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元文身引出76.9万索赔,父母为何担次要责任?
一、事件惊爆:150 元文身引发天价索赔
家人们,今天来和大家唠一个超级炸裂的案子!2023 年 5 月,吉林一位 14 岁少女小雯,在追求个性的冲动下,经朋友介绍走进了一家文身店 。一番交流后,她和店主以 150 元的价格成交,在双臂纹上花图,手腕处也添了两个汉字,当时的她或许觉得自己酷飒十足,可没想到,这一决定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一段时间后,小雯的母亲发现了女儿身上的文身,瞬间血压飙升。母亲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女儿竟偷偷跑去文了身。一气之下,她将文身店经营者告上法庭,诉求堪称惊人:不仅要求返还 150 元的文身费,还索要 5 万元精神损失费,甚至申请鉴定文身清洗费,最终鉴定结果显示,清洗文身需要进行 8 次激光治疗,费用高达 76.98 万元,这简直是从 150 元的小支出,一下跳到了近 77 万元的巨额索赔,妥妥的 “天价账单”!
文身店店主肯定不干啊,辩称小雯当时言行举止成熟,且身上已有多处文身,他压根没看出来小雯是未成年人,还说自己曾劝诫过小雯考虑清楚再进行大面积文身 。但这些理由在法庭上能站得住脚吗?
最终,法院审理后认为,文身店明知文身对未成年人可能造成伤害,在能看出小雯是未成年人的情况下,却未核实年龄就提供服务,违反职业道德和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精神,需承担 60% 的主要责任;而小雯的父母作为法定监护人,没尽到教育、监督、保护和照顾的义务,要承担 40% 的次要责任 。考虑到实际情况,法院酌定支持一次文身清洗费用 96225 元,同时店主需返还 150 元文身费并承担鉴定费 2200 元,后续若继续清洗,可按实际费用再主张。这一判决结果,瞬间在网上炸开了锅,大家纷纷议论,这责任划分到底合不合理?背后又隐藏着哪些法律门道?别急,下面咱就从法律角度,好好剖析剖析。
二、法律责任认定依据
(一)文身店的主要责任
从法律条文来看,2022 年 6 月,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未成年人文身治理工作办法》明确规定,任何企业、组织和个人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务,不得胁迫、引诱、教唆未成年人文身 。文身店作为直接提供服务的主体,有义务核实顾客年龄,确保不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务。在这个案子里,即便小雯言行举止成熟,可店主若稍加留意,本应能察觉她是未成年人,却没有核实年龄就直接操作,这显然违反了上述规定。
再依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规定的过错责任原则,“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 文身店明知小雯可能是未成年人,却未履行核实义务,放任给未成年人文身这种可能侵害小雯权益的行为发生,主观上存在过错,客观上也造成了小雯需要承担高额清洗费用等损害后果,所以需承担主要责任,这也是在法律框架内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具体体现,旨在告诫商家不能为了一点利益就忽视法律规定和社会责任。
(二)父母的次要责任
在《民法典》中,监护人的职责有着明确规定。《民法典》第三十四条指出,监护人的职责是代理被监护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等 。小雯的父母作为法定监护人,在小雯成长过程中,有教育、监督、保护和照顾她的义务。
小雯去文身,父母却长时间没有察觉,未能及时阻止孩子这种可能对其未来产生不利影响的行为,这属于监护上的疏漏。虽说文身店的行为是直接导致小雯文身的原因,但父母在日常监管、与孩子沟通以及价值观引导方面,显然没有做到位,没有尽到应有的监护职责,对损害结果的发生也存在一定过错。按照法律规定和公平原则,父母需要承担次要责任,这也提醒着广大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监护责任一刻都不能松懈,要时刻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行为动态。
三、相似案例法律剖析
为了让大家更透彻地理解这类案件的法律处理逻辑,咱们再来看几个相似案例。在安徽无为,15 岁的王某瞒着家长去刺青店文身,店家没询问是否成年就直接操作 。家长发现后起诉,法院判决刺青店承担 70% 主要责任,因为店家既未询问年龄,也未张贴禁止未成年人文身标志,而王某监护人因教育引导不足,承担 30% 次要责任 。
还有湖北襄州的案子,15 岁中职生小冲先后三次在肖某经营的文身店文身,费用共 600 元。后来被父母发现带去清洗,花费 18000 元 。法院审理后,认定肖某未审查小冲年龄,还无营业执照,存在明显过错,承担 60% 责任;小冲父母疏于监管,承担 40% 责任 。
对比这些案例,责任划分虽有差异,但核心逻辑一致。文身店只要没核实年龄就给未成年人文身,基本都要担责,且多为主要责任,这是对法律规定和社会责任的强调;父母作为监护人,若有监护疏漏,也需承担相应次要责任,这体现了家庭保护在未成年人成长中的重要性。从这些案例也能看出,不同地区法院在处理时,会综合考虑案件具体细节,像文身店是否有提醒标志、监护人疏忽程度等,这也为今后类似案件的处理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依据,让法律在实践中的应用更加精准、合理 。
四、从法律角度反思与启示
(一)对文身行业的警示
这起案件给整个文身行业敲响了警钟,合规经营是文身店立足的根本。文身店必须严格落实《未成年人文身治理工作办法》,把好年龄核实这道关 。在日常经营中,不能仅凭主观判断,要把查验身份证件作为服务的前置必要程序,哪怕顾客看起来成熟,只要存在未成年的可能性,就必须核实,这既是对法律的尊重,也是对自身权益的保护。
同时,文身店还应在店内显著位置张贴禁止为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务的标识,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对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避免类似的法律纠纷,让文身行业在健康、合法的轨道上发展。
(二)对监护人的提醒
小雯父母承担次要责任这一结果,提醒着每一位家长,监护责任重于泰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变化,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交友情况 。
对于未成年人可能受到不良影响的行为,如文身,要提前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向孩子阐明文身可能对身体、心理以及未来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并且,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不能因为工作忙等原因就忽视了对孩子的监管,切实履行好监护职责,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
(三)对社会各方的呼吁
未成年人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将文身危害等内容纳入教育课程,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文身行业的监管力度,定期开展检查,对违规给未成年人文身的店铺依法严惩,形成有力震慑。
社会组织也应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开展公益活动、宣传讲座等方式,提高公众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只有家庭、学校、社会、政府等各方形成多元共治格局,才能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阳光下茁壮成长,远离可能影响未来发展的不良行为 。
五、总结:法律为未成年人护航
这起少女花 150 元文身,母亲索赔 76.9 万元的案件,看似只是一起普通的民事纠纷,实则反映出法律在未成年人保护领域的深度介入与精准调控 。法律通过明确文身店和监护人的责任,在维护市场秩序的同时,着重保护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权益,让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免受文身这类可能带来长远负面影响行为的侵害 。
它也提醒着我们,法律不仅是解决纠纷的工具,更是未成年人成长道路上的坚实护盾。每一位社会成员都应敬畏法律,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法治环境,让孩子们在法律的庇护下,绽放属于自己的青春光彩,向着美好的未来大步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