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朋友,老A,去年差点把自己干废了。老A是做设计的,水平不错,在一个不大不小的公司当设计组长。按理说,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可他每天都愁眉苦脸。他说,感觉自己越来越不值钱了。我说,怎么讲?他说,以前刚进公司,随便出一个方案,老板和客户都觉得惊艳。现在呢?他带着团队没日没夜地干,出的方案比以前复杂十倍,精致一百倍,得到的评价却越来越平淡。最让他憋屈的是,老板总是有意无意地拿一个刚毕业的小年轻跟他比。那个小年轻偶尔灵光一现,搞个有点意思的创意,老板就当着所有人的面夸:“你看小王,多有想法!老A你要多带带他,但也要向年轻人学习啊!”老A说,那一刻他感觉自己像个被榨干的甘蔗渣,所有的价值都被否定了。
为了证明自己,他更拼了。客户有任何需求,他都随叫随到,24小时在线。方案改20稿,他也毫无怨言。公司里任何跟设计沾边儿的杂活,他都大包大揽。他想用自己的“鞠躬尽瘁”,换回曾经的“不可或缺”。结果呢?情况越来越糟。客户越来越不把他当回事,提的要求也越来越离谱。老板也越来越习惯他的“好用”,把他当成一个高级执行工具,而不是一个需要尊重的创作大脑。他发现,自己的时间单价,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贬值。他整个人,就象一台超负荷运转的机器,散发着一股即将报废的焦糊味。
去年秋天,他飞来我这边,在我院子里喝茶。整个人肉眼可见的憔悴,眼里的光都快没了。他把所有苦水倒完,问我:“我是不是真的不行了?我是不是江郎才尽了?”我给他续上茶,没直接回答。我说,给你讲个故事吧。
几年前,我认识一个做企业战略咨询的狠人,收费一小时5万,很多人觉得是抢钱。但找他的人络绎不绝,还得排队。有一次,一个身家几十亿的大老板,企业遇到了瓶颈,花大价钱请他出山。双方约好就在酒店咖啡厅,一个小时。大老板带着七八个高管,摆开阵势,准备了一大堆资料,想把公司三年的问题,在一个小时内全讲明白。那位狠人到了,坐下,点了一杯美式。听了10分钟,大老板还在慷慨激昂地陈述背景。他突然抬手,打断了老板。他说:“停。你的问题我听明白了。”然后,他只问了三个问题。三个问题,问得老板哑口无言,冷汗直流。接着,他用不到20分钟的时间,画了一张结构图,给出了一个所有人都没想到的破局点,一针见血,直捣黄龙。
老板和高管们如获至宝,当场就要加钟,说:“大师,我们再付您两个小时的钱,您再帮我们推演一下细节吧?”你猜他怎么说?他说:“我的工作已经完成了。剩下的,是你们执行层面的事。如果这都需要我手把手教,那说明你们这个团队不值钱。”剩下25分钟,他啥也没干,就静静地喝咖啡。时间到,起身,礼貌地告辞,留下了一屋子目瞪口呆的人。后来,这家企业靠着他给的那个点真的盘活了。大老板逢人就讲,那5万块,是他这辈子花得最值的一笔钱。
故事讲完,我看着老A,问他:“你觉得,这位咨询师的价值,体现在哪里?老A想了想,说:“体现在他能快速找到问题的核心?”我说,是,但不止于此。他的价值,更体现在他敢于“撤退”。在对方最需要他的时候,在他完全可以轻松多赚10万块的时候,他选择了撤退。这一退,退出了什么?退出了“执行层”,守住了“战略层”。他明确地告诉对方,我是来解决“心脏”问题的,不是来干“手脚”活儿的。这道清晰的边界,瞬间拉高了他的专业势能。退出了“无限供给”,制造了“稀缺性”。他的时间,不是你想买就能买的。他的智慧,不是可以无限续杯的“自助餐”。这种稀缺感,让他的每一次出场,都显得弥足珍贵。退出了“被动满足”,赢得了“主动权”。他不做那个“有求必应”的服务者,而是做那个“点到为止”的赋能者。他把球踢回给对方,迫使对方自己成长。这反而让对方更加敬畏他。
我看着老A,你象一个恨不得把所有十八般武艺都亮出来的街头卖艺者,掏心掏肺,汗流浃背。但围观的人,只会觉得你的表演很廉价,打赏两个铜板,都觉得是恩赐。而那位咨询师,他更象一个坐镇后方的军师。羽扇纶巾,气定神闲。只在最关键的时候,说最关键的话。他说一个字,前方就得万马奔腾。你以为价值是“做加法”,是投入更多,是感动自己。但真正的顶级价值,往往是通过“做减法”,是通过“战略性撤退”来实现的。
那天下午,我们聊了很多关于“撤退”的智慧。
第一种撤退:物理空间的撒退。
什么意思?就是从让你消耗、让你贬值的环境中,直接抽身。我跟老A说,你现在最需要的,不是再改一稿方案,不是再加一个通宵的班,而是请一个长假,或者干脆辞职。你必须从那个让你感觉自己是“甘蔗渣”的环境里,物理隔离开。为什么?因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一个持续给你负面反馈、不断压榨你价值感的地方,就象一片盐碱地。你在上面再怎么努力耕耘,也长不出参天大树,只会让自己不断枯萎。你的所有才华、灵气、激情,都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修改和人际内耗中被消耗掉了。撤退,就是止损。
老A当时很犹豫:“我走了,团队怎么办?房贷怎么办?老板会不会觉得我撂挑子,以后在圈子里不好混?”你看,这就是典型的“沉没成本谬误”。因为已经投入了那么多,所以不敢离开。就象一个输红了眼的赌徒,明明知道继续下去只会输得更多,但就是不肯下牌桌。我告诉他,你那个所谓的团队,没了你地球照样转。你所谓的房贷,只要你这个人值钱,到哪里都能挣回来。真正有价值的圈子,只会尊重那些敢于给自己定价的人。撤退不是放弃,而是为了更好地进攻。是跳出棋盘,重新审视整个战局。
我让他休假一个月,带着老婆孩子去一个没人认识他的地方。关掉工作微信,不看任何行业资讯,就只是发呆、看海、爬山。这个过程,就是精神断奶。切断外界持续不断的价值评判,你内在的价值感才有机会重新生长出来。当你不再急于向外界证明“我能”,你才能静下心来问自己,“我要什么”。
第二种撤退:心理预期的撤退。
这一点,比物理撤退更难,也更重要。在亲密关系里,这点体现得淋漓尽致。为什么很多对别人掏心掏肺的好姑娘,最后总被辜负?因为她们不懂得“撤退”。她以为,只要我付出得足够多,足够快,足够好,就能牢牢抓住对方。但人性偏偏就是这么贱,太容易得到的往往不会被珍惜。随叫随到的总会被默认为理所应当。心理预期的撤退,就是你要在心里默默地把对对方的期待值调低。你对他好,不是为了换取他同等的好。你对他好,就是你这次付出的终点,不期待任何回报。这就象往功德箱里投币,投了,就结束了。你不会天天扒着功德箱看佛祖有没有给你回信。当你能做到这一点,你的心态就自由了。
这种“撤退”会自然而然地在你和对方之间创造出一种“距离感”。而这种距离感,恰恰是吸引力和尊重的来源。他会开始好奇,你为什么不像以前那么“粘人”了?他会开始琢磨,你是不是有了比他更有趣的世界?他会开始意识到,你不是他的一个附属品,而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有自己轨道的行星。这时候,他才会真正开始看见你,尊重你。在任何关系中,当你感觉到自己正在变得“廉价”时,唯一的破局点,就是向后退一步。退到你自己的世界里,去建设你自己的花园。当你的花园繁花似锦,蝴蝶自来。你根本不需要追着任何一只蝴蝶跑。
第三种撤退:表达方式的撤退。
回到那位咨询师的故事,他为什么只问三个问题,只画一张图?因为他深谙“语言的势能”。话说得越多,越啰嗦,势能就越低。就象瀑布之所以有雷霆万钧之力,是因为它从极高的地方,以最简洁的方式奔泻而下。如果把它摊平在一片广阔的沙地上,它就只是一滩死水。老A之前的问题,就是说的太多,做得太多。他总想把方案的每一个细节都解释得清清楚楚,把自己的每一个用心都剖开给老板和客户看。他以为这是沟通充分,其实这是价值稀释。你把什么都说完了,对方就没有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你把所有功劳都摆在脸上,对方就没有了“啊哈,原来如此”的惊喜感。
表达的撤退,就是少说。把你的千言万语,浓缩成最关键的一两句话。把你的万千思绪,提炼成一个直击要害的模型或框架。你给出的不应该是完整的、精装修的房子,而应该是一张藏宝图。对方按着你的藏宝图,自己费了点劲,找到了宝藏。那个喜悦,那个成就感,会让他觉得你这张图价值连城。如果你直接把一箱金子堆在他面前,他可能还会掂量一下,这金子纯度够不够。这就是人性。人们只珍惜自己“参与创造”或“费力得到”的东西。所以,高手都懂得留白。话不说满,事不做绝。给你一个眼神,让你自己体会。给你一个方向,让你自己奔跑。这种未完成感是一种高明的心理操控,它象一个钩子,能一直钩住对方的注意力,让他持续地在你身上投入心力。而他投入的心力越多,你在他心中的价值就越高。
后来,老A真的听了我的话。他先是请了一个月的长假,彻底断联。回来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手上那些纯执行的、琐碎的杂活,全部交了出去。宁愿暂时降薪,也要把自己的时间解放出来。第二件事,他不再参加那些乱七八糟的会议。所有需要他参与的,必须提前给到明确的议题和目标,否则,他就不去。第三件事,面对客户,他不再给20稿方案,他只给两版。一版是满足客户所有要求的“安全版”,另一版是他自己最想表达的“惊艳版”。他会清晰地告诉客户两版的逻辑和优劣。选哪个,你自己定。要再改,对不起,得按小时收费。
他开始大量地“撤退”,从无效的社交中撤退,从无尽的修改中撤退,从证明自己的执念中撤退。一开始,他老板很不适应,觉得他飘了,客户也觉得他难搞了。但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大概过了三个月,一个之前对他颐指气使的大客户,突然客气了起来。因为他们找了别的设计公司,折腾了一圈,发现还是老A给的方案,最有见地。又过了半年,他老板开始重新倚重他。因为老板发现,公司里那些真正需要创意大脑的攻坚项目,除了老A,没人能扛得下来。
去年年底,老A从那家公司辞职了。他没有再去找工作,而是跟另外两个合伙人,开了一家小而精的工作室。他们只接最顶尖的、最有挑战性的品牌设计案。收费是以前的五倍。忙吗?依然忙。但他整个人的状态完全不一样了,眼里重新有了光。那种光,是一种对自己价值的笃定,和对世界游刃有余的掌控感。他跟我说:“现在才明白,以前的我,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我问,此话怎讲?他说:“懒于思考自己的定位,懒于给自己划定边界,懒于拒绝那些无理的要求。所以,只能用最笨的办法,拼体力,拼时间,把自己活成了一个‘高级工具人。”而撤退,本质上是一种最高级的战略选择。它逼着你,去思考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它逼着你,去建立自己的规则和框架。它逼着你,把珍贵的生命能量,只用在那些能产生最高价值的地方。
你撤退得越快,越坚决,你为自己“留白”的空间就越大。而你的所有价值、魅力、创造力,恰恰,就是从这些留白里,生长出来的。所以,如果你现在也感觉自己很累,感觉自己的价值在不断被稀释。不妨试试,向后退一步。你会发现,你眼前的世界,不是变小,而是变大了。你失去的,只是锁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