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还在深度参与一家公司的战略咨询时,认识了一位堪称人精的投资人老范。老范五十出头,个子不高,微微发福,脸上永远挂着一副弥勒佛般的笑容。你把他扔进人堆里绝不起眼。但只要跟他同桌吃过一顿饭,你就会明白,这个男人是你一辈子都忘不了的狠角色。有一次,我们共同投资的一个项目出了点麻烦。一个被寄予厚望的90后技术负责人,因为压力太大,加上和市场部负责人有点私人恩怨,在一次关键的产品发布会前撂挑子了。他倒也没离职,就是摆烂,活儿拖着不动,谁去沟通,他就说“我能力不行,你们另请高明吧”。整个团队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蟻。
项目CEO是个刚三十出头的年轻人,血气方刚,当场就拍了桌子,准备第二天就开全员大会,公开处理这个技术负责人“杀鸡儆猴”。饭局上,CEO慷慨陈词,历数那个技术负责人的种种不是,咬牙切齿地说:“这种没有职业道德和担当的人,我必须让他滚蛋,而且要让他滚得很难看!”一桌子的人都在附和,气氛剑拔弩张。只有老范一直笑眯眯地在喝茶,不说话。等所有人都说完了,他才慢悠悠地放下茶杯,对那个CEO说了一段我至今都记得清清楚楚的话。他说:“小张啊,你先消消气。这事儿你生气,我完全理解。说实话,我比你还生气。这个项目,我投了真金白银,他是核心技术,他这么一搞,我几千万的投资可能就要打水漂,我能不急吗?”他先把自己拉到了和CEO同一阵营,瞬间就获得了对方的心理认同。
接着,他话锋一转:“但是啊,我更心疼你。你看你,为了这个项目,吃住都在公司,人都瘦了一圈。这个节骨眼上,核心团队出了问题,你比谁都难受。那个小伙子(技术负责人),我见过几次,是个好苗子,就是太年轻,有点傲气,自尊心又强。他现在这么闹,肯定也不是真想毁了这个项目,八成是心里有什么坎儿过不去,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在求救呢。”你看,他三言两语,就把一个“背叛者”的行为,重新定义成了一个“迷途羔羊的求救”。这一下,就把CEO心里的恨给卸掉了一半,转化成了怒其不争的惋惜。
最后,老范拍了拍CEO的肩膀,说:“这样,这件事,你先别急着处理。你明天呢,什么也别干,就约他出来,找个安静的地方喝喝茶。你别跟他谈工作,你就跟他聊聊他最近是不是家里有什么事,是不是压力太大了,就当哥哥关心弟弟。你姿态放低一点,甚至可以先自我检讨,说是不是自己平时太急躁了,忽略了他的感受。”“你把哥哥的姿态做足,把你的关心和爱护给到位。我相信,人心都是肉长的。你给了他天大的面子,他但凡还是个人,就不好意思再继续跟你撂挑子了。你试试,如果这招还不行,你再按你的想法办,我绝不拦着。”CEO听完,愣了半天,最终点了点头。
饭局散了,我和老范顺路,在他的车上,我忍不住问他:“范总,您这是不是有点太……和稀泥了?对这种没责任心的人,就该用霹雳手段啊。”老范又是那副笑眯眯的样子,一边看窗外的夜景,一边说:“你看问题,还是太直接了。”他说:“那个技术员是个人才吗?是。这个项目现阶段离得开他吗?离不开。那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是把他开了,出口恶气吗?不是。我们的目标,是让他尽快把活儿干了,保证产品顺利上线。这是我们的‘利益’所在。”“小张(CEO)的办法,公开处理,能达成这个目标吗?不能。只会彻底撕破脸,逼着那个技术员破罐子破摔,项目直接完蛋。这是行为上的愚蠢。”“我刚才在饭桌上说的那番话,你觉得,是真的那么想的吗?”他看了我一眼,眼神里闪过一丝狡黠。
“我难道不知道那个技术员就是在耍性子、没担当吗?我心里门儿清。但是,语言这个东西,它不是用来陈述事实的,它是用来达成目的的。我的那番话,每一个字,都是说给小张听的‘药’。目的是为了安抚他的情绪,给他一个台阶下,引导他用成本最低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这是语言上的策略。”那一刻,我醍醐灌顶。
老范接着说了一句,我奉行至今的话:“一个顶级的强者,都是在语言上不折不扣的利他主义者,在行为上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这句话象一道闪电,瞬间劈开了我过去对“强者”的所有肤浅认知。我们大多数人,恰恰是反过来的。我们常常是语言上的利己主义者,行为上的利他主义者。什么意思?就是我们常说的“刀子嘴,豆腐心”。嘴上得理不饶人,说话象刀子一样,专往别人痛处戳,把自己爽了再说。但在实际行动上呢,又心软得不行,别人求一求,就什么都答应了,自己的利益和边界被一再侵犯。
父母对孩子:“你看你笨得跟猪一样,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来,我再给你讲一遍。”
伴侣之间:“我就没见过你这么没用的人!……算了算了,这事我来帮你搞定吧。”
朋友之间:“我早就跟你说了不要这么干,你就是不听,现在好了吧!……你还差多少钱,我转给你。”
这种模式,是我们身边90%的“老好人”的标配。他们以为,自己行动上的“好”,可以抵消语言上的“坏”。但他们不知道,语言是“情绪”的直接载体。行为是“事实”的直接载体。“刀子嘴”在情绪层面已经把人彻底得罪了。它像一根刺扎在了对方心里,种下的是怨恨和疏远的因。而你的“豆腐心”,在事实层面,又没有守住自己的边界和原则。它让对方觉得你“好欺负”,种下的是“轻视”和“得寸进尺”的因。最后的结果就是,你付出了最多,却两头不讨好,里外不是人。
而老范那样的顶级强者,他们是怎么做的?他们把“语言”和“行为”,当成了两个完全独立的、服务于不同目标的“工具箱”。第一个工具箱:语言。语言的目标只有一个:安抚情绪,提供价值,收拢人心。在这个工具箱里,他们是极致的利他主义者。给你面子:他们永远会维护你在公共场合的体面。就算你错了,他也会先帮你把场子圆回来,把你的错误归结为无心之失、经验不足,甚至是对方太狡猾。他把面子这张情绪货币给足你。给你认同:他会先站在你的立场上,表达对你情绪的理解和共情。“我明白你的感受”、“如果我是你,我也会这么想”,这种句式是他们的口头禅。这会瞬间瓦解你的防备心。给你希望:他们擅长用语言,把一件坏事重新建构成一件好事。就象老范把技术员的背叛建构成求救。把危机建构成机会。他们深知,人心,是天下最难征服的阵地。而语言,是成本最低的攻心武器。先把人心搞定了,后面的事才好办。
第二个工具箱:行为。行为的目标只有一个:捍卫核心利益,坚守原则底线,达成最终目的。在这个工具箱里,他们是极致的利己主义者。这里的“利己”,不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而是指,他们的一切行动都服务于自己那个最根本的、不可动摇的核心目标。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他们的行为,冷静、精准,甚至近乎冷酷。
后来,那个技术负责人的事,果然按老范说的剧本走了。CEO姿态放得很低,一番推心置腹的兄弟谈心,把那个年轻人的心给聊暖了。技术负责人当场就认了错,回去后加班加点,一周内就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产品顺利上线。项目成功后,开了庆功会。会上,CEO对那个技术负责人大加赞赏,给了他全场最热烈的掌声。但庆功会结束后的第二周,公司就以组织架构调整为由,不动声色地把那个技术负责人调到了一个边缘部门,然后迅速提拔了二号人物,接管了核心技术团队。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体面周到。公司给了那个技术负责人足够高的薪水和职位,仁至义尽。但从核心权力圈层把他彻底移除了。
因为,老范和CEO都很清楚,他们的核心利益是什么?是建立一个“稳定、可控、有担当”的团队。那个技术负责人虽然技术过硬,但他的撂挑子行为,已经证明了他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这触碰了团队的底线。所以,在语言上可以给他无数次面子。但在行为上,必须把他这个风险点从核心位置上拿掉。
语言上,菩萨心肠,春风化雨。行为上,霹雳手段,坚守原则。这就是顶级强者的一体两面。他们用“利他的语言”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去安抚和收编那些摇摆不定的人,最大化地减少阻力,营造一个和谐的人情场。然后,用“利己的行为”在自己营造的这个和谐场域里,坚定不移地朝着自己的核心目标,走出最精准、最有效的那一步。情和理,在他们身上被完美地分开了。
“语言”用来做人情,“行为”用来做事情。而我们普通人,最大的问题就是把这两者搞混了。我们总想用“语言”去辩一个“是非对错”,去证明“我是对的,你是错的”。结果,赢了道理,输了人心。然后,又想用“行为”去弥补“人情”的裂痕,不断妥协退让。结果,丢了原则,输了里子。那么,我们该如何修炼这种“语言利他,行为利己”的强者思维呢?因为它的本质,是“反人性”的。
想要做到“语言上利他”,你首先要能控制住自己的应激反应。别人的冒犯是他人的事,你控制不了;而你如何回应,是自己的事,你可以选择最高效、最有利的方式。这能让你瞬间从“情绪的奴隶”变成“语言的主人”。同样一件事,用不同的“语言框架”去描述,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是把技术员的行为定义为“背叛”还是“求救”?是把一次失败定义为“灾难”还是“经验”?学会选择最有利的“框架”,是语言高手的核心能力。而要做到“行为上利己”,你必须先清晰地定义你的“核心利益”到底是什么。你要穿透所有情绪、面子、传统的束缚,直抵问题的本质:在这件事上,我最根本的、唯一的目标是什么?在确定了目标之后,你需要冷静地评估每一个行动选项的利弊得失,选择那个最能服务于你“核心利益”的方案,而不是那个“看起来最舒服”或者“最符合人情”的方案。
分离情理、驾驭人性,让你在开口说话前先想清楚语言的目的,在动手做事时能始终锚定行为的底线。当你看穿人性,你会发现,你的人生会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你不再会因为口不择言而处处树敌,你也不会因为心慈手软而步步退让。你会变成一个非常温暖但又极具锋芒的人,你的温暖体现在你的语言里,每一个和你交谈的人,都如沐春风。你给了他们尊重,给了他们体面,给了他们情绪价值。你的锋芒隐藏在你的行为里,每一个想试探你底线的人,都会在你冷静而坚决的行动面前无功而返。
一个既懂得安抚人心,又能够守住原则的人,他才能真正地保护自己、成就团队,最终,创造一个更稳定、更优质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