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央视新闻报道,据湖北省自然资源厅主要负责人消息,2024年在十堰市竹山县和竹溪县,发现了全国规模最大的铌矿。该矿藏中的氧化铌资源量高达253.8万吨,占据了全国总储量的54%,这一重大发现有望一举改变我国铌资源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在资源领域和相关产业界引发强烈反响。
铌作为关键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在众多高端产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航空航天领域,其高熔点、高强度和良好的抗氧化性能,使其成为制造飞行器关键部件如发动机叶片、火箭喷嘴等的理想材料,能够承受住高空飞行时的超高温与强气流冲击;在原子能产业,铌可用于制造核燃料包壳、反应堆结构材料等,保障核反应安全稳定进行;在电子信息产业,是制造电容器、电阻器、超导材料等电子元件的重要原材料,助力电子产品向小型化、高性能化发展。此外,在钢铁工业中添加少量铌,能显著提高钢材的强度、韧性和抗腐蚀性,广泛应用于建筑、桥梁、汽车制造等领域,延长了这些建筑与产品的使用寿命。
我国已探明铌资源量470万吨,在世界排名第二,集中分布在内蒙古白云鄂博、湖北两竹地区、江西宜春、新疆拜城、陕西华阳川等地区。但与国外相比,我国铌资源普遍矿石性质复杂,品位低,难利用。而此次湖北发现的大规模铌矿,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实际上,湖北竹山-竹溪地区庙垭超大型铌-稀土矿的勘探可追溯至上世纪60年代,但限于当时技术手段制约,始终难以实现资源开发利用。直到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联合湖北省人民政府针对该区域开展综合利用技术攻关,取得了重大突破。科研人员创新研发了铌-稀土同步富集-反浮选-选择性还原分离工艺技术,使铌精矿品位由传统工艺的5%~8%大幅提高到17%,回收率从20%提高到50%,同时实现了伴生稀土、铁、硫等资源的综合利用,将盘活铌资源92.9万吨,实现庙垭超大型铌-稀土矿床经济利用。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铌资源消费国,长期面临铌资源供应不足、高度依赖进口的问题。此次湖北铌矿的发现意义重大,不仅使湖北省成为全国最大的铌资源战略基地,还将进一步降低我国铌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同时,丰富的铌资源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有利于推动航空航天、原子能、电子信息等高端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近年来,湖北积极投身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仅去年,全省新发现大型矿床5处、中型矿床12处、小型矿床11处,新发现29处金属矿产找矿线索可提交找矿靶区、8处清洁能源矿产找矿线索可提交找矿靶区。幕阜山锂铍铌钽资源基地也被纳入国家级能源资源基地建设清单,推动锂、铍、铌、钽等稀有金属的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利用。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的某位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湖北此次发现的大规模铌矿,从资源战略角度来看,意义非凡。它极大地改善了我国铌资源的储备格局,减少了对进口的依赖,为国家战略安全提供了更坚实的保障。在技术层面,虽然我国在铌矿开采和利用技术上已经取得一定突破,但面对如此大规模的新矿发现,还需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一方面要持续优化开采技术,提高开采效率,降低开采过程中的资源损耗;另一方面,在铌矿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方面,要不断创新,提升铌产品的附加值,满足国内高端产业对高品质铌材料的需求。此外,从产业发展角度,这将带动铌矿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不过,后续铌矿的开发利用也面临挑战。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提高铌资源的开采效率和综合利用水平,降低开采成本;另一方面在开发过程中,要重视环境保护,采用先进的开采技术和环保措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同时加强铌矿产业链的建设,形成完整产业链条,提高资源附加值,推动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相关部门已经开始制定详细的开发规划与环保预案,力求在资源开发的同时,守护好当地的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