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 2 月 28 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白宫举行会谈,就俄乌冲突及相关援助问题展开磋商,然而双方却因核心利益分歧发生激烈争吵,最终不欢而散。会晤结束后,泽连斯基在其个人社交媒体账号上连发 35 个 “感谢”,这一行为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停火条件分歧:特朗普政府希望泽连斯基推动尽快停火,而泽连斯基坚持和平协议必须以俄罗斯撤军为前提,这种在停火条件上的根本分歧,使得双方难以达成共识。
矿产资源开发权争议:美国觊觎乌克兰的矿产资源开发权,试图在停火协议中加入相关利益条款,要求乌克兰以 50% 矿产资源收益换取停火,但拒绝提供驻军保障,而泽连斯基从乌克兰自身利益出发,无法接受这一要求。
泽连斯基首先用双语在其 X 账号(原推特)上发文:“谢谢美国,谢谢你的援助,谢谢安排这次出访,谢谢美国总统、国会及美国人民。” 表达了对美国的感谢,试图缓和与美国的紧张关系。之后,他开始连续转发 31 个外国领导人或国际组织代表官员对乌克兰的支持声明,包括德国总理朔尔茨、法国总统马克龙、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等,统一配文 “感谢你的帮助”。
展示国际支持:向国际社会展示乌克兰并非孤立无援,欧洲国家对乌克兰的支持,能增强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底气,提升其在国际舆论中的地位。
向美国施压:向美国表明,即便与美国产生分歧,乌克兰仍有其他国际力量作为支撑,并非完全依赖美国,从而对美国形成一定的舆论压力,促使美国重新考虑对乌政策。
危机公关:通过高频致谢,将舆论焦点从 “会谈破裂” 转向 “国际支持”,既避免与美直接对立,又强化自身 “受害者” 形象,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
美国内部不满: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公开批评泽连斯基 “未在会议伊始表达感激”,强调美国提供了大量武器援助,否则战争可能两三天就会结束。特朗普也称泽连斯基 “未准备好在美国参与下实现和平”,暗示其需改变态度才能重开谈判,表明美国对泽连斯基的不满情绪仍在持续发酵。
欧洲国家声援:德国、法国、英国等欧洲多国迅速声援乌克兰,重申对乌支持。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直言欧盟将 “继续站在乌克兰一边”。欧洲国家的表态,一方面是基于地缘政治考虑,不希望俄乌冲突的局势失控影响到欧洲的安全与稳定;另一方面,也是在与美国的外交政策进行一定程度的博弈,试图在俄乌问题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