累计提取约400克黄金,其资源价值不言而喻。同时,回收这些物品还能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为我国的“双碳”目标作出直接贡献。
在经济方面,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国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拆解废旧物品,可以形成产业集群,带动就业和经济发展。浙江台州的“金属再生基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通过拆解废旧机电,当地形成了包含100余家企业的产业集群,再生金属产业规上工业产值达到了189亿元。
然而,旧物回收处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旧物回收不方便、正规回收价格低等问题,导致部分消费者更倾向于将旧物卖给街头商贩。此外,企业技术参差不齐也影响了再生材料的品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和企业都在积极努力。
政府方面,北京推行了“e回收”平台,市民只需扫码预约、在线估价,即可享受旧家电回收“一键上门”服务。广东则将回收网点纳入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方便市民随时随地进行旧物回收。安徽则要求商户提供家电送新、收旧、拆装一站式上门服务,并在农村地区实现全覆盖。
企业方面,二手电商平台闲鱼推出了碳积分账户,消费者回收旧物可获得碳积分并兑换权益。格力电器则建立了废旧家电逆向物流回收平台,截至2024年底已转化再生铜料、铁料、铝料等80余万吨。
总的来说,“以旧换新”政策下的循环经济正在展现出新的风貌。通过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我国正在逐步构建一个绿色、循环、可持续的经济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废旧物品不再是“鸡肋”,而是变成了“富矿”;循环经济也不再是“可选项”,而是成为了“必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