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我国科学家成功定位抑郁症相关细胞,这对抑郁症的治疗意味着什么?

2025-03-25 16:35    头条推荐    来源:365文库
下载Word
下载成Word

西湖大学研究团队开发的"gsMap"算法取得重大进展,通过绘制疾病相关细胞的精确分布图谱,科学家首次在分子层面揭示了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的病理细胞定位机制,这项20日登顶《自然》期刊的研究成果,或将改写精神疾病治疗范式。

突破性诊疗路径:从细胞层面解开"隐形"疾病之谜

在杭州举行的成果发布会上,论文通讯作者杨剑教授展示了一张色彩斑斓的脑区图谱。这张由gsMap绘制的"导航图"清晰标注着:抑郁症患者的表型与中脑及内侧前额叶皮层深处异常活跃的谷氨酸能神经元直接相关,而精神分裂症致病细胞则集中分布在大脑皮层与海马区域。

"过去30年,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犹如在大海中捞针,只能确定疾病相关基因的大致区域。"杨剑团队研究助理介绍,gsMap通过融合空间转录组、全基因组数据及图神经网络,实现了对10万+细胞的精准"身份识别"——每个细胞的活跃基因组合被转化为数字身份标签,相当于给人体每类细胞都配上了GPS定位。

颠覆认知的发现:疾病细胞定位决定治疗方向

研究团队通过gsMap发现:

抑郁症相关谷氨酸能神经元位于中脑奖赏环路与前额叶皮层调控区,其基因表达特征与现有抗抑郁药物靶点高度吻合(重合度达16倍),这解释了部分药物对70%患者的疗效差异现象;

精神分裂症关键细胞簇在海马CA1区背侧区域形成"病灶热点",这些神经元的钙信号调控异常可能导致认知功能紊乱,且其分布区域与人类智商相关基因存在显著交叠;

两类疾病均涉及谷氨酸能神经传递通路异常,但作用节点完全不同,这解释了为何同为精神类药物,氟西汀对抑郁有效而对精神分裂症无效。

临床转化曙光:从细胞"地标"到精准治疗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神经影像中心主任在同期《自然》评论中指出:"该成果为精神疾病的精准分型提供了分子依据。"研究团队已启动临床前试验,通过病毒载体特异性沉默抑郁模型小鼠的致病细胞簇,成功逆转了抑郁样行为。

更令人振奋的是,gsMap技术平台展现出普适性价值:研究同时定位了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复杂疾病的相关细胞类型,为探索多系统疾病提供了统一解析框架。上海精神卫生中心专家表示:"这或许意味着,针对特定脑区细胞的基因治疗、细胞移植或靶向给药,将成为未来治疗的核心方向。"

面向未来的思考:治愈精神疾病还有多远?

尽管该研究标志着精神疾病研究进入"精准制导"时代,但杨剑团队强调仍需谨慎看待"治愈"预期。当前研究主要揭示了疾病相关细胞类型的"空间坐标",要真正实现治疗突破仍需攻克三大关卡:

完善细胞类型与症状亚型的对应图谱;

开发非侵入性干预技术(如智能调控型纳米药物)实现靶向治疗;

验证细胞网络交互中的动态变化机制。

但这项突破仍具有里程碑意义——正如论文评审专家、麻省理工学院大脑研究中心主任所言:"他们为人类找到了精神疾病的'藏宝图',虽然挖矿过程依然艰辛,但我们终于有了一张不会迷路的指南针。"随着该技术向全疾病领域拓展,一个根据患者细胞病变图谱定制治疗方案的时代,或许正在不远处召唤。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