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在玩火,店员胸口挂个二维码,上面写着如果服务满意,请打赏3块9毛9,扫码以后直接跳转个人微信支付页面,这就是小费文化。
赞成小费的理由无外乎两个,一个是哈耶克大手论,说小费是对优质服务的认可,能激发服务员的主观能动性,开启正向竞争,从而提高服务品质,打工人也赚的更多。另一个是赛博打赏落地论,说这年头网络打赏很多呀,能给在镜头面前辛辛苦苦提供情绪价值的主播刷礼物,也就能给辛辛苦苦的线下打工人送心意。这两个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可惜小费一事,在欧美早有记载,这东西就是个大滑坡,一旦开启,只会朝着阻力最小、也就是反抗力量最弱的地方去。换句话说,就是消费者和打工人双重受损,只有餐馆老板笑嘻嘻。
第一个滑坡叫责任,提升服务水平有没有必要?当然有。小费文化的出现刻意模糊掉了一个关键点,就是主语是谁,谁有责任想各种办法来提高服务水平。从权利义务对等的角度来说,谁是主要受益方,谁就扛主要责任,那肯定是老板啊。老板有责任对员工进行培训、制定合理的绩效模式、给出能让员工笑嘻嘻做服务的工资,以此来吸引消费者,那好处自然是老板拿大头。但小费一来,责任就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想要好服务,扫码打赏啊。你知道这事的荒诞性在哪吗?就是消费者来吃饭,除了付饭钱,还要背个KPI,还要担负给餐饮行业提振服务水平的重大历史责任,还要自己掏钱来帮老板管教员工,甚至消费者还要承担怨气。劳资矛盾任何行业都有,员工想要赚的多,资本想要成本低,这是结构性的矛盾。没有小费文化时,员工不开心骂的是老板黑心,有小费时,员工不开心骂的是消费者小气。这其实是有前车之鉴的,当年困在算法里的骑手还有人记得吗?然后平台给消费者出了一个愿意多等5-10分钟的按钮,把平台和骑手的矛盾转化成了消费者口头道德和实际道德的矛盾。总归小费文化一出,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就弱化了,老板美美隐身啊。
第二份责任是企业对打工人的责任,知道小费文化普及之后,老板是怎么看员工的吗?我搭台你唱戏,典型的平台加自由职业模式。外卖其实就是个逻辑,你骑手跑的多,赚的就越多。小费也是一样的,老板觉得我给你搭好平台,接下来就要靠你自己。你努力你加油,你一个人管20个桌子,还伺候的舒舒服服,你赚的就多嘛。
下一步是什么?当然是减基本工资,你不干有的是人干。你能来我这家人气这么旺的餐馆,你应该感恩,还找我要底薪?我没让你倒贴钱,就象澳门赌场承包VIP厅的模式,那都只是我资本主义思想精髓暂时没有学到位,这就是美国的现实。知道小费底薪的概念吗?联邦最低工资每个小时7.25美元,但收的小费可以抵掉2.12美元。我作为黑心老板,就只用给5.12美元就好。对消费者免责,对打工人也免责。看到这里,肯定有大佬说什么小费不小费的,我不给我就不给,茶位费、餐巾费、一次性餐具费在旁边笑而不语。这就涉及到第二个滑坡了,叫强制。海底捞也声明了不打赏不影响服务,显得消费者主体性很强。但我作为读了欧洲顶尖商学院、MBA的黑心老板,我明确的告诉你,初期的自由选择很快就会滑坡成,美国就是个典型。
小费最开始是欧洲贵族对自家仆人的额外工作的打赏,就类似于老板开心了给员工绩效打高一点,还没有泛化。在1870年代开始的镀金时代,美国人短时间内富裕了,于是一部分美国人急迫的想证明自己与众不同、高人一等,怎么操作呢?他们在欧洲旅游的时候,看到欧洲贵族给赏钱,就觉得这招可以学。类似于前些年一些留学生回国说话一定要夹杂英文一样,这不装一下岂不是白白留学了,听上去很搞笑对吧。但人类对逼格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1880年《芝加哥论坛报》还批评小费是奴隶制的延续,结果没过几年,《纽约时报》就说给小费的行为传播迅速的就象杂草和昆虫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个行为一旦突破一定阈值后,就从噱头变成了常态,从自主选择变成了约定俗成。最开始这样玩的人是少数、是异类等。后来模仿者越来越多,你不这样反而是异类。
举个例子,我爸妈搞土木的,他们大学刚毕业的时候,甚至没有期房概念,至少不会才挖个地基就敢卖二十几层的房间。那后来预售制刚出来的时候,当时是先进经验哦,能大大提高房地产开发速度、大大降低资本筹集的难度。再比如买车,期车的概念你以前听过吗?最开始那也是好事情,新锐企业做了好汽车出来,不清楚市场的承受力,自己也没有现成的流水线,才有了什么小定大定,结果现在不定反而显得不好,几个月小半年随便等啊,这你受得了吗?所以刚开始你以为自己可以做主,但真铺开以后,其实是没得选的。现在美国的小费约定俗成行情的 15%是标准,甚至直接就放账单里,20%到25%那才叫赞许。10%你也能给,但有服务员能直接追出来问你“我得罪你了吗?你给我这么少?”,这你能受得了吗?
第三个滑坡叫内卷。刚才聊的还是老板和消费者,下面就要聊聊打工人了。不熟悉小费文化的人很容易让社会达尔文主义占领思想高地,认为小费对应的是能者多劳。通过设计一个非常简单的小费打赏模式,作为顶层设计就能让员工乖乖的内斗起来。
两种情况,第一个明面斗私下躺。比如奶茶店就是最基础的餐饮业态,前面点餐后面备原料,也就是分了前厅和后厨。那你说小费怎么算,前面的人再怎么笑颜如花,后面奶茶半天出不来,你小费也就起不来啊?怎么办呢?前厅收的小费也要分给不直接面对顾客的员工。换到海底捞是一样的,切菜送菜的、做美甲的、准备锅的、拖地的,你都要有点油水,这游戏才能在内部玩的转。一旦引入分的概念,前厅的员工就会发现,与其按老板的小算盘自己卷起来,不如前厅员工内部也分起来。逻辑是这样的,不是所有消费者都会为好服务额外买单的,更取决于社交状态,比如约会的时候、比如宴请的时候给的小费就多,东西方在这一点上是高度统一的。既然如此,你努力的程度和你的小费收入有关系,但反馈不那么直接,而且边际效应很低,除非你是超级卷王。更理性的选择就是保持标准水平的服务,然后大家一起收小费、一起分。所以小费能提高服务,它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第二种情况明面斗私下也斗,但依然不提高服务。一种情况呢是需要和谐,但人一多起来,没有草莽领袖的话很容易就散。散了以后竞争来了,那会提高服务吗?其实也不会。记得我有次吃饭让加水,服务员就在我旁边装作没看见。为什么?因为他不是负责我这桌的,他帮我还是不帮我都不影响他自己的小费,就这么简单。咱们国内餐饮卷了那么多年,其实是非常高效的。不做餐饮的人可能不知道,这里面有多少的know-how,怎么配合、怎么协商、怎么让员工愿意搭把手,而且这个搭把手会有实际的经济奖励,细聊起来那都是学问。你现在来个小费,这些就都玩不转了。那结果是什么呢?象我那次一样啊,等着负责我这桌的人回来呗,整体体验那是下降的。所以,哪怕小费能激发竞争和内卷,由于破坏掉了协作,也不能提高服务。
做个总结,国内应该坚决反对任何可能的糟粕渗透,防微杜渐一点都不过分。因为只有真的在西方世界做过餐饮的才知道,小费这招对黑心老板那是真的有诱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