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新能源车大降价,行业地震还是新生?

2025-03-21 16:23    财经科技    来源:365文库
下载Word
下载成Word

新能源车大降价,行业地震还是新生?

价格跳水,市场巨变开场​

最近走进车市,就像走进了一个疯狂的折扣大卖场,以往高高在上的B级车,竟然有不少起售价跌破10万大关。曾经被视为品质与档次象征的B级车,如今以如此亲民的价格出现在消费者面前,怎能不让人心动?像是长安马自达EZ-6,直接喊出“补贴后9.98万元起”的口号,硬生生把新能源B级车的起售价拉进了10万以内的区间,这价格,简直低到超乎想象!​

不只是这一款车在“大甩卖”,整个新能源车市场都陷入了降价的漩涡。据乘联会统计,2025年1-2月,新能源车平均降价幅度达到了3万元,众多车型纷纷加入“价格战”。大众ID系列大幅降价,某款ID车型起售价下调至11.99万元,比原建议零售价低了4.3万元,要是再叠加限时礼包,综合优惠一度达到6万元。这样的降价力度,在以前可是想都不敢想。​

在这股降价潮里,经销商们却叫苦不迭,超过八成经销商陷入价格倒挂的困境。简单来说,就是经销商进车的成本比卖车的价格还高,每卖一辆车都在亏钱,这生意做得太艰难。一边是车企不断降价,试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份额;另一边是经销商在价格倒挂的泥沼中挣扎,整个行业仿佛被卷入了一场巨大的风暴。这一系列的变化,不禁让人想问:新能源车价格大跳水,B级车低价入市,经销商价格倒挂,这对汽车行业到底意味着什么?又会带来哪些深远的影响呢?​

降价潮全景扫描​

经销商的困境:超八成价格倒挂​

所谓价格倒挂,简单来说,就是经销商从厂家进货的成本高于其在市场上的销售价格。这种情况对于经销商而言,无疑是一场噩梦。​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2024年全国汽车经销商生存状况调查报告》,2024年有84.4%的经销商出现不同程度的价格倒挂,60.4%的经销商价格倒挂幅度在15%以上。这意味着,大部分经销商在新车销售环节不仅赚不到钱,还每卖一辆车就会亏损一部分资金。​

价格倒挂对经销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利润方面,新车销售毛利贡献为-17.7%,这直接导致经销商整体利润大幅下滑,许多经销商陷入亏损状态。从资金流角度来看,严重的价格倒挂吞噬了经销商的流动资金,使得经销商面临流动性紧张的困境。为了维持运营,经销商不得不四处筹措资金,增加了财务成本和经营风险。在运营方面,经销商为了减少库存压力,不得不低价抛售车辆,这进一步扰乱了市场价格体系,形成恶性循环,同时也影响了经销商对品牌的信心和投入积极性,导致服务质量可能下降,影响消费者的购车体验。​

降价背后的“推手”​

成本之变:电池与供应链的连锁反应​

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就像坐了过山车,从2022年11月的约60万元/吨的高位,一路狂泻至2024年底的7.5万元/吨左右,这一价格走势,直接影响了新能源车的成本。碳酸锂作为动力电池的关键原材料,其价格的大幅下降,使得动力电池的成本显着降低。据测算,碳酸锂价格每下降10万元/吨,动力电池成本可降低约15%-20%。这就好比建房的主要材料降价了,房子的建造成本自然也能降下来。​

车企们也没闲着,纷纷在供应链上做文章,以此来降低成本。它们通过与供应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获得更优惠的采购价格。就像一些车企和电池供应商签订长期合同,保证了电池供应的稳定性,还能在价格上拿到折扣。同时,优化供应链流程,减少中间环节,提高运营效率,也能降低成本。比如某车企通过整合物流配送环节,将零部件运输成本降低了20%,这些节省下来的成本,都为新能源车的降价提供了空间。​

市场竞争:份额争夺的生死时速​

如今的新能源车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堪称白热化。各大车企为了在这片市场中抢占更多份额,纷纷使出浑身解数,降价就是其中最直接的一招。头部车企一旦带头降价,就会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其他车企的跟随效应。2024年初,比亚迪推出“荣耀版”系列车型,大幅降价,直接把A级车市场搅得风云变幻。秦PLUS DM-i荣耀版起售价降至8.98万元,这一价格直接击穿了同级别车型的价格底线,让其他车企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面对比亚迪的凌厉攻势,其他车企不得不迅速做出反应。小鹏汽车立刻宣布G6全系车型限时立减2万元,进入20万元以下的价格区间,试图通过价格优势来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在B级车市场同样如此,当部分品牌率先降价后,其他品牌为了不被挤出市场,也只能被迫跟进,一场激烈的价格战就此全面爆发,使得B级车价格不断下探,最终出现了起售价跌破10万的情况。​

技术进步:降维打击的新武器​

在这场价格战中,技术进步也成为了车企们手中的一张王牌,不少车企通过技术降维来参与竞争,实现降价。奇瑞汽车在2025年3月18日甩出“油电同智”王炸组合拳,旗下四大品牌超30款车型开启限时一口价,最低6.99万起,全系标配L2+智驾。通过全栈自研猎鹰智驾系统,奇瑞将智驾模块成本降低40%,首创“油电同智”技术架构,让燃油车用户也能享受高阶智驾体验。这就相当于,以前只有高价高配车型才有的智驾功能,现在低价车型也能轻松拥有,消费者自然更愿意买单。​

吉利汽车则通过技术整合与规模效应实现成本优化。吉利银河翼真L380陆地空客系列并入银河品牌后,通过技术整合和采购整合,实现了成本的大幅下降,起售价较一年前降低了8万元。通过技术创新和整合,车企们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还能提升产品竞争力,为降价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了更多的主动权。​

行业的“连锁反应”​

车企:生死淘汰赛打响​

对于车企而言,大规模降价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在吸引消费者、提升销量的同时,也对利润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汽车行业利润率仅为4.3%,低于下游工业企业利润率6%的平均水平,在这一背景下,降价进一步压缩了车企的利润空间。一些销量较小、成本控制能力较弱的车企,更是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甚至可能被淘汰出局。​

以部分新势力车企为例,2024-2025年,阿维塔、极狐、岚图、智己等新势力车企前11个月的累计销量仍未能达到10万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这些车企在研发、生产、营销等方面投入巨大,如果销量无法支撑成本,资金链就会面临断裂的风险。为了维持运营,它们不得不四处寻求融资,一旦融资困难,就可能陷入停产、倒闭的困境。2024年,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极越汽车,由于销量不佳,资金链断裂,最终走向了破产清算,成为了这轮淘汰赛中的“牺牲品”。​

产业链上下游:压力与机遇并存​

在新能源车降价潮中,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上游材料供应商首当其冲,面临着价格压力和产能过剩的双重问题。随着电池级碳酸锂等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下跌,锂电、铜箔等材料供应商的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为了应对价格下降,供应商不得不降低成本,这可能导致产品质量出现波动,同时也影响了其对新技术研发的投入。由于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部分供应商在前期过度扩张产能,如今面临着产能过剩的困境,不得不减产或停产,以减少库存积压。​

中游零部件企业也受到了价格战的波及,虽然短期内影响相对较小,但如果价格战持续时间过长,也将面临巨大的压力。一些销售顾问表示,门店成交量环比有所下降,尽管进店量有所提升,但消费者在价格战的影响下,更加谨慎地选择车型,这使得零部件企业的订单量不稳定。为了应对市场变化,零部件企业需要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以满足车企对成本和品质的双重要求。​

下游市场的消费者在这场降价潮中,持观望态度的不在少数。国补退出、特斯拉降价等因素,都让消费者对购车决策更加谨慎,拿订单的难度增加,销量增长进入瓶颈期。消费者一方面期待价格进一步下降,能够买到性价比更高的车型;另一方面,也担心车辆降价过快导致自身资产贬值。这种观望情绪,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新能源车市场的销量增长,也给车企和经销商带来了更大的销售压力。​

市场格局重塑:谁主沉浮​

新能源车的降价潮,正在重塑汽车市场的格局。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自主品牌凭借着成本控制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对市场的快速响应能力,表现出色,市场份额不断扩大。2025年2月,自主品牌新能源渗透率高达70%,零售份额独占73%,同比提升4.4个百分点,比亚迪、吉利、奇瑞等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车市场中持续发力,推出多款畅销车型,不仅在国内市场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在海外市场崭露头角。​

合资品牌在新能源车市场的表现则不尽如人意,市场份额持续下滑。2025年2月,合资品牌新能源渗透率仅有4%,零售份额更是跌至2.1%,同比下滑1.9个百分点。曾经的燃油车巨头们,在新能源转型的道路上显得有些“水土不服”,面对自主品牌和新势力的双重夹击,合资品牌需要加快新能源车型的研发和推广速度,提升产品竞争力,否则将在市场竞争中逐渐被边缘化。​

新势力车企在市场中表现出了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灵活性,但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生存压力。以小米汽车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推动新势力整体份额达到19.9%,同比提升2.6个百分点,新势力车企在智能化、电动化等领域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但在品牌影响力、生产规模和供应链管理等方面,与传统车企相比仍有差距。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新势力车企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才能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破局之思与未来展望​

车企策略调整:技术与服务的回归​

在这场激烈的价格战中,车企们也逐渐意识到,单纯依靠价格战并非长久之计,技术创新和用户体验的提升才是赢得市场的关键。特斯拉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技术创新,在电池技术、自动驾驶等领域持续投入研发,不断推出新的技术和功能。其研发的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让车辆的续航里程大幅提升;先进的Autopilot自动驾驶功能,也为用户带来了更加智能、便捷的驾驶体验。比亚迪同样在技术创新方面表现出色,不仅在电池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推出了安全性高、能量密度大的刀片电池,还积极布局智能驾驶和网联技术,计划在2025年进一步推广L2+++级别的智能驾驶技术,通过技术创新,比亚迪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即使在价格战的大环境下,也能凭借技术优势吸引消费者。​

除了技术创新,提升用户体验也成为车企们关注的重点。蔚来汽车在用户服务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建立了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为用户提供上门维修、换电等便捷服务。还经常举办各种车主活动,增强用户与品牌之间的粘性。小鹏汽车则注重用户反馈,根据用户需求不断优化产品功能和配置,提升用户的满意度。通过提升用户体验,车企们能够提高用户的忠诚度,在市场竞争中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行业发展方向:可持续与健康之路​

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过度内卷的现象,对行业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过度依赖价格战,会导致企业利润下降,减少对研发和创新的投入,从而影响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会在产品质量和安全方面偷工减料,给消费者带来潜在的风险。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行业的无序竞争也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容易造成产能过剩和资源浪费。​

为了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引导和市场规范至关重要。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对在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支持。要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防止企业之间的不正当竞争。制定严格的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对违规企业进行严厉处罚,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行业协会也应发挥积极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引导企业有序竞争,共同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只有在政策引导和市场规范的共同作用下,新能源汽车行业才能走上可持续、健康的发展道路,在未来的全球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总结与互动​

新能源车这一轮降价潮,就像是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对整个行业产生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影响。从车企之间激烈的份额争夺,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艰难转型,再到市场格局的悄然重塑,每一个环节都在这场浪潮中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如今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正站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技术创新的脚步不会停歇,市场竞争也将愈发激烈。是自主品牌继续高歌勐进,还是合资品牌能成功逆袭?是新势力车企突出重围,还是传统车企稳坐江山?这一切都有待时间来揭晓答案。​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我非常期待听到大家的声音。你对新能源车降价有什么独特的看法?你认为哪个品牌能在这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让我们一起交流探讨,共同见证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与变革!​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