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负债、企业负债、政府也负债,钱被创造的越来越多,但是好象谁也没有真正的富起来,钱去哪了?
侯亮亮在厦门有一套价值1000万的房子,他把房子抵押给银行贷了700万,然后通过手段换成100万美元,带着家人出国了。贷款到期银行开始催收,但侯亮亮不理,银行别无选择,只好把房子拿去拍卖,但是流拍了。请问,谁的财富被偷走了?谁承担了损失?货币是消失了还是转移了呢?侯亮亮贷款的700万,本质上是银行凭空创造出来的新钱,这笔钱原本应该通过他未来的收入,逐步归还回到银行账本里,完成一个货币的闭环。什么闭环呢?货币的创造、货币的流通、货币的回收。
我们来解释一下,侯亮亮抵押了房子,银行批给他700万的贷款,这笔贷款并不是现金,而是银行在电脑里的资产端记下了一条侯亮亮欠银行700万的数字,在负债端侯亮亮的账户里就多了一行数字700万的存款,就这么简单,钱凭空出现了。此刻社会货币总量M2里凭空多了一笔700万的新钱,正常情况下,侯亮亮会把这700万的新钱给用掉,如投资、买车、装修、消费等等,钱就会留下,商家、工人、供应商,他们再把收入存进银行,形成新的存款,或者他们收到钱之后继续投资和消费。这样一来,货币在银行、个人、企业之间不断循环,这就是我们说的钱在市场上流动。
流动性可以理解为餐厅的翻台率,一张桌子一天翻的越多,餐厅的生意就越火爆。钱的流动性也是这个道理,同样的钱在经济当中流转的速度越快,越能够创造就业、带动消费。钱的数量是一方面,但是钱的流动速度更加关键。如果钱只是躺在账本里不动,就象是餐厅里的顾客坐着不走,桌子是翻不起来的,看上去餐厅很大,但其实经营效率是很差。
等贷款到期之后,侯亮亮应该是按照合同用他真实的劳动收入来逐步偿还本息,一旦他把钱还给了银行,银行就会在账本上去做一个反向操作,资产端银行少了一条侯亮亮欠银行的700万,这一步就是货币的回收。换句话来说,当初银行敲键盘创造的700万,现在又被敲键盘销毁了。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是白白走一趟,它创造了现实的经济活动,每一笔交易都会被统计到当期的GDP,促进经济的增长。但是这个故事里,侯亮亮却没有完成闭环,他把钱换成美元转移到了海外。于是就发生了什么呢?第一银行产生了一笔700万的坏账;第二这笔700万本该在国内形成消费和就业,却变成了国外的购买力;第三损失最终被转嫁到了全社会。
每当一笔新钱被创造,在理想的闭环里,货币在创造、流通、回收过程里带来GDP和就业。而在侯亮亮的故事里,财富被转移了,债务却留下了。这个时候你问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每个人不是才5万美元的额度吗?侯亮亮的钱是怎么出去的呢?假如有一个家族企业,继承人是一位公主,据说公主的投资能力是很特别的,有一次她开了一个进口商场,规模搞得非常的庞大,卖奢侈品。假如有这么一张合同,进口100个奢侈品的包包,报关金额是1000万美金,听起来是不是很合理,毕竟奢侈品本来就很贵。但问题是这批包其实就是折扣货,在欧洲可能几千美元就可以买一个,真的要算100个包可能最多值100万美元,可是报关单上却写了1000万美元。
那么单据齐全,公主的公司可以通过银行把1000万美元,汇到境外的供应商账户,那是不是很成立?如果这个海外供应商也是她自己的,那是不是完美的完成了转移呢?至于这个商场赚不赚钱根本不重要,真正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资金正大光明的转移出去。这种手法叫做虚假贸易、虚高报关。这个环节跟侯亮亮的性质其实是一样的,货币从循环里边离开了。
这个时候你又提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流出去的是资本外逃,那为什么美元却可以在全世界流动呢?美元的流动情况是不同的,美国通过长期的贸易逆差,把美元源源不断的输送给全世界,用印出来的纸币就是信用货币,换走了别国的真实商品和服务。这些美元流入中国,就变成了中国的外汇储备。而人民币的流出则完全不同,它意味着财富的流失。当侯亮亮这样的人,用国内银行体系凭空创造的贷款去换取外汇,再把它转移出境的时候,本质上就是用国内的信用掏空国家真实的财富储备。
接着,你又问了一个更加更加犀利的问题,那为什么要外汇管制呢?有一个“蒙代尔不可能三角”理论,意思就是一个开放的经济体,是不可能同时实现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以及资本的自由流动三大目标的,最多只能选择两个。我们选择了汇率的稳定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为什么?出口大国是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汇率,企业才能够安心的去接长单、去做投资规划。外资也需要汇率非常稳定,才愿意进入我们的市场。汇率如果大起大落就会吓跑企业和资本。关于货币的独立性,这个是任何主权国家都不会放弃的,央行必须根据本国经济的就业、通胀、增长情况来决定货币政策,不可能把利率和放水的开关交给别人。既然这两点是必须要守住的,那么剩下的资本的自由流动就只能被管制了。
做一个总结,货币的循环一旦被撕裂,结果就是大家都没有钱,风险全社会来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