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会说话吗?咱们来试试,请问苹果是什么与什么是苹果,这两句话意思一样吗?如果有区别,那区别又是什么呢?咱们今天聊聊逻辑学中两个基础概念:内涵和外延。谈谈短视频平台上一些常见的话术,以及背后的逻辑陷阱,同时也能让您轻松看破很多大忽悠嘴里的语言花招。
在逻辑学中,内涵指的是一个概念所包含的所有属性或特征的集合,包括了所有能够区分这个概念与其它概念的本质特征。比如苹果的内涵可以包括:它是水果,果实通常接近圆形,内核有种子等等特性。外延则是指一个概念适用于哪些具体的事物,它表示的是概念涵盖的实际对象集合,关注的是概念应用的具体范围和实例。
还是以苹果为例,它的外延包括世界上所有的具体苹果,无论是哪个品种、生长在哪里、口味如何。什么意思呢?当我们在说苹果是什么的时候,探讨的是关于苹果的本质特征,是对于构成苹果这个概念内涵要素的提问。所以,答案也应该对应其内涵要素的描述。比如你可以说苹果是水果,苹果是食材,苹果是果实等等,这些答案都没有问题。任何一个对于构成苹果这个概念的必要条件都可以成为苹果是什么,这个问题在某一方面的正确答案,但反过来不行。
当我们在说什么是苹果时,你如果回答水果是苹果,食材是苹果或者果实是苹果,一听就驴唇不对马嘴。因为什么是苹果,这句话探讨的是组成苹果这个概念的集合要素,也就是对于其外延的提问。所以,你的回答要指向构成苹果这个概念的那些充分条件。你可以说黄香蕉是苹果、红富士是苹果、国光1号是苹果、花牛是苹果、黑卡是苹果,这个脆的红将军是苹果,那个面的黄元帅也是苹果,等等。同理,这个表述反过来也不成立。
当我们在说苹果是什么时,你不能说苹果是红富士,也不能说苹果是国光一号或者花牛,因为这类表述明显是在以偏概全。以上关于内涵和外延,以及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的关系,不知道各位理解了吗?聪明的你看到这也许会问有特例吗?有,当两个词其内涵和外延完全等同时,颠倒句子顺序就不会出现逻辑错误。比如我们可以说“文房四宝是笔墨纸砚”,也可以说“笔墨纸砚是文房四宝”。在这种情况下,笔墨纸砚和文房四宝彼此构成对方的充分必要条件,所以特例也就此产生了。
很多人经常会混同一些事物的内涵和外延,或者换句话说,经常会搞不清楚要表述的是使其成为这一概念的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比如我们谈到人这个概念,人的内涵是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的理性动物、具有语言能力、有自我意识等等,这些是定义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特征。而人的外延则是包括秦始皇、汉武帝、爱因斯坦、牛顿等一切符合人这一概念的对象。一旦混淆就会出现两种错误,一种是以偏概全,把某个外延当做整个概念的内涵。这是一种类似于说苹果是红富士,或者说人就是爱因斯坦的错误表达。另一种则是泛化误用,把某个内涵当做所有外延的充分条件,这是一种类似说水果是苹果,或者说动物就是人的错误表达。
这两种错误如今不仅常见,而且被包装成了各种鸡血和鸡汤,在各个场景下不知不觉的侵蚀着理性。很多概念在短视频平台都存在逻辑需要厘清的问题,比如爱国为什么要理性。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发现其中的逻辑陷阱,在这里咱们不妨拆解一下那些并不高明的戏法,用符合逻辑的思考方式去分析。首先,这里有一个被偷换了的概念,理性的反面并不是感性,而是非理性。事实上理性和感性并不构成矛盾关系,更多的时候是相辅相成的。感性不等于非理性,爱国需要情感温度,不代表要丧失理性底线。感动、自豪、关切、悲愤等等情感是人性的自然流露,但情感就象火焰,可以取暖照明也可以焚毁一切。这些情感在理性的带领下,能激发责任感与行动力。在非理性的教唆下,则会让人砸进口车、信西方伪史,以族群定是非、拿立场论真伪,继而滑向反智的深渊。而我们所反对的从来就不是感性,而是脱离理性的冲动,是那些要求放弃思考、不讲道理、无条件的盲从。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同样真正的爱国也应该是清楚得失利弊的一切后果,仍然选择义无反顾。不要把爱国的种种行为矮化为一时上头的冲动之举,那些真正爱国的人不是无脑的莽夫,更不是不计后果的二愣子。相反,正是因为他们在理性判断后,仍然做出那些舍生取义,毁家纾难的种种壮举,他们的行为才具有被歌颂、被推崇的意义。那是一种基于深刻理解之后的家国情怀,是伯夷、叔齐宁死不食周粟,是屈子行吟泽畔怀沙覆水,是岳武穆的三十功名尘与土,是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是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龚自珍的不拘一格降人才。
爱国作为一个概念,是能够且必须经得起理性分析的。爱国的内涵是什么?爱国的内涵是个体对国家作为一个共同体的崇高情感,是对自身文脉的热忱,对本土历史的尊重,对国人的关爱,对未来的责任,同时也包含了理性批评、建设性意见,依法守序、促进团结等等。爱国的外延是什么?是一切真正践行上述价值的态度和行为,将士守土戍边,健儿摘金夺银,官能恪尽职守、商能产业兴邦。如此种种,都是在为家国添砖加瓦,也都是爱国这一概念的外延。
然而,当我们在分析爱国这个概念时会发现,无论其内涵还是外延,都不会也不应该包含冲动和非理性。原因很简单,人在脱离理性支撑时,无法反映自身的真实意愿,更无法做出有效价值判断,而爱恨都离不开价值判断。真正的爱国,也绝不可能建立在非理性的基础上,这就象真正的苹果不可能不是水果一样。那些让你放弃理性只谈爱恨的人,其真实目的并不是引导你爱国,而是邀请你放弃思考和判断,进而达成对于他本人的无条件盲从。他们把爱国这个概念的内涵掏空,只留下一个虚无的标签,然后再把自己的种种不端行为、煽动情绪、制造对立、歪曲事实、带货变现、收割信徒等等强行塞进爱国的外延里。
这就象把红色的果实偷换成苹果的定义,然后宣布所有不是红色的都不是苹果。于是在他们这种错误引导下,黄元帅不是苹果、青苹果不是苹果、黑卡也不是苹果。山楂和樱桃反而被偷换、巧妙的包装成了苹果。然后他们再加以语言暴力,叫嚣只要你不按我的方式红,你就不配是果。这就是典型的内涵塌陷加外延膨胀,把本应通过理性去认识的概念,通过调包掺沙子简化为情绪口号,再把这一口号无限扩张,使其沦为情绪煽动的工具、变成排他性的话语霸权。
这些行为不仅无助于国家利益,反而会破坏社会稳定,抹黑国际形象降低国人认知,压制理性声音,他们与爱国的核心价值背道而驰。所以我说他们这不是在弘扬爱国,而是在劫持爱国。真正的爱国者不是喊的最响的人,而是想的最深的人。不是情绪最激烈的人,而是行动最负责的人。他们常说我吃的是爱国饭天经地义,又说你不支持我就不是爱国。还说不让我吃爱国饭,难道留给恨国的人去吃?说穿了其实就是天桥上江湖套路的翻版,打把式卖艺是表面的噱头,兜售大力丸才是“置杵”的门子。当他们在直播间以这套说辞圆来的“粘子”,再去打PK,高喊家人们个个加成的时候,是不是有人情绪上头了,而那些上头的人刷的票,最终又去向何处了呢?这不就等于是在说水果是苹果吗?这不就是慷他人之慨于一己之力吗?这不就是狐假虎威的道德绑架吗?
为什么这种靠炸粘子来圆粘子的低端把戏,却总不缺空子捧场呢?为什么这么明显的逻辑错误,还有那么多人相信呢?因为人类的认知体系天生就有漏洞,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讲过,人脑有两种思维模式:系统一和系统二。系统一快速直觉,情绪化负责日常判断。系统二缓慢理性,逻辑化负责复杂推理。大多数情况我们依赖的是系统一,它节能高效,但却极易被操控。当那些人喊出你不支持我就是不爱国,支持我就上上票,或者爱国就进我橱窗去下单时,它触发的是你的身份认同与归属感。系统一立即启动,情绪上头理性下线。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不用讲逻辑,只用讲故事、造情绪、贴标签就能收割信徒。但凡你能用系统二稍加分析,就会发现他们的目标并不是指向爱国,而是逐利。
把爱国和必须支持某人或某品牌强行关联,其实并没有逻辑必然性。那不过是一场主播操控情绪、粉丝情绪失控的集体表演,不是出于对国家的爱,而是借爱国之名宣泄戾气,以爱国为盾牌逃避理性审视。不是推动进步,而是用道德大棒压制一切不同的声音。不是凝聚共识,而是制造对立。这套说辞看似汹涌,实则空洞。看似正义,实则野蛮。其真正动机不来自对家国的责任,而源于对流量的追逐。不来自对国人的关怀,而源于对我是正确一方的自我感动。
是时候让正常的概念回归正常的含义了,各位,我建议每当咱们听到这类标签时,不妨深入思考一下,这个词的内涵是什么?有明确定义吗?它的外延包括了谁,又排除了谁?它是描述还是诋毁?如果一个词只能用来攻击人,不能用来讨论事,那它就已经死了,失去了所有建设性意义。如果一种论调要求你交出理性,不允许思考,只能无条件盲从,那你必须警惕。
理性是对抗骗局和道德绑架的最有效武器,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丧失理性。一旦缴械投降,就只能沦为鱼肉任人宰割。所以,下次当你听到有人说你不支持我就是不爱国时,先问他一句你定义的爱国内涵是什么?外延又是什么?你所说的支持我是爱国的必要条件,还是充分条件?亦或只是个不相关条件。毕竟能分清苹果是什么和什么是苹果,知道红富士是苹果正确、苹果是红富士错误的人,能明白爱国是一种责任不是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