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小学秋季学期起全面开设AI通识课
2025年3月7日,北京市教委正式发布《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宣布自2025年秋季学期起,全市中小学将全面开设人工智能(AI)通识课程,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覆盖小学至高中全学段。这一举措标志着北京成为全国首个系统性推进中小学AI教育的一线城市,也预示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推进。
根据《工作方案》,北京市中小学的AI通识课程将分阶段实施,注重各学段之间的有机衔接。小学阶段以体验式课程为主,通过趣味游戏、简单编程等方式启蒙学生的人工智能思维,例如利用AI设备记录运动数据、分析学习表现等。初中阶段则以认知类课程为主,引导学生将AI技术融入日常学习与生活,如使用智能批改工具提升写作能力。高中阶段则进一步强化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鼓励学生参与AI项目开发,设计智能解决方案或参与高校实验室课题,以强化学生的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其正深刻改变着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北京市教委指出,此次课程改革旨在让学生“早接触、早理解、早应用”AI技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创新人才。此举不仅响应了国家科技战略的需求,也是教育面向未来的主动变革。通过全面普及AI通识教育,北京市将构建起覆盖K12全学段的认知体系,填补传统信息技术教育与前沿科技发展的时间差,为破解“数字原住民的数字素养危机”提供制度性解决方案。
为确保教学质量,北京市教委将采取一系列保障措施。首先,从信息科技、通用技术、科学、数学等学科遴选有兴趣、有基础的教师,形成人工智能教育教师队伍,并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转岗培育等方式充实队伍。同时,组建市、区两级“AI教育讲师团”,邀请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的专业人才进入学校,参与人工智能教育。
此外,北京市还将推动构建“高校+企业+中学”联合培养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的体制机制,结合“苗圃”工程,探索高校与中学合作开展人工智能人才培育模式,打造一批面向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人工智能教育高阶课程。
为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体验、学习、探究和实践,北京市鼓励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社会资源单位面向中小学生开放人工智能实验室、体验馆、综合展厅、科技馆、博物馆等资源,建设中小学校外人工智能实践基地。目前,已有30家校外实践基地纳入规划,未来学生将有机会亲手拆解火箭零件、在国家级实验室调教AI模型等。
政策发布后,社会各界反响热烈。家长群体普遍认为,AI是未来必备技能,孩子越早接触越有优势。但也有部分家长担忧课程会增加学业负担。对此,北京市教委回应称,AI课程将以融合式教学为主,例如在科学、信息科技等学科中渗透AI知识,避免单一增设科目。
教育专家指出,此举不仅将提升学生竞争力,还将推动教师角色转型,从知识传授者变为“AI+教育”的设计者。随着AI通识教育的全面铺开,北京中小学将培养出更多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为首都乃至全国的人工智能发展贡献力量。
北京市中小学全面开设AI通识课程,是教育面向未来的重要一步。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数字原住民”能够在AI时代中乘风破浪,成为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我们也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支持这一教育改革,为孩子们创造更加广阔的学习和探索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