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美式消费主义,花钱不是选择是默认

2025-10-27 10:47    政务民生    来源:365文库
下载Word
下载成Word

浪费,用一个词来概括美国人的消费恐怕就是它。美国生产的所有食物,多达40%从未被吃掉,美国人每年扔掉的食物足够填满130个足球场。浪费意味着他们在过度消费,如果我告诉你,这是一套被精心设计并让全世界共同买单的系统性结果,你相信吗?这套系统与全世界的每一个人又有什么关系。

让我们回到60年代的美国郊区,两个娃、一条狗、一栋房,典型的美国中产家庭。1944年二战还没结束,罗斯福签署了退伍军人权利法案,让数百万年轻的军人用极低的首付和低息房贷,从城市公寓搬进了郊区独栋别墅。12年后,艾森豪威尔基于他当年的军事经验,推动联邦高速公路法案,大手一挥修建了贯通全国的洲际公路。就象打通了经济的任督二脉,人们能开车去城里上班。货车能把整箱的货送到郊区的购物中心,政策共同绘制了这种经典的美式生活。

有个男孩叫Sam,没错,就是再普通不过的美国大俗名。有一天他发现他妈妈也开始上班了,家庭变成了双职工,收入翻倍,但时间没了,没人做饭、没人洗衣服、没人买菜。郊区也不是说走就走的地方,去哪都得开车、去哪都远,时间突然变成了最宝贵的东西。市场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于是省时间变成了一门大生意。没空做饭:快餐。懒得停车:免下车。没空逛街:囤货,大包装一次买够。洗碗太烦:一次性用品了解一下,又快又方便。

但是,真正让美国人买东西开始不走脑子的,是这个退货:免费退货。你不用再纠结,先买再说,不喜欢退掉。后悔不存在的,错误决策的成本接近于零,购物不再需要判断力。但是,Sam爸妈的工资还没发呢?没关系,美国人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开始刷信用卡了,比日本早了10年,比英国早15年,比中国早了将近半个世纪。先买后付,今天刷卡下个月还钱。好家伙,这一大堆发明加起来带来了一个结果,你根本不需要想我该不该买,反正能退、反正能刷。慢慢的决策时间越来越短,反射弧越来越快,对花钱这件事也越来越不敏感了。尤其是需求前置带来的即时满足感,是大脑分泌的多巴胺让人快乐的激素。

买了就爽,爽了还想买,这种愉悦感会强化行为形成正反馈。久而久之,大脑会形成一条不经思考的奖励通路。从60年代起,美国的商业社会干脆变成了一台精密的多巴胺刺激机。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更是添了关键的一把火,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最终获得更多的收入,肯尼迪时期勾勒出经济繁荣的愿景,让整个社会对未来充满了信心。而1963年他的遇刺则在集体心理上投下了一道阴影,一种及时行乐的心态开始蔓延。紧接着约翰逊的大规模减税,真金白银鼓起了民众的钱包。

在美苏冷战的背景下,丰裕消费更成为了一种爱国行为,用商品堆积的生活方式来证明资本主义的优越。于是,心理快感、政策刺激与时代情绪在此刻同频共振,这一切共同催生了消费主义。人们有能力消费,收入在增长,信贷在帮你提前兑现未来,人们也愿意消费,因为决策链条短,错误成本低,当然还有多巴胺带来的爽感。Sam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面慢慢长大,信用卡、免费退、大包装,多么的理所当然啊!他已经习惯了买东西不多做考虑。

1955年《生活》杂志上名为“一次性生活”的照片,一家人笑得合不拢嘴,把一次性盘子、杯子、餐具往天上扔。在那个过度消费刚刚开始的年代,扔掉是进步、浪费是自由,一次性是现代。从那之后的几十年,这种逻辑不断被强化,在不知不觉之间,这样的行为模式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而这样的生活方式沉淀成了一套结构性系统,我们称它为美国式消费主义。它不只是美国人的自嗨,麦当劳、星巴克、沃尔玛,免费退货,这些东西也慢慢出现在了你的生活里。

美国最成功的文化输出或许不是好莱坞的个人英雄主义,而是他所崇尚的消费主义价值观。说这些不是为了批判什么,消费主义这个词在这里并不带任何的情绪色彩,它只是一个客观的描述。消费,甚至过度消费在美国是如此的正常,正常到骨子里,正常到毫不自知,它是一个由几十年政策、市场与文化共同哺育出来的国民惯性。

1960年,个人消费支出占美国GDP的60%,今天这个数字逼近了70%。70%啊!什么概念,美国经济的命门就是你有没有在花钱。从快餐到时尚,从房租到医保,美国的整个经济系统是以人们的欲望需求为最大拉动力的。人得不停的、更多的消费,经济才能运转和发展。按购买力平价算,美国人均消费水平是英国的2倍、日本的3倍、中国的6倍、印度的8倍。整个社会的结构、文化、供应链、金融系统全部围绕一件事在设计,让你花钱变得轻松自然,甚至是那么的理所当然,而且全世界都在帮着美国这么干。

美国人的平均工资从2000年,20多年里累计涨幅超过了100%,但家电、手机、电脑这些耐用品价格都没怎么变。自然有东西涨价,但整体物品端的上涨低于收入,也就是说整体的实物商品变便宜了。如果我们把通胀也考虑进去,实际差距更大。怎么做到的?外包、劳动力套利、全球化,80年代的日本、2000年后的中国,其他人卷成本然后美国人买单。

当然东西变得便宜了只是一条明线,还有一条更深层次的暗线。虽然我们更关注微观,但这条宏观暗线你不得不懂。暗线就是全球金融体系中精妙的美元循环,它就象是全球为美国办了一张超大额度的信用卡,利率不一定是美国说了算,但是因为世界各国争着借钱给他,借钱成本自然也就低了。首先就是美国人买买买,美元就出海。象Sam一家买中国制造的电视、穿越南生产的球鞋,美元就源源不断的支付给了这些出口国。那其他国家手里一下子囤积了这么多美元,这么大一大笔钱放在手里不能贬值呀!所以最安全、流动性最好、能容纳这么大体量的就是去买美国的国债,就好比你把辛苦赚来的钱又借回给了那个最爱花钱的人。

当全世界抢着把钱借给美国的时候,美国政府借钱的成本就变得越来越低。你可以这么想,如果所有的人都抢着借钱给你,你自然可以享受更低的利息。所以美国政府就用更低的成本融资,而这个低利率也就顺带拉低了房贷、车贷,还有其他信用产品的门槛。Sam的房贷变便宜了,借钱更轻松了,于是就更能买、更敢买,消费就继续上扬。于是暗线的闭环形成了,美国消费、美元外流、各国回购美债、利率下行,进一步刺激了美国的消费。这条暗线让其他国家在无形中为美国的消费习惯提供了低息贷款,这条循环新世纪之初曾快速的上涨,虽然在2018年金融危机中险些崩溃,但随后依靠史无前例的货币宽松政策得到了强力的修复。

2014年在量化宽松的推动下,美国家庭又迎来了一波信贷驱动的消费和资产繁荣。这条机制之所以可以持续,有两大前提,美元的全球储备货币地位,以及美国资产市场的深度与信任。不过,今天这条循环看似没那么稳固了,到底哪里出了裂痕呢?贸易摩擦、去全球化的浪潮、地缘政治冲突,以及堆积如山的债务,仿佛从四面八方悄悄的动摇着这座大厦的根基。当然,虽然没有之前那么稳,却也是一个谁都无法轻易退出的循环,它不只是美国在依赖它,全世界也都被迫参与其中。

这些明线暗线的交织让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买方,也让过度消费成了他难以动摇的结构性优势。这种结构性还如何体现呢?就拿退货来说,美国每年大约有15%的商品被退回,光是电商退货金额就超过8000亿美元。你以为这些商品会卖给下一个人吗,其实有1/4是直接被销毁的,为什么?很简单,因为退回去再卖太贵了,运输、重新包装、质检、仓储、人工清点,这些成本叠加起来可能超过商品本身的价值。对商家来说,最划算的方式竟然是扔了,也就是说这个体系不光允许浪费,它在某种程度上还鼓励浪费。

对消费者来说,买错没关系、退货没成本、决定可以更随意。对商家来说,回收成本太高,直接扔了反而更划算。时间久了,浪费不再是例外,而是系统性行为,是整个系统在运行时最理性的选择,这个就是美国式消费主义的隐藏成本。而过度消费不是这个系统的bug,它就是这个系统本身。

再回到Sam,几十年过去,现在他老了快要退休了,他有套房贷款还得差不多了,有辆车换了几次也习惯了贷款买,账户里还存着一笔养老金,也就是美国人常说的401K。这里必须多提一句,1978年国会为了修订税法,有一个叫第401K条,它的初衷只是公司给高管的奖金,延迟纳税用的,根本没想给老百姓用。但几年后,华尔街发现了这个漏洞,就想,为什么不让普通员工也把一部分工资税前存入自主选择的股票或者基金来投资呢?雇主也乐意适当的缴纳一部分,这样既显得很大方,又把养老金的责任悄悄的转移给了个人。就这样,一个无心插柳的税务条款在80年代被激活,从此改写了普通美国人的财富逻辑。

在80年代前,美国人的财富积累并不是那么紧密的和股市挂钩的,但是随着401K的广泛使用,几十年下来,老百姓的养老钱已经和华尔街的走势牢牢的绑定了。除了这些,Sam还有几只ETF忘了卖,可能还在涨。他不是什么有钱人,但是他每天看着股市涨了就感觉自己的账户又鼓了一点。这种纸面富贵给了他十足的底气吃顿好的、出门度假、随手购物,花得毫无负担。这种心态经济学里面有个专门的名词,叫财富效应。当你觉得未来不愁自然就更敢花钱,而整个美国经济恰恰就在依靠着这种感觉持续的运转。

我们不妨来窥视一下一个典型的美国中产家庭的资产和负债长什么样,比方说资产这边,一套房占了最大头,一个退休账户主要投在股市里。我们刚才说了,一辆车通常还在供贷款,可能还有点股票啊、几只ETF。那负债那边呢,房贷最大头,信用卡基本没断过,有时候还有十几年前或者是子女的学生贷款。这个就是美国中产的财富,工资可能一般般,但你拥有了一些正在升值的东西。而这些升值的东西,比方说股权类的资产,大多是手中的股票,占到了财富总量的接近50%。这是个什么概念,通过股票积累的财富效应,英国是30%、日本是15%、而中国不到10% 大概在7%。美国人的房子在涨、股票在涨、养老金账户也随着股票在涨,即使你的工资没涨,你感觉还可以。而一旦你感觉还可以,你就敢花,这就是典型的财富效应,于是消费就变得顺理成章。

美国有6000多万个Sam,他们属于婴儿潮的一代,只占了美国五分之一的人口,却拥有了超过一半的财富。他们踩中了最好的时代,资产长期上涨、股市几十年长牛。即使有过互联网泡沫和金融危机,依然没有能够撼动这场长期繁荣。房子买的早、养老金长期上涨,对他们来说花钱不是负担,是从小到大的生活习惯。从60年代至今,美国的信用卡余额涨了快1000倍,而储蓄率也就是人们愿意存下来的收入比例跌到了只剩4%,而中国这个数据常年在30%以上。

因为象Sam这样的人从小到大就被这个系统教导了一件事,花钱是对的,它能带来快乐、推动经济,甚至还能让你变得富有,这套逻辑在他们大半个世纪的生命中屡试不爽。但等等,你可能想说,这不就是资本主义的样子吗?是的,而这正是问题的根源。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靠的是人们感觉自己很富,那这种感觉就必须被维护。所以你才会看到只要股市一跌,美国就降息、放水、财政刺激、救市。2008年金融危机已经把这套逻辑玩明白了,要先去救资产的价格,先让家庭修复资产负债表。因为,一旦市场崩了,人们会觉得自己变穷了,就不敢花钱了,GDP就会掉下来,经济就会开始衰退。这个是一条自我强化的下行螺旋,上行成立下行也同样成立。新冠肺痰期间美国也是很极致,大水漫灌推高了资产价格、直接发钱,而且最妙的是,美国人他真的会去花,买东西、吃饭、出去玩,他不会存起来,不会犹豫。消费是他们写进骨子里的文化基因,而美国也正是靠这波强大的消费潮躲过了衰退,奏效的令人惊叹。

美国的金融体系和它的全球地位深度绑定,强势美元、源源不断的资本流入、全球央行持有美债,华尔街、美联储主导着世界的资本市场,这些是巧合吗?还是某种战略必然?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让美国人持续消费是一种国家利益,而这个多少有点让人不安。现在,我们离开宏观视角再回到微观,我们看看Sam的女儿Jenny,她20出头,住在纽约,付房租、有学生贷款、要交医保、做饭或者点外卖。她也是那种想买就买、免费退货、刷卡无感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但成年之后上班了,现实没有那么宽松,工资刚好撑到月底,想买房房价压根连边都碰不到,没有多余的钱,没有财富效应带来的安全感。所以消费的齿轮会停下来吗?

未来20年,美国将迎来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代际财富转移,超过80万亿美元将从婴儿潮手中转移给他们的孩子和孙辈。所以Jenny她可能会继承一套房、一个401K养老金账户,或者是一些股票。当那一天到来,她就会象当年的Sam一样一下子感到踏实了,有了底气,于是消费的接力棒传到了下一代,循环往复,这个就是美国消费机器持续运转的底层逻辑。

财富效应、宽松信贷、低门槛诱惑以及最隐秘、最强劲的力量文化惯性,一代又一代人被灌输消费即正确。过度消费的成本被系统性的淡化,于是这台机器持续轰鸣欲罢不能。它的设计从来不是为了让人存钱,而是不断放大你的购买冲动,刺激你的消费神经。那么,到底什么才能真正阻挡这台机器呢?因为现在的系统有了裂痕,生活成本节节攀升、医疗负担愈发的沉重、贫富差距在扩大、债务高企、地缘冲突。光环似乎不再那么稳,而更大的变数可能都不是我们这些老生常谈的东西,而是一个全新而未知的力量人工智能,它正悄然渗透,更多的工作会被慢慢的取代。它带来的可能不是又一次周期性的失业,而是对工作本身的结构性重塑。

庞然大物美国经济是建立在一个由历史、政策、金融、全球共同配合的共识之上,先买、以后再想。可如果那个以后不再意味着下一份薪水、下一波牛市,而是工作的永久稀缺和收入的不稳定呢?如果有一天,足够多的人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一切,从免费退货到华尔街的狂欢,可能都需要一个截然不同的答案。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