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以过年为话题的作文800字范文从不同角度构思五篇 800 字左右的高中作文,展现过年期间的独特氛围、情感体验与文化内涵。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儿时,这首童谣总是在腊月初八过后,于我耳畔反复回响。它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轻轻一转,便打开了我对新年无限憧憬的大门。
新年的味道,藏在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的热闹里。瞧,大红灯笼高高挂起,红得夺目,红得醉人,像是在诉说着往昔一年的丰收,又似在热烈欢迎新年的到来。街边店铺的橱窗上,早已贴上了各式各样的窗花,有灵动活泼的鲤鱼,似要一跃龙门;有憨态可掬的胖娃娃,怀里抱着象征吉祥的大元宝。微风拂过,这些窗花轻轻舞动,仿佛在与人们一同欢庆新年。
年味,弥漫在厨房里妈妈忙碌的身影间。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妈妈就一头扎进厨房,开启了一场美食盛宴的筹备。蒸馒头,那一个个白白胖胖的面团,在妈妈手中,如同被赋予了生命,不一会儿,就变成了形态各异的花馍,有寓意蒸蒸日上的刺猬馍,还有象征年年有余的鱼馍。炸丸子、炸藕盒时,那 “噼里啪啦” 的声响,仿佛是新年奏响的独特乐章,香味也随之飘散开来,馋得我在一旁直流口水。
年夜饭,无疑是新年味道最浓郁的时刻。一家人围坐在热气腾腾的饭桌前,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每一道菜都饱含着家人的深情厚意。爸爸举起酒杯,说着新年的祝福,那一刻,我看到了他眼中对新一年满满的期许。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年味似乎在不经意间淡了些许。电子红包取代了传统的压岁钱,人们在手机屏幕上匆匆送出祝福,少了那份面对面的亲切与温暖。但我坚信,只要家人相聚,那份对新年的热爱与期待不变,年味就永远不会消失,它会一直萦绕在我们心间,代代相传。
新年的钟声,总是在岁末的最后一刻,带着满满的仪式感,悠悠地敲响。它就像一位时光的使者,既宣告着过去一年的结束,又开启了新一年的征程,而我,也在这一声声钟声里,悄然成长。
还记得小时候,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我满心都是对新玩具、新衣服的期待。当零点的钟声响起,我会兴奋地从床上一跃而起,拉着爸爸妈妈去放鞭炮。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在年幼的我听来,是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它意味着新的一年充满了无限可能。我会穿着崭新的衣服,拿着长辈给的压岁钱,像只欢快的小鸟,穿梭在大街小巷,与小伙伴们分享新年的喜悦。
随着年龄的增长,新年钟声于我而言,多了一份思考与感悟。去年的新年钟声敲响时,我正面临着高中的第一次重要考试。在过去的一年里,学习上的压力让我时常感到迷茫和焦虑。当钟声响起,我站在窗边,望着夜空中绽放的烟花,心中豁然开朗。我意识到,过去的已经过去,无论成绩如何,那都是我努力过的见证。新的一年,我要调整心态,重新出发。于是,在新的一年里,我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遇到难题不再逃避,而是勇敢地去面对。每当我想要放弃时,新年钟声敲响时的那份决心就会在我心中回荡,激励着我不断前进。
今年,新年钟声即将敲响,我又有了新的成长。在这一年里,我参加了学校的志愿者活动,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当我看到那些老人脸上洋溢的笑容时,我懂得了关爱他人的意义。新年钟声敲响,我许下心愿,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够用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家人,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因为我知道,成长不仅仅是年龄的增长,更是心智的成熟,是懂得担当,懂得付出。
在新年钟声里,我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目标、有担当的少年。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在新年钟声的陪伴下,怀揣梦想,坚定地走在成长的道路上。
故乡的年,像是一首悠扬的民谣,在岁月的长河里,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那浓浓的乡情与年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我心中最温暖的回忆。
踏上故乡的土地,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村口那棵古老的槐树。过年时,它仿佛也被节日的氛围所感染,树枝上挂满了红色的灯笼,在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欢迎游子归来。走进村子,家家户户的大门上都贴着崭新的春联,那墨香混合着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春联上的每一个字,都承载着故乡人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或祈求风调雨顺,或期盼家庭和睦。
故乡的年,是热闹非凡的社火表演。正月里,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会齐聚在广场上,观看那精彩绝伦的社火。舞龙舞狮的队伍最为引人注目,巨龙在舞龙人的手中上下翻飞,时而蜿蜒盘旋,时而昂首摆尾,仿佛要一飞冲天;威风凛凛的狮子则在绣球的引导下,做出各种俏皮的动作,引得观众阵阵喝彩。还有那色彩斑斓的旱船、憨态可掬的大头娃娃,他们穿梭在人群中,为节日增添了无尽的欢乐。
年夜饭,是故乡过年的重头戏。一家人围坐在土炕上,桌上摆满了家乡的特色美食。热气腾腾的烩菜,里面有鲜嫩的猪肉、软糯的土豆、爽滑的粉条,每一口都让人回味无穷。妈妈亲手包的饺子,皮薄馅大,咬上一口,满满的都是家的味道。吃饺子时,还有一个特别的习俗,就是在其中一个饺子里包上一枚硬币,谁吃到了,就预示着新的一年会交好运。一家人一边吃着饺子,一边拉着家常,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
除了美食和热闹的活动,故乡的年还有浓浓的人情味。大年初一,晚辈们会挨家挨户地给长辈拜年,一句简单的 “新年好”,却饱含着深深的敬意与祝福。长辈们则会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糖果、瓜子,热情地招呼着孩子们。邻里之间,也会互相串门,分享着自家的美食,交流着过去一年的生活点滴。
如今,我离开了故乡,在城市里生活。虽然城市里的新年也很热闹,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每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我总会想起故乡的年,想起那棵古老的槐树、热闹的社火、美味的年夜饭,还有那浓浓的乡情。故乡的年,是我心中永远的根,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无法忘怀。
过年,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的传统节日,宛如一座无形的桥梁,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传递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彰显着传承的强大力量。
从古老的传说中,我们便能探寻到过年传承的源头。相传,年是一种凶猛的怪兽,每到除夕便出来伤人。人们为了驱赶它,便有了贴春联、放鞭炮等习俗。这些习俗历经岁月的洗礼,流传至今,成为过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春联上工整的字迹,不仅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汉字文化的传承。一笔一划间,蕴含着先辈们对文字的敬畏与热爱。而放鞭炮,那噼里啪啦的声响,打破了冬日的寂静,也驱散了人们心中的阴霾,传承着人们战胜困难的勇气。
过年的传承,体现在传统美食的制作上。饺子,作为年夜饭的主角,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形如元宝,寓意着招财进宝。在包饺子的过程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擀皮、调馅、包制,动作娴熟而默契。这不仅是美食的制作,更是亲情的传递。长辈们将包饺子的技巧传授给晚辈,从和面的比例到调馅的秘诀,每一个细节都饱含着对传统的坚守。这种口口相传、手把手教的方式,让饺子的味道在岁月中延续,也让家庭的温暖代代相传。
过年期间的各种仪式,同样是传承的重要体现。大年初一,晚辈向长辈拜年,这一简单的举动,传承着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孩子们恭恭敬敬地向长辈鞠躬,说上几句祝福的话语,长辈则会回赠红包,给予鼓励与关爱。这一拜一赠之间,传递的是家族的延续与亲情的纽带。还有祭祖仪式,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缅怀祖先,感恩他们的付出。通过这样的仪式,家族的历史得以铭记,先辈们的精神得以传承,激励着后人不断奋进。
在现代社会,过年的形式或许有所改变,但传承的力量从未减弱。电子红包的出现,虽然改变了压岁钱的发放方式,但那份祝福与关爱依旧不变。网络拜年让人们跨越时空的限制,将新年的问候传递给远方的亲朋好友,让亲情友情在数字世界中延续。过年,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我们应珍惜这份传承,让过年的传统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过年,在大多数人的心中,是阖家团圆的温馨时刻。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的群体来说,过年的团圆有着别样的意义,别样的温暖。
在遥远的边疆,有这样一群可爱的人 —— 边防战士。当新年的钟声敲响,万家灯火通明,他们却依然坚守在岗位上。凛冽的寒风如刀割般吹过他们的脸庞,皑皑白雪覆盖着他们的身影。他们不能与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不能陪伴在父母身边尽孝,不能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但他们的心中却有着坚定的信念,为了祖国的安宁,为了人民能过上幸福祥和的新年,他们甘愿奉献自己的一切。他们通过视频电话,与家人短暂相聚。看着屏幕里家人熟悉的面容,听着那一声声亲切的问候,战士们的眼眶湿润了。他们对着镜头,向家人敬一个标准的军礼,那是他们对家人的愧疚,更是对家人的承诺。在这别样的团圆里,我们看到了战士们的无私与担当,他们用自己的坚守,守护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守护着万家团圆。
在医院的病房里,也有着别样的团圆。医生和护士们放弃了与家人共度新年的时光,忙碌在病房之间。他们时刻关注着患者的病情,为患者换药、检查,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对于患者来说,医院里的新年虽然没有家中的热闹,但有了医护人员的陪伴,也多了一份温暖。有的患者病情严重,无法与家人团聚,医护人员便会为他们准备一份特别的新年礼物,或许是一张写满祝福的卡片,或许是一份热气腾腾的饺子。在这别样的团圆里,我们感受到了医护人员的医者仁心,他们用自己的爱,给予患者战胜病魔的勇气和希望。
还有那些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快递员、环卫工人、公交司机等。快递员们穿梭在大街小巷,将一份份饱含亲情与祝福的包裹送到人们手中;环卫工人默默地清扫着街道,让城市在新年里依旧整洁美丽;公交司机驾驶着车辆,载着归心似箭的人们回家团圆。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他人的团圆付出着努力。他们与同事们一起过年,互相鼓励,互相支持。这种别样的团圆,同样令人感动,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责任与奉献。
过年,别样的团圆,有着别样的感动。这些特殊群体的坚守与付出,让我们的新年更加美好,他们是新年里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