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小米、小鹏、蔚来等宣布切入「人形机器人」赛道

2025-02-24 11:24    财经科技    来源:365文库
下载Word
下载成Word

车企跨界“造人”,是风口追逐还是战略深谋?

汽车巨头的 “新玩具”:人形机器人

嘿,家人们!最近科技圈又炸锅啦!你能想象吗,那些平日里在马路上风驰电掣的汽车制造商们,突然不满足于只在汽车领域 “撒野” 了,一个个摩拳擦掌,宣布要进军人形机器人赛道。小米、小鹏、蔚来…… 这些熟悉的车企名字,如今和人形机器人紧紧绑在了一起 ,仿佛一夜之间,汽车巨头们都爱上了制造 “钢铁侠”。这跨界跨得,简直比电影剧情还刺激!一时间,大家都在纷纷猜测,车企这是唱的哪出戏?难道汽车行业已经 “玩腻” 了,要开辟新的 “游乐场”?别急,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唠唠,车企为啥纷纷下场造机器人。

车企 “造人” 进行时

要说在这场车企造机器人的浪潮里,谁的动作最吸睛,小米绝对算一个。早在 2022 年 8 月 11 日 ,小米就在秋季新品发布会上,带着它的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 CyberOne 闪亮登场,这内部昵称 “铁大” 的家伙,一出现就惊艳众人。它身高 177 厘米,体重 52 公斤,身形和真人差不多,仿佛是从科幻电影里走出来的。CyberOne 可是小米机器人实验室全栈自研的成果,身上满满的都是黑科技,不仅情商高,能感知人类的情绪,视觉还特别敏锐,能对真实世界进行三维虚拟重建,就像拥有了一双 “透视眼”。为了让 CyberOne 的动作更灵活,小米还给它装上了多达 21 个自由度,各自由度能实现 0.5ms 级别的实时响应,不管是抬手、弯腰,还是走路,都流畅自然,毫无卡顿感。在感知能力上,CyberOne 搭载的 Mi-Sense 深度视觉模组,结合 AI 交互算法,不仅能 “看” 到周围的世界,还能 “看懂”,像人物身份识别、手势识别、表情识别这些操作,对它来说就是小菜一碟。虽说目前它的成本还比较高,没办法大规模量产,但这已经让大家看到了小米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野心和实力。

小鹏汽车也不甘落后,在 2024 年 11 月 6 日的 AI 科技日活动上,推出了自主研发的 AI 人形机器人 Iron 。这家伙可是按照真人 1:1 的比例打造的,身高 178 厘米,体重 70 公斤,站在那和真人没啥两样。它的身体构造相当灵活,拥有 62 个全身主动自由度和 15 个手部可动自由度,手部还支持触觉反馈,尺寸和人类双手一模一样。有了这么多自由度,Iron 在执行各种复杂任务时,就像专业的杂技演员一样轻松,不管是抓握、搬运,还是精细操作,都不在话下。值得一提的是,Iron 的 “大脑” 非常强大,采用了小鹏自研的图灵 AI 芯片,算力高达 3000T,数据处理和学习能力超强,能像人类一样思考、记忆,自主控制手脚活动。再加上小鹏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技术积累,它的鹰眼视觉系统能实现 720° 无死角的环境感知,结合端到端大模型和强化学习算法,在行走和避障时,精准又稳健,就像装了导航一样。而且,有了小鹏天玑 AIOS 系统的加持,Iron 的交互能力也很出色,能和人流畅自由地对话,还能进行逻辑推理,交流起来毫无障碍。目前,Iron 已经在小鹏汽车的广州工厂投入实训,参与小鹏 P7 + 车型的生产流程,干起活来有模有样,一点都不含糊。

蔚来虽然没有直接推出人形机器人,但它在具身智能领域也迈出了重要一步。据 21 汽车报道,蔚来组建了一个 20 人团队,专门调研机器狗项目 ,由前 Momenta 算法专家徐抗担任负责人。别小看这机器狗,它可是属于具身智能范畴,和人形机器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比于两足机器人,四足机器狗的进入门槛略低一些,控制系统相对简单,应用场景却很广泛,在电力巡检、消防救援等高风险或难以到达的场景中,都能发挥大作用,潜在市场规模高达数千亿元。蔚来此时布局机器狗项目,不仅是为了强化自身在 AI 方面的技术能力,也是在为未来进军人形机器人领域探路。

技术同源:自动驾驶的 “降维打击”

在这场车企跨界造机器人的热潮背后,有一个关键因素不容忽视,那就是技术同源,堪称自动驾驶对人形机器人领域的 “降维打击”。汽车智驾和人形机器人,看似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实则在技术层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像一对同根生的兄弟,很多核心技术都是高度重叠的。

先来说说环境感知技术,这可是汽车智驾和人形机器人的 “眼睛” 和 “耳朵” 。在自动驾驶中,为了让汽车能在复杂的道路环境中安全行驶,精准地感知周围的一切,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必不可少。这些传感器就像汽车的感知器官,摄像头能拍摄周围的图像,让汽车 “看” 清道路标识、行人、其他车辆等;激光雷达则通过发射激光束并接收反射信号,快速构建出周围环境的三维模型,提供高精度的距离信息,让汽车对周围物体的位置和形状了如指掌;毫米波雷达不受恶劣天气影响,能实时监测车辆与周围物体的相对速度和距离,在雨、雾、雪等天气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人形机器人同样需要这些传感器来感知周围环境,才能在复杂的人类生活场景中自由行动。比如小米的 CyberOne,它搭载的 Mi - Sense 深度视觉模组,就是利用摄像头和相关算法,实现对真实世界的三维虚拟重建,以及人物身份识别、手势识别、表情识别等功能,就像拥有了一双智能的眼睛,能理解周围的世界。

再聊聊 AI 算法,它可是汽车智驾和人形机器人的 “大脑”,负责处理传感器收集到的大量数据,并做出决策。在自动驾驶领域,AI 算法经过多年的发展和优化,已经能够实现车辆的自动巡航、自动泊车、车道保持等功能。这些算法通过对大量驾驶数据的学习,不断提升对各种路况和驾驶场景的判断能力,让汽车能像经验丰富的老司机一样,灵活应对各种复杂情况。而在人形机器人中,AI 算法同样至关重要,它能让机器人理解人类的语言和指令,根据周围环境做出合适的动作和反应。比如小鹏的 Iron,采用端到端大模型和强化学习算法,使其在行走和避障时,能精准地规划路径,避免碰撞,就像拥有了一个聪明的大脑,能自主思考和行动。

除了感知和算法,汽车的动力系统和人形机器人的驱动系统也有相似之处。电动汽车的电池和电驱系统,为车辆提供了高效、稳定的动力。而人形机器人也需要类似的动力系统,来驱动关节运动,实现各种动作。像特斯拉就直接将其电动车的电池、电驱系统应用于人形机器人 Optimus 的研发中,大大降低了研发成本和技术门槛,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轻松迈出了关键一步。

这种技术上的高度同源,让车企在进军人形机器人赛道时,拥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车企可以复用现有的技术和研发成果,减少在新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和时间成本,快速推出人形机器人产品。另一方面,在自动驾驶领域积累的丰富工程经验和技术人才,也能无缝衔接到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中,为机器人的技术创新和性能提升提供有力支持。可以说,车企凭借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深厚技术积累,实现了对人形机器人领域的 “降维打击”,在这场新的科技竞赛中抢占了先机。

成本压力:人力替代的刚需

除了技术同源的优势,车企下场造机器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成本压力下人力替代的刚需。近年来,全球人力成本持续上涨,就像坐了火箭一样,让企业们压力山大。以美国为例,制造业工人的平均时薪在 2023 年就达到了 30 美元 ,十年前这个数字还只有 20 美元左右,涨幅相当惊人。人力成本的增加,直接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愈发艰难。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更高效、更经济的生产方式,人形机器人就成了他们的 “救星”。相比于传统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有着独特的优势。传统工业机器人虽然在一些简单、重复性的生产任务中表现出色,但面对复杂多变的生产环境和多样化的生产需求,往往就显得力不从心了。比如在汽车制造的总装环节,需要机器人具备高度的灵活性和精准度,能够完成各种复杂的装配任务,像安装内饰、连接线路等,传统工业机器人很难满足这些要求,目前该环节的自动化率还不足 30% 。而人形机器人就不一样了,它的身体结构和人类相似,拥有多个自由度的关节,动作灵活,能够模仿人类的动作,完成各种复杂的操作。再加上先进的 AI 技术加持,人形机器人能够根据不同的生产场景和任务需求,快速做出决策和调整,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在危险作业领域,人形机器人更是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像一些高风险的工作,如化工生产、矿山开采、消防救援等,不仅对工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威胁,一旦发生事故,还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人形机器人可以代替人类进入这些危险环境,执行任务,有效降低了安全风险。比如在化工生产中,人形机器人可以在充满有毒有害气体的环境中进行设备巡检和维护,避免工人直接接触危险物质;在矿山开采中,它能代替工人进行挖掘、运输等工作,减少矿难事故的发生;在消防救援中,人形机器人可以进入火灾现场,搜寻被困人员,为救援工作争取宝贵时间。

车企们敏锐地察觉到了人形机器人在成本控制和生产效率提升方面的巨大潜力,纷纷加大在这一领域的投入和研发。比如特斯拉就计划用 Optimus 承担工厂质检、装配等任务,通过机器人的高效运作,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蔚来机器人战队负责人乙鹏也直言,人形机器人可替代危险作业,为企业节省成本。可以说,在成本压力的驱使下,车企造机器人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它不仅能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还能推动整个制造业向智能化、自动化迈进。

第二增长曲线:万亿市场争夺战

在商业的战场上,永远不缺对新机遇的追逐,而人形机器人所在的具身智能市场,无疑就是当下最耀眼的 “潜力股”,吸引着众多车企纷纷下注。

花旗银行发布的报告相当大胆,预测到 2050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 7 万亿美元 ,全球人形机器人数量将达到 6.48 亿台,这数字,简直让人惊掉下巴!想象一下,未来满大街都是人形机器人在忙碌,那场景,科幻感十足。马斯克更是放话,未来全球将有 300 亿台人形机器人运行,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 Optimus 有潜力带来超过 10 万亿美元收入的机会 ,这比很多国家的 GDP 还高呢!连高盛也来凑热闹,预测到 2035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将达 140 万台,市场规模约 380 亿美元 。这些预测虽然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但也绝非毫无根据。随着 AI 技术的突飞猛进,人形机器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拓展,从工业生产到日常生活,从医疗护理到教育娱乐,人形机器人的身影无处不在,市场潜力巨大。

在这样的市场前景诱惑下,车企们怎么能坐得住呢?毕竟,汽车行业发展到现在,市场逐渐趋于饱和,竞争愈发激烈,利润空间也在不断被压缩。据统计,2023 年全球汽车销量约为 8105 万辆 ,虽然数字庞大,但增长速度却十分缓慢,很多车企都面临着销量增长乏力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人形机器人市场就像一片充满希望的新大陆,为车企们提供了新的增长曲线。车企们纷纷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就是希望能在这片新市场中抢占先机,分一杯羹,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

挑战与隐忧并存

技术差距:从 L2 到 L4 的漫长跨越

虽然车企在人形机器人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人形机器人技术水平与真正的普及应用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小鹏汽车 CEO 何小鹏就曾直言,当前人形机器人的水平仅接近自动驾驶的 L2 初阶阶段 ,而要想让人形机器人像智能手机一样走进千家万户,达到 L4 阶段是必经之路,这中间还需要数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艰苦努力。

以特斯拉的 Optimus 为例,尽管它在展示中能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如拿取物品、搬运东西等,但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时,依然显得力不从心。比如在家庭环境中,各种家具的摆放、地面的杂物、不同的光线条件等,都会给机器人的感知和行动带来极大的挑战。Optimus 需要具备更强大的环境感知能力,不仅要能准确识别各种物体,还要能理解它们的功能和用途,以及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在决策和执行方面,它需要快速、准确地规划出最佳行动路径,避免碰撞和失误,这对其 AI 算法和计算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而目前的人形机器人在这些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距离真正的自主、智能、灵活的 L4 级通用智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供应链 “复用≠通用”

在技术同源的背景下,车企可能会认为可以轻松复用汽车供应链来发展人形机器人,但实际情况远没有这么简单。汽车电机与机器人电机虽然在原理上有相似之处,但在具体参数和性能要求上却存在显著差异。汽车电机更侧重于功率密度,追求在有限的空间内输出更大的功率,以满足汽车行驶的动力需求;而机器人电机则更注重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因为机器人需要完成各种精细、复杂的动作,对电机的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要求极高。比如,在汽车的加速、减速过程中,电机的控制相对较为粗放,只需要满足车辆的动力需求即可;而人形机器人在进行手部的抓取动作时,电机需要精确控制力度和角度,稍有偏差就可能导致抓取失败或损坏物品。

除了电机,在灵巧手、动态感知等关键技术方面,车企也需要重新进行研发和攻克。机器人的灵巧手需要具备与人类手部相媲美的灵活性和精细操作能力,能够完成各种复杂的抓握、捏取、操作等动作,这需要在机械结构、传感器技术、控制算法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和突破。动态感知技术则要求机器人能够实时感知自身的运动状态和周围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和决策,这也是目前人形机器人技术的一大难点。如果车企不能解决这些专有技术问题,仅仅依靠复用汽车供应链,很难在竞争激烈的人形机器人市场中占据优势。

普通人饭碗受威胁?

随着人形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人们最担心的问题之一就是就业问题。特斯拉计划用 Optimus 替代工厂高危岗位,广汽 GoMate 已经能进行倒茶、搬货等简单服务工作 ,如果这些技术进一步成熟并大规模应用,物流、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可能会面临一场裁员潮。在物流行业,人形机器人可以不知疲倦地进行货物分拣、搬运工作,其效率和准确性可能远超人类,这可能导致大量物流工人失去工作。在服务业,餐厅服务员、超市收银员等岗位也可能被人形机器人取代,因为它们可以 24 小时不间断工作,且不会出现疲劳、情绪等问题,还能降低人力成本。

然而,技术的发展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在带来就业冲击的同时,也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随着人形机器人的普及,机器人运维、研发、调试等相关岗位的需求将会大幅增加。机器人运维工程师需要确保机器人的正常运行,及时解决各种故障和问题;研发人员则要不断推动技术创新,提升机器人的性能和功能;调试人员要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对机器人进行参数调整和优化。这些新岗位对人才的技能要求较高,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机械工程、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等。这也意味着,人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技能,以适应技术发展带来的就业结构变化。

未来展望:政策加码与场景落地

虽然目前人形机器人还面临诸多挑战,但我们也不能忽视那些积极的信号。政策层面,对人形机器人的支持力度正在不断加大。深圳近期就将发布人形机器人专项政策,通过 “揭榜挂帅” 等方式,对开放应用场景、突破关键技术、构建专用数据集、提升规模化制造和应用能力等予以精准支持 。这无疑给车企和相关企业打了一剂强心针,有了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有望加速推进。

在场景落地方面,广汽、蔚来等车企已经开始了积极的试点。广汽计划让 GoMate 进入自家汽车生产线,承担检测、分拣等任务,解决产线劳动力短缺问题,降低劳动强度 。蔚来则将人形机器人用于智能工厂的生产线质检和园区服务,不仅能将员工从危险、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还能提高设计自由度,满足定制化、个性化的需求 。这些成功的试点案例,为其他人形机器人的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让我们看到了人形机器人在实际场景中的巨大潜力。

展望未来,2025 年有望成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元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人形机器人将逐渐走进更多的行业和家庭,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深刻的变革。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在工厂里看到人形机器人熟练地操作机器,在家庭中享受到人形机器人贴心的服务,在危险环境中依靠人形机器人完成救援任务。这一场由车企掀起的人形机器人浪潮,才刚刚开始,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看这些 “钢铁侠” 们将如何改变我们的世界!

总结与互动

好啦,家人们,今天咱们一起深入剖析了车企纷纷下场造人形机器人的背后缘由。从技术同源带来的 “降维打击” 优势,到成本压力下人力替代的刚需,再到万亿市场争夺战中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的战略布局,车企们的每一步都有着清晰的商业逻辑和战略考量 。尽管目前人形机器人还面临着技术差距、供应链难题以及就业冲击等挑战,但政策的支持和场景的逐步落地,又让我们对它的未来充满期待。2025 年,这个被寄予厚望的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元年,究竟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呢?是技术的重大突破,还是市场的爆发式增长?

我特别好奇大家的想法,你们觉得车企造人形机器人,是一时的跟风,还是真能开辟出一片新的商业蓝海呢?如果未来家里可以拥有一个人形机器人,你最希望它能帮你做些什么呢?快来评论区留言讨论吧,咱们一起畅聊科技的未来!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