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轻的时候,犯过一个几乎所有自作聪明的年轻人都容易犯的错。那就是,总想在第一时间向世界证明我“与从不同”。别人说一句话,我总能立刻找到他话里的逻辑漏洞。别人提一个方案,我总能马上指出他考虑不周的三个地方。在饭局上,我喜欢引经据典,语不惊人死不休。在会议室里,我享受那种把对方问得哑口无言,然后自己再抛出一个“降维打击”般的解决方案时所带来的智力上的优越感。我把反应快、口才好、逻辑强当成是一个人最顶级的社交武器。我以为,只要我能用我的聪明在最短的时间内征服所有人,那么所有的资源和机会都会向我靠拢。
直到后来,我被一个我当时认为有点笨,甚至有点傻的人,用一种我完全看不懂的方式上了一堂终生难忘的课。那个人,是我当时的一个生意伙伴老林。老林比我大十几岁,个子不高,微微发福,脸上永远挂着一副乐呵呵的,甚至有点憨厚的笑容。他说话慢条斯理,从不跟人争辩。你跟他说一件事,他总是“嗯……”“哦……”地反应半天。我当时心里是有点瞧不起他的。我觉得,他之所以能赚到钱不过是运气好,赶上了时代的红利,论脑子,他比我差远了。
有一次,我们一起去跟一个极其难缠的甲方谈一个合作,那个甲方老板姓黄,是个典型的压力测试型选手。一上来,就把我们的方案批得一文不值,言辞犀利、态度傲慢、甚至夹杂着一些若有若无的人格侮辱。我当时就坐在他对面,年轻气盛哪里受得了这个,我当场就想站起来,从他的市场定位到他的用户逻辑,一条一条地把他反驳到体无完肤。我刚要开口,坐在我旁边的老林在桌子底下轻轻地按住了我的腿。然后,他抬起头,对着黄总,露出了他那招牌式的憨厚的笑容。
他说:“黄总,您批评得太对了。说真的,我们这个方案做得确实是太草率了,您刚才说的那几个点,简直是一针见血、醍醐灌顶,我们回去一定连夜修改。您看,除了这几点,您觉得还有哪些地方是我们这些年轻人考虑不周的?您再多给我们指点指点。”他说话的那个语气、那个神态,谦卑到近乎谄媚。我当时坐在旁边,脸上一阵红、一阵白,感觉我这辈子的人都让他给丢尽了。
而那个黄总显然非常享受这种被仰视的感觉,他原本紧绷的、充满攻击性的身体慢慢地放松了下来。他清了清嗓子,开始以一种导师的姿态,滔滔不绝地讲起了他自己对这个行业的“深刻见解”。从下午两点一直讲到快五点,整个过程,老林就那么笑呵呵地听着,时而恍然大悟般地“哦”一声,时而象个小学生一样,拿出本子认真地记着笔记。而我坐在旁边如坐针毡,感觉每一秒都是煎熬。会议结束的时候,黄总意犹未尽地拍了拍老林的肩膀,说:“小林啊,不错,现在象你这么虚心、踏实、肯听意见的年轻人不多了,方案就按你们这个方向去深化吧。下周直接拿合同过来。”
走出对方公司大门的那一刻,我彻底懵了。我感觉我过去二十多年建立的关于商业谈判的所有认知都被彻底颠覆了。回去的路上,我忍不住问老林:“林哥,我实在不明白,你今天明明一句话都没反驳他,甚至连咱们方案的核心优势都没提,咱们怎么就赢了?”老林一边开车,一边给我递了根烟。他说:“你记住,在这个世界上,想证明自己聪明的人太多了。所以,聪明就变得一文不值。反倒是那些敢于在聪明人面前承认自己‘傻’的人,就成了稀缺品。”
“你以为今天的谈判是关于方案A和方案B的逻辑辩论吗?不是。”
“今天的谈判,本质上是一个关于情绪按摩的服务。那个黄总,他需要的不是一个比他更聪明的老师,他需要的是一个能让他安全地扮演老师的学生。”
“我今天什么都没干,我只是把他伺候爽了而已。”
“你总想去赢一场道理,而我只想去赢一个结果。”
老林这几句话,象几记重拳,狠狠地砸在了我的天灵盖上。我才明白,我所谓的聪明,在真正的高手面前是多么的幼稚可笑,我所鄙视的老林的“装傻”,才是一种洞悉了人性之后最高级别的社交智慧。
从那天起,我开始刻意去研究我身边那些真正的高人。我发现,他们无一例外都是“装傻”的顶级大师。他们的傻,不是真的愚蠢,而是一种选择,一种战略性的自我隐藏,一种把聪明用在刀刃上,而不是用在嘴皮子上的顶级心法。我把这种“装傻”的智慧拆解成了三个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防御性的“傻”。它的核心作用,是自我保护和能量节省。一个真正的高手,深刻地懂得一个道理:世界上99%的争论都是毫无意义的,你永远无法说服一个跟你认知层次不同的人。你跟他争论,不仅是在浪费你的时间,更是在消耗你最宝贵的生命能量,就象“夏虫不可以语冰”。所以,当遇到那些不同频的、冒犯性的、愚蠢的言论时,一个低段位的人,他的第一反应是反驳,他急于去纠正对方,去证明自己是对的。而一个高段位的人,他的第一反应是装傻,他会微微一笑,然后说:“嗯,你说的好象也有道理。”他不是真的认同了你,他只是懒得在你身上浪费哪怕一个标点符号的能量。他在用装傻来给自己的精神世界建立一道防火墙,把所有低质量的、消耗性的“信息垃圾”都挡在外面。然后,把节省下来的宝贵能量用在真正能让他生命增值的事情上。这种“傻”,是一种战略性放弃,是一种“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的处世智慧。
第二层:观察性的“傻”。它的核心作用,是信息收集和情势判断。兵法里讲“多算胜,少算不胜”。而“算”的是什么?是信息。谁掌握的有效信息更多,谁的赢面就更大。而如何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多的有效信息?答案是:闭上你的嘴,当一个“傻子”。一个急于表现自己聪明的人,他是一个信息发射源,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说”上。而一个懂得装傻的人,他是一个信息接收器,他把自己伪装成一个无害的、求知若渴的傻子。他用崇拜的眼神鼓励你继续说,他用“我不太懂,您能再多讲讲吗”的句式,来诱导你说出更多的心里话。你在他面前越是有智力上的优越感,你就越容易放松警惕。你以为你在给他上课,但实际上,他在对你进行一场不动声色的情报刺探。他在观察你的用词、你的语调、你的肢体语言,他在分析你的真实需求、你的性格弱点、你的决策逻辑。当你在滔滔不绝地享受着表演的快感时,他已经把你连同你的底牌都看得一清二楚。这种“傻”,是一种伪装,是一种把自己调成静音模式,好让对方的声音变得更清晰的顶级侦查术。
第三层:掌控性的“傻”,这是装傻的最高境界。它的核心作用,是引导局势和反客为主。一个普通的聪明人,他解决问题的方式是“给你一个更好的答案”。而一个顶级的装傻大师,他解决问题的方式是“让你自己得出我想要的那个答案”。他从不直接否定你,因为他知道,直接否定只会激起你的防御机制。他会先把自己变成你,他会说:“嗯,您这个想法太牛了。如果我是您,我可能也会这么想。”他先在情绪上跟你站到同一边,让你把他引为知已。然后,他再装作不经意地提出一个“傻”问题:“黄总,我就是有个不太成熟的小疑问啊。您刚才说,要把用户定位在最高端的人群。那这个最高端,咱们具体该怎么定义呢?是按资产、还是按职位?如果按资产的话,这个数据我们好象不太容易拿到啊...”
你看,他没有说“你错了”,他只是作为一个“傻傻的”执行者,把你那个英明的决策往前推演了一步。然后,让你自己亲眼看到你那个决策在现实中会撞上一堵什么样的墙。他把“思考题”巧妙地变成了“证明题”,他把“你错了”这个最得罪人的活交给了现实本身。而他自始至终都只是一个对你无比崇拜,无比信服的“忠臣”。这种“傻”是一种杀人不见血的捧杀,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控局,是一种把对手变成队友,再让队友自己说服自己的顶级“洗脑术”。
你看,从“防御”到“观察”,再到“掌控”,“装傻”根本就不是一种“消极”的退让,它是一套完整的、蕴含着东方智慧精髓的顶级主动攻击策略,它是一种四两拨千斤的太极拳,是一种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人生大道。你一定会觉得这太难了,太反人性了。是的,非常难。因为装傻对一个人的内在要求极高,一个内心虚弱、极度需要外界认可的人,他是装不了“傻”的。因为承认自己傻会让他感觉自己被否定,会触发他强烈的“生存恐惧”。一个情绪不稳、心浮气躁的人,他也装不了“傻”,他没有那个耐心去听别人废话,他会忍不住跳出来打断、反驳。一个没有强烈目标感的人,他更装不了“傻”,因为他会轻易地迷失在那些鸡毛蒜皮的“对错”之争里,而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所以你发现了吗?装傻从来就不是一个技巧问题,它是一个“心性”问题,它是你内在修为的一个自然而然的外显。你的内核如果不稳,你所有的装傻都只会显得很猥琐、很虚伪,你只会从一个“真傻子”变成一个“装傻的傻子”。那么,如何才能修炼出那份足以支撑你装傻的强大的内在修为?这需要你对自己的心智进行一次彻底的升级。戒掉那个急于证明自己的瘾,建立那个不为外界所动的内核。
比如,当你忍不住想去跟人“争个对错”时,你需要清晰地分清,什么是“你能控制的”(你的目标和你的回应),什么是“你不能控制的”(他的看法和他的愚蠢)。你会因此获得一种对烂人烂事的战略性无视的能力。当你因为别人的否定而感到自我怀疑时,你需要明白,你的价值只取决于你的能力的深度和专业度,圈外的所有评价都是噪音,你会因此建立起强大的自信。当你需要去掌控一个复杂的局面时,你需要跳出那些关于“谁对谁错”的情绪纠缠,直接从你想要的那个“最终结果”出发,去反向推导出那条最高效的,让所有人都“舒服”的行动路径。
你要把你的聪明从浮于表面的口舌之快沉淀到藏在深处的洞察之力。你会慢慢发现,你变得越来越“安静”了,你不再轻易地发表看法,你不再热衷于参加任何辩论,你甚至在人群中会显得有点迟钝、有点木讷。但你的心却变得越来越亮了。你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人性暗流,你能听到别人听不到的话语背后的潜台词。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才是一个人在社交上,真正登峰造极的标志,也是一个人在人生中,真正大彻大悟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