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车祸后更易起火?真相远比你想的复杂!
最近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问题可太让人揪心了。前阵子安徽高速上那起小米SU7的事故,撞上护栏后电池爆燃,车上三人不幸离世,现场视频里那熊熊大火,看得人心里直发怵。还有山西运城的问界M7,撞上养护车后起火,同样造成了3人遇难。这些事故让不少人心里犯起了嘀咕,新能源汽车是不是一发生车祸就容易起火?
但咱把目光再放远点,看看燃油车。之前云南曲靖一辆燃油车不知道啥原因突然爆炸,6人不幸惨死,面部都被烧焦了,现场那叫一个惨烈。还有京沪高速无锡段,大众POLO追尾小米SU7,结果POLO起火自燃,SU7就保险杠受损。这么看来,燃油车出事故起火的情况也不少见。这就怪了,到底新能源汽车发生车祸后,是不是比燃油车更容易起火呢?这问题可太值得咱好好琢磨琢磨了。
在讨论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车碰撞后起火概率时,不能只凭感觉,得看实打实的数据。先瞧瞧国内情况,国家消防救援局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自燃燃油车有18360辆,新能源汽车则是640辆。要是算自燃率,燃油车约万分之0.58,新能源车约万分之0.44,新能源车比燃油车低了至少20%。从2021-2023年,新能源汽车起火概率从万分之1.85下降到万分之0.96,而燃油车起火率稳定在万分之1.5左右,明显高于新能源汽车。
再把目光投向国外,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统计表明,每10万辆燃油车起火事故约1530起,电动车起火事故约25.1起,燃油车起火概率大概是电动车的61.2倍。澳大利亚和瑞典统计也显示,燃油车起火率是电动车的10-20倍。这么多数据都在表明,新能源汽车碰撞后起火概率并不比燃油车高,甚至还低一些。那为啥大家老觉得新能源汽车容易起火呢?这背后原因可不少。
燃油车起火原因
燃油车碰撞后起火,燃油泄漏是个“重灾区”。在剧烈撞击下,油箱、输油管路这些关键部位就像脆弱的玻璃一样,容易破裂,燃油一旦泄漏出来,挥发后和空气混合,就形成了易燃易爆的“定时炸弹”,只要碰上一点火花或者高温,比如发动机高温部件、短路产生的电火花,瞬间就能被点燃,引发熊熊大火。像前面提到的云南曲靖那起燃油车爆炸事故,很可能就是燃油泄漏后遇到火源引发的悲剧。
除了燃油泄漏,电路短路也是常见“导火索”。汽车里的电器线束密密麻麻,在碰撞冲击下,很容易破损,一旦短路,产生的电火花就能把周围的易燃物点着,像内饰材料、泄漏的燃油,都能被它“点燃激情”。发动机过热也不容忽视,当发动机在碰撞后还在高速运转,或者润滑系统出故障,热量散不出去,就会越来越热,要是周围有易燃物,就很可能被高温点燃。
新能源车起火原因
新能源汽车起火,主要“祸首”是锂电池热失控。锂电池在受到强烈撞击、挤压时,内部结构被破坏,正负极直接接触,就会引发短路,大量热量瞬间释放。要是充电时过充,电池里的锂金属会在负极表面沉积,形成锂枝晶,刺穿隔膜,也会导致短路发热。还有高温环境,也会让电池内部化学反应加剧,温度越来越高。一旦热失控被触发,电解液分解、正负极材料反应、SEI膜破裂这些连锁反应就会接踵而至,电池温度迅速飙升,最终引发火灾。
另外,电池管理系统(BMS)失效也很危险。BMS就像电池的“管家”,负责监控电池状态,调节充放电。要是它出故障,就没办法及时发现电池异常,过充、过放、过热这些问题就控制不住,增加起火风险。之前河南郑州那起新能源车充电时自燃的事故,很可能就是BMS系统预警失灵,才让火势迅速蔓延。
燃油车风险与应对
燃油车一旦起火,速度那叫一个快,就像被点燃的火药桶。不过好在咱们传统的灭火手段,像干粉灭火器、泡沫灭火器,对它还挺有效。消防员面对燃油车起火,一般会先判断火源位置,要是燃油泄漏起火,就用泡沫灭火器在燃油表面形成一层隔离膜,隔绝空气灭火;要是电路短路或者发动机过热起火,干粉灭火器就能派上用场,阻断燃烧反应。而且,燃油车起火产生的有害气体相对少些,只要做好基本防护,救援人员就能靠近灭火。
新能源车风险与应对
新能源汽车要是电池起火,那火势相当猛烈,还可能复燃,特别难对付。特斯拉就建议,灭这种火得用3000-8000加仑水,差不多是1.14-3.03万升,得持续不断地给电池降温,才能控制住火势。这是因为电池热失控后,内部化学反应不断,温度居高不下,一旦停止降温,就容易复燃。而且,电池燃烧时还会释放氟化氢这些有毒气体,救援人员得穿戴专业防护装备,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下作业,不然很容易中毒。为了应对新能源汽车起火,消防部门也在想办法,像用小沙袋围出堤坝,让水浸润在车周围降温,还会用专业的灭火药剂,从化学层面抑制电池反应。
新能源车技术革新
为了降低起火风险,新能源车企在技术上不断发力。比亚迪刀片电池就是个典型例子,它采用磷酸铁锂技术路线,材料热稳定性好,热失控温度高,在针刺测试里,不起火、不冒烟,安全性相当靠谱。而且刀片电池还在结构上创新,把电芯设计成又长又薄的“刀片”形状,直接排列在电池包内,减少了模组结构件,不仅提升了体积利用率和能量密度,还增强了电池包整体强度,能更好地抵御碰撞冲击。
宁德时代CTP技术也很厉害,直接把电芯集成到电池包,省去小模组环节,提升了能量密度和续航里程,还减少了零部件数量,降低了故障概率。像阿维塔11搭载的CTP 2.0技术,体积效率提升30%,生产效率提升50%,通过100多项专项安全试验和超340项生产工序自动化检测,可靠性和一致性都有保障。还有江苏智安行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申请的“一种车载动力电池箱的安全防护控制方法及系统”专利,能实时获取电池箱数据,生成安全防护方案并优化,进一步提升电池安全性。
燃油车技术改进
燃油车也没闲着,在油路、电路安全设计上持续改进。现在很多燃油车采用了高强度、耐冲击的油箱材料,还优化了输油管路布局,让它们在碰撞时更不容易破裂泄漏。在电路方面,使用了更可靠的线束和电气元件,提高了电路稳定性,降低短路风险。在碰撞安全技术上,燃油车不断升级车身结构,采用高强度钢材,增加防撞钢梁、溃缩吸能区这些设计,能有效分散碰撞能量,保护乘员安全,也降低了起火概率。
新能源汽车起火事件为啥这么容易引发关注和传播呢?从心理层面来讲,新能源汽车对大众来说还比较新鲜,大家对新事物往往更关注,一旦出问题,就容易被放大。再加上新能源汽车常和高科技、未来出行联系在一起,大家对它的安全期望也更高,所以起火事件就更让人难以接受。
从传播角度看,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会更倾向于报道新能源汽车起火这类“新奇”“有爆点”的新闻,反复曝光,让大家印象深刻。像特斯拉Model S在2013年撞上路旁金属物体后起火,还有蔚来ES8在上海某小区地库充电时冒烟起火,这些事件在网上被疯狂转发、讨论,热度居高不下。相比之下,燃油车起火大家见得多了,就习以为常,媒体报道也少,自然就成了容易被忽视的“个案”,这就造成了大众对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的误解。
面对新能源汽车的起火风险,消费者在购车时,要选技术成熟、口碑好的品牌和车型。比如比亚迪汉EV,它的刀片电池安全性高,市场反馈也不错;还有特斯拉Model 3,在电池管理系统和车身安全设计上有优势,消费者可以优先考虑这些经过市场检验的车型。
日常使用时,要养成良好习惯。充电别过充,尽量用慢充,能减少电池发热,延长使用寿命。定期检查电池、电路,要是车辆出过碰撞事故,哪怕看着不严重,也要去专业维修店检测,确保电池和线路没受损。
万一遇到起火事故,千万别慌。先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然后赶紧拨打119报警,一定要清楚准确地告知消防人员车辆品牌、型号,方便他们采取合适的灭火方案。千万不要自己贸然灭火,因为新能源汽车起火可能产生有毒气体,还容易复燃,专业的事交给专业人员来做。
综合来看,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车在碰撞后都有起火风险,但起火概率上新能源汽车并不更高,起火原因和风险后果各有特点。随着技术不断进步,新能源汽车在安全性上的表现会越来越好。咱们要理性看待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问题,不能因为个别起火事件就对它全盘否定,车企、科研人员也在努力,相信未来新能源汽车会成为更安全、更可靠的出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