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心
事情起源于2022年我参加了法考,并且顺利拿到了a证。学习法律特别是刑法,是一件既枯燥又有趣的事情。枯燥是因为它逻辑复杂,有趣是因为读的法条多了,竟能从法条中读出一些共性来。请您试着思考三个问题:法律为何会存在?法律顺应了何种社会发展需求?法律是为了维护正义吗?
今天我不想说价值维度方面的分析,我也并没有要批判法律的想法。我今天只想分享一下,我通过法律看到的关于人生的本质,以及它是如何影响了我的人生态度。抛开价值维度,法律的存在是为了实现分配资源和维护秩序两大功能。维护秩序很好理解,社会发展必定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而法律正是维护这一环境的基石。我真正想说的是资源分配,可能很多人不清楚,法律是如何实现资源分配的。
什么是资源?资源是货币吗?不是,货币只是实现资源分配的工具,而不是资源本身,货币离开国家信用背书就一文不值。那资源是房子车子吗?也不是,房子、车子只是终端消费品而已。所以资源是什么?我把资源划分为三大类:自然资源、社会衍生资源和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很好理解,就是土地、矿石、森林、水和空气等,一切大自然的馈赠。
我们现在看到的商业产品,往上追溯,其实都来自于大自然的馈赠。社会衍生资源,是人类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特有产物。比如金融,在资源分配中扮演着核心角色。而人力资源就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拥有的劳动力。法律会通过立法确权许可证制度等,明确这些资源的归属。刑法会通过一系列的禁止性规定,为前者的排他性保驾护航。比如非法采矿罪、非法集资罪。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已经发现了问题所在,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上,能拥有的资源,其实就只有这嵌在血肉里的劳动力。而我们对社会真正有价值的地方,也只有劳动力。为什么普通人不能拥有自然资源或社会衍生资源?也许是因为,一旦普通人掌握了这些最本质的资源,他就不会再用自己的劳动力去交换生存资料。可社会的发展又需要占绝大多数的普通人去贡献自己的劳动力,平均主义不利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又可能是因为,普通人就算是拥有了本质的资源也拿不住。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了,资源最终都会向小部分人手里集中,也就是形成垄断,最终造成整个人类社会的失衡和危机。
网络上曾经流传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说,保持绝大部分人的贫穷,是维持现有经济秩序的必要条件。还有一句话说,穷人是富人的资产。现在我完全理解这两句话所指何意。如果我们不是那一小部分人,那我们注定需要为社会提供劳动力来换取生存资料,而不是通过资本增值来换取生存资料。整个架构在设计之初,就围绕着让我们能源源不断输出劳动力这一个核心来展开,所以,绝大部分的人不可能实现财务自由。如果有人侥幸实现了,那可以当故事讲出来,因为大家需要继续做梦。
勤劳也不能致富,勤劳只会让我们在内卷中奉献出更多的劳动力。想到这里,我感觉身边很多奇怪的现象都能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主流价值观是买车买房、结婚生子,而不是追求艺术创作、哲学思辨或自由探索。因为当你把车子、房子、孩子作为自己人生成功的标尺,你会最大限度的让渡出自己的劳动力去交换。
为什么国企央企也开始搞内卷,因为总有人找不到工作,失业群体发挥了鲶鱼效应的作用,即当所有的劳动者都选择996时,不参与者将被标记为失业人口。现代经济已经陷入了一个悖论,既要通过制造相对贫困维持系统运转,又要防止绝对贫困引发系统崩溃。这正是美联储货币政策在控通胀与保就业间摇摆的根本原因。
我忽然意识到,绝大部分人的一生就是这样,按照预定的轨道,在焦虑和恐惧的支配下前行,直至奔向死亡。我们的人生已经被提前设计好了,我们一生的起伏涨落,只是在一个框定区间内的概率分布,我们绝大部分人只是埋头拉磨的驴,连仰望星空的资格都没有。命运压在身上的厚重感和控制感,让我感到窒息和沮丧,可我除了苟延残喘外,我无能为力。
禅宗青原惟信禅师提出的人生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我现在应该是处在看山不是山的阶段,也就是发现现象与本质的断裂,意识到所有认知都是经过主观框架过滤的建构。第三重境界描述的看山还是山,是要达成对“认知中介性”的觉醒,既承认认知的建构性,又超越怀疑主义回归实践。这和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观点不谋而合: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我觉得这句话真的很伟大,真正的勇气不在于无视黑暗,而在于穿透虚无后仍能建立意义,透过现象看本质。
既然我们普通人能拥有的资源只有自己的劳动力,那么劳动力的本质又是什么?是我们的时间、我们的精力、我们的健康。如何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这样的开放命题往往没有标准答案。但是,也许可以先尝试让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尽可能的多服务于我们自己,把自己喜欢的事情提上日程,多陪陪自己爱的人,规律作息,保持身体健康,并时常问问自己当生命终结时,我是否会后悔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