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购买食品时,往往会习惯性地查看生产日期与保质期,以确保入口的食物新鲜、安全。可谁能想到,在武汉,竟出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 “早产儿” 蛋糕。
3 月 24 日,武汉的一位消费者在永旺梦乐城的佑禾蛋糕店,花费 20 元购买了一款 “鲜果朵朵蛋糕”。本是一次再平常不过的消费,可当这位消费者回到家,不经意间瞥到蛋糕包装上的生产日期时,却惊得瞪大了眼睛 —— 生产日期标注的竟是 3 月 25 日,也就是购买日期的后一天 。这一发现瞬间让消费者心里 “咯噔” 一下,怎么买个蛋糕,还买到了 “穿越未来” 的产品?
此事一经曝光,迅速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众多网友纷纷对此事发表看法,社交媒体上相关话题热度持续攀升。大家在惊讶之余,更多的是对蛋糕店这种行为的愤怒与质疑。毕竟,食品的生产日期关乎食品安全的底线,出现这样的错误实在难以让人接受。
3 月 26 日,涉事蛋糕店的店长终于出面回应。店长称,出现 “早产儿” 蛋糕这一问题,是因为员工在打印生产日期标签时记错了日期,并非故意为之。同时表示,在发现问题后,已经第一时间将该批次的所有蛋糕全部下架,并进行了销毁处理,强调这只是单纯的工作失误,绝非有意篡改日期。
但店长的这一回应,并未让广大网友买账。不少网友在评论区留言表达不满,有人质疑:“一个员工能轻易记错日期,那这家店的管理流程得有多混乱?食品生产这么关键的环节,就如此随意?” 还有网友指出:“仅仅口头说销毁了,却没有任何证据来证明,谁能保证这些问题蛋糕不会换个地方,继续流入市场?” 甚至有网友翻出了过往的类似案例,2023 年鄂州某蛋糕店也曾被曝出 “早产面包” 事件,当时店员同样以 “标签打错” 来敷衍解释;2024 年苏州一小学春游发放的面包也出现了 “早产” 情况,引发家长们的强烈愤怒。这些旧闻的重提,无疑加深了公众对此次事件的疑虑,大家开始怀疑,食品行业里这种篡改日期的现象,是否已然成为一种见不得光的 “潜规则” 。
在这起事件中,其实不难看出背后隐藏的一些行业乱象。蛋糕这类短保质期食品,在销售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滞销的情况。部分商家为了降低损失,延长食品的销售期,便可能会选择篡改生产日期这一违法违规的手段。他们想着,只要将生产日期延后,就能让食品看起来更新鲜,从而继续售卖,减少库存积压带来的成本损耗 。同时,一些中小型烘焙店,常以 “手工制作” 为卖点,生产流程相对不够标准化,缺乏严格规范的管理,这也为日期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在监管方面,虽然根据《食品安全法》,虚假标注生产日期的行为最高可处以货值金额 10 倍的罚款,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许多类似案例最终都只是以商家 “下架问题产品 + 公开道歉” 草草收场,并没有受到严厉的实质性处罚。比如 2024 年广州的网红面包店 AKAK,因 “早产吐司” 被曝光后,仅仅回应是 “厨房日期弄错”,最后也未遭受重罚 。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样的事件让他们在购买食品时更加提心吊胆。原本简单的购物行为,如今却充满了不确定性。在发现食品日期异常时,消费者往往面临取证困难的问题,一旦食品开封,想要追溯生产日期的真实性变得异常艰难,而商家又常常以 “消费者保存不当” 等理由推卸责任。此外,相关赔偿标准也较为模糊,多数消费者因为涉及金额较小,且维权过程耗时耗力,最终只能无奈选择放弃维权,这无疑进一步助长了部分不良商家的嚣张气焰 。
面对 “早产儿” 蛋糕事件,相关部门有必要加强对食品行业的监管力度,提高食品生产、销售的准入门槛,完善日常监督检查机制,不能让食品安全问题一次次挑战公众的底线。同时,商家自身也应深刻反思,强化内部管理,提升员工的职业道德与专业素养,严格把控食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重新赢回消费者的信任。而作为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更要多留个心眼,仔细查看食品的各项信息,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
武汉 “早产儿” 蛋糕事件,绝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个例,它反映出的是整个食品行业在管理、诚信以及监管等多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希望通过这一事件,能引发各方足够的重视,共同努力,让 “早产” 食品彻底消失在市场中,还给消费者一个安全、放心的食品消费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