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的宏大叙事里,乡村,早已超脱了单纯的地理概念,它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悠然闲适,是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的质朴温暖,更是承载着无数人乡愁与梦想的精神原乡。当乡村振兴的号角在广袤大地吹响,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画卷徐徐铺展,乡村,正以全新的姿态,诠释着 “诗与远方” 的深刻内涵。
在城市化浪潮的席卷下,乡村曾一度被视为落后与贫困的代名词,年轻人纷纷背井离乡,奔赴城市追寻梦想,留下的是日益凋敝的村落和逐渐老去的身影。但如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这片古老的土地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让我们看到了乡村的无限可能,它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而是成为了人们心之所向的 “诗与远方”。那么,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诗与远方” 究竟如何具体呈现?又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与深远影响呢?让我们一同走进乡村,探寻其中的奥秘 。
山水田园梦成真
曾经,一些乡村因过度开发、垃圾随意丢弃、污水横流,山水蒙尘,田园失色。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理念的深入推进,这一情况得到了极大改善。许多乡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环境整治行动,浙江的 “千万工程” 便是典型范例,从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 到 “千村精品、万村美丽” 再到 “千村未来、万村共富”,浙江乡村实现了从 “脏乱差” 到 “洁净美” 的华丽转身 。曾经垃圾堆积如山的河道,经过清淤疏浚、截污纳管,如今河水清澈见底,鱼儿自在游弋;曾经杂草丛生的荒地,被精心规划,种上了各类花卉树木,成为村民休闲漫步的小花园。
乡村的生态保护也从未停歇,对森林资源的严格保护,封山育林,让曾经被砍伐的山林重新焕发生机,郁郁葱葱的树木为乡村构筑起绿色的屏障;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使得众多候鸟重新回归,成为乡村灵动的风景线。在广西的一些乡村,通过植树造林和生态修复,喀斯特地貌的石山重新披上绿装,不仅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还为当地的生态旅游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些努力,让乡村的山水、田野、村庄成为宜居的诗意家园,满足了人们对田园生活的美好向往。
绿色发展新风尚
在乡村产业发展的浪潮中,绿色理念已深深扎根。生态农业蓬勃兴起,越来越多的农民摒弃了传统的高污染、高消耗的种植养殖方式,采用绿色防控技术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使用,利用有机肥料提升土壤肥力,生产出绿色、有机、健康的农产品,不仅满足了市场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还保护了乡村的土壤和水源。例如,江西的 “稻虾共养” 模式,在稻田里养殖小龙虾,小龙虾的排泄物为水稻提供天然肥料,而水稻又为小龙虾营造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丰收。
绿色旅游也成为乡村发展的新引擎,依托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和田园生活,开发出生态观光、农事体验、乡村民宿等旅游项目。游客们来到乡村,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验乡村生活的质朴。四川成都的三圣花乡,原本是一个普通的乡村,通过发展花卉种植和乡村旅游,打造出了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等多个特色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休闲,村民们的收入大幅提高,乡村也变得更加美丽宜居。这些绿色产业的发展,让乡村在收获金山银山的同时,也守护住了绿水青山,实现了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特色产业绽光芒
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特色产业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绽放出耀眼光芒。各地乡村深挖自身特色资源,让曾经沉睡的资源焕发出勃勃生机。在江西婺源,漫山遍野的油菜花不仅是春日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成为了当地的特色产业名片。每到油菜花盛开的季节,金黄的花海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赏花经济应运而生。围绕油菜花,当地开发了油菜花蜜、油菜花茶等特色农产品,还举办油菜花节等系列活动,将农业与旅游、文化深度融合,带动了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致富 。
而在贵州的一些乡村,利用当地丰富的竹子资源,发展竹编手工业。心灵手巧的村民们将竹子编织成精美的竹篮、竹篓、竹工艺品,这些竹编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备受青睐,还远销海外。通过电商平台,小小的竹编产品走向了世界,为乡村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还有云南的鲜花产业,山东的蔬菜产业,都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和资源条件,成为当地乡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让乡村特色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
产业融合促增收
产业融合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农产品加工是产业融合的重要一环,通过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让农民从农产品的增值中获得更多收益。河南的一家面粉加工企业,将小麦加工成各种精致的面食,如面包、面条、糕点等,不仅延长了产业链,还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带动了当地小麦种植户的增收。同时,企业还利用加工过程中的副产品,发展养殖业,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进一步提高了经济效益。
乡村旅游作为三产融合的重要载体,正蓬勃发展。各地乡村依托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历史遗迹等资源,开发出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项目。湖南的凤凰古城,将古老的苗族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游客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古城的美丽风光,还能体验苗族的传统服饰、歌舞、手工艺制作等,感受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当地村民通过经营民宿、农家乐、售卖手工艺品等方式,参与到乡村旅游中,实现了收入的大幅增长。还有一些乡村推出亲子农耕体验、农事采摘、乡村研学等项目,满足了城市居民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也为乡村带来了人气和财富,让农民在产业融合中收获满满。
传统文化焕新机
乡村,是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承载着千百年的历史记忆与民俗风情。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传统文化正迎来新的生机与活力。传统民俗活动如春节的舞龙舞狮、端午的赛龙舟、中秋的赏月等,不仅是节日的庆典,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如今,这些民俗活动在乡村得到了更广泛的重视和传承,还融入了现代元素,使其更具时代魅力。在广东的一些乡村,舞龙舞狮表演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形式,还加入了灯光、音乐和特效,让古老的技艺在现代舞台上绽放出耀眼光芒,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也让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传统手工艺作为乡村文化的瑰宝,也在创新中实现了新的发展。刺绣、木雕、剪纸、竹编等手工艺,在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下,从传统的实用品转变为具有艺术价值的文创产品。苏绣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细腻的针法闻名于世,如今,苏绣艺人将传统刺绣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作出了一幅幅精美的刺绣作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备受青睐,还远销海外,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各地乡村还通过举办手工艺培训班、建立手工艺传承基地等方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年轻的手工艺人,让传统手工艺后继有人。
乡村建筑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符号,承载着地域特色和历史记忆。在乡村建设中,许多地方注重保护和修复传统建筑,让古老的建筑重焕生机。浙江的乌镇,在保护古镇传统建筑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将古老的水乡建筑与现代旅游产业相结合,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水乡古镇旅游品牌。游客们来到乌镇,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同时,一些地方还在传统建筑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融入现代建筑元素和功能,打造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乡村建筑,为乡村增添了新的魅力。
文明乡风润心田
文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它如春风化雨,滋润着乡村的每一寸土地。在乡村,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文明之花正在悄然绽放。道德讲堂、文化礼堂等场所,成为传播文明理念、弘扬道德风尚的重要阵地。在这里,村民们聆听着道德模范的感人故事,学习着传统美德和文明礼仪,心灵得到了净化和升华。在江苏的一些乡村,道德讲堂定期邀请当地的道德模范、乡贤等,为村民讲述他们的事迹和感悟,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一位道德模范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多年来坚持照顾孤寡老人的故事,他的善举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村民,激发了大家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热情。
村规民约是乡村治理的重要依据,也是培育文明乡风的重要手段。各地乡村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各具特色的村规民约,对村民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在贵州的一个乡村,村规民约中明确规定了村民要爱护环境卫生、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等内容,并建立了相应的奖惩机制。对于遵守村规民约的村民,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于违反村规民约的村民,进行批评教育和相应的处罚。通过村规民约的实施,村民们的文明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乡村的社会风气也越来越好。
志愿服务在乡村也蓬勃发展,成为传递爱心、弘扬文明的重要力量。志愿者们活跃在乡村的各个角落,为村民提供各种帮助和服务。他们关爱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为他们送去温暖和关怀;他们参与环境整治,为乡村的美丽贡献力量;他们开展文化活动,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河南的一个乡村,志愿者们定期组织留守儿童开展课外辅导和兴趣活动,陪伴孩子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快乐的周末。志愿者们还为孤寡老人送去生活物资,帮助他们打扫卫生、料理家务,让老人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和温暖。这些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实际困难,还营造了互帮互助、文明和谐的乡村氛围。
组织引领强堡垒
乡村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 “主心骨”,在乡村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引领着乡村振兴的方向。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无数乡村党组织冲锋在前,带领村民们攻坚克难,拔掉了穷根。如今,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他们依然勇挑重担,积极谋划产业发展,推动乡村建设。
在海南区赛汗乌素村,村党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探索 “党支部 + 合作社 + 农户” 运作方式,成立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订单农业,形成了水平较高、特色优势明显的农业主导产业,提升了村里的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 。同时,村里的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致富带头人王二占带领村民种植葡萄 1100 亩,亩产量达 1500 公斤,总产值突破 1200 万元;党员张来运大力推广果树种植技术,带动 44 户村民增收致富。在他们的带动下,村民们纷纷走上了小康路。
乡村党组织还注重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升组织力和凝聚力。通过开展 “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加强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和服务意识。在四川年俗村,村党委书记黄兴成带领村 “两委” 班子不断探索与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借成兰铁路征地拆迁安置的契机,请来驻点规划师进行科学规划设计,采取统规自建的方式建设新村,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同时,积极发展产业,推动乡村振兴,使年俗村从一个普通农村聚落转变为宜居宜业的示范村。这些乡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就像一面面旗帜,飘扬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为乡村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民主自治促和谐
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是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关键。让村民参与乡村事务管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乡村和谐稳定。在乡村,村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自己信任的村委会成员,参与村务决策、管理和监督。许多乡村建立了村民议事会、监事会等组织,让村民有了表达意见和建议的平台,真正实现了 “自己的事情自己议,自己的事情自己管”。
在河源新港镇双田畲族村,成立了乡村振兴促进会,由 200 多名双田籍乡村能人及群众代表组成,下设文旅产业组、公共事务组、纠纷化解组等五个组织机构。该促进会按照 “五有” 标准精心打造,推行实体化运作模式,有力推动乡村治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在乡村能人的带动下,村民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极大提高,大家齐心协力为建设美丽家园而努力。自双田促进会成立以来,借助乡贤力量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 16 宗,有力践行了 “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的新时代 “枫桥经验” 。
积分制管理模式也在许多乡村得到推广应用,村民们通过参与村庄事务可以获得相应的积分奖励,这些积分不仅可以兑换生活用品,还能作为评选先进典型的依据。这种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使得大家更加关心和支持村里的工作。在四川年俗村,引入积分制管理模式后,村民们积极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志愿服务等活动,村里的环境变得更加整洁优美,邻里关系也更加和谐融洽。通过这些民主自治的方式,乡村实现了从 “要我做” 到 “我要做” 的转变,为乡村振兴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返乡创业掀热潮
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吸引着众多外出人才返乡创业,他们如星星之火,点燃了乡村发展的新希望,为乡村带来了新理念、新技术、新活力,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在浙江松阳,“90 后” 周辉明原本在北京从事金融翻译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无人机技术与家乡农业发展有着巨大的结合潜力。于是,他毅然辞去城市的工作,回到松阳老家承包茶园,成立农业发展公司,并组建了植保飞防团队。他操控着无人机在茶园上方飞行、盘旋,按照设定的路线往返穿梭,原本需要大量人力和时间的植保工作,如今一架无人机 10 分钟就能完成一片茶园的喷洒任务,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周辉明还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宽茶叶销售渠道,将家乡的优质茶叶推向全国市场。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投身农业现代化建设,让古老的茶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广西桂平金田镇大贤村,90 后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谢冰梅,从暨南大学硕士毕业后,放弃了广州的优厚工作,回到家乡投身乡村振兴建设。她带领村民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让村子变得清爽宜人;她帮助村里的酱油厂做品牌、改包装,拓展销售渠道,使酱油厂的产量和销售额大幅提升,带动村民就业增收;她还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方向,聚焦中草药种植,克服土地和资金等困难,使大贤村以中草药种植加工为抓手,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收入两年翻了三番,让 100 多名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谢冰梅用自己的知识和热情,为家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村民们心中的 “领头雁”。
这些返乡创业的人才,带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在乡村的土地上挥洒汗水,施展才华。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资金和技术,更是全新的理念和思维方式。他们敢于创新,勇于尝试,打破了传统乡村发展的束缚,为乡村产业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让乡村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人才培养强根基
乡村的发展,不仅需要外部人才的引入,更需要加强本土人才的培养,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只有让农民自身具备了发展的能力,才能真正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各地乡村积极开展各类培训活动,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开设种植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电商营销、乡村旅游等课程,让农民掌握实用的技能,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在湖北,许多乡村依托职业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教育资源,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训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授课,同时组织农民到田间地头、农业企业进行实地操作和观摩学习。通过培训,农民们学会了科学种植养殖方法,掌握了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技巧,不少人成为了当地的 “土专家”“田秀才”,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一些乡村还注重培养农民的市场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在江苏的一些乡村,通过举办创业大赛、电商培训等活动,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和创新思维。一位农民在参加电商培训后,利用互联网平台销售自家种植的农产品,不仅解决了销售难题,还获得了可观的收入。他还带动周边村民一起开展电商业务,形成了农产品电商销售的产业链,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此外,乡村还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回乡创业,为他们提供政策扶持和创业指导,让他们在乡村的广阔天地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湖南东安,通过实施新农人计划,扶持了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有情怀的 “农二代” 返乡创业。他们创办、领办农业生产合作社及各类农村经济实体,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了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加强本土人才培养,乡村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农民的素质和技能不断提高,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让乡村发展拥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乡村振兴的征程,是一首雄浑壮丽的史诗,正奏响着时代的最强音。它以生态宜居为底色,绘就了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让乡村成为人们心灵的栖息地;以产业兴旺为引擎,奏响了致富的希望之歌,让乡村的经济发展充满活力;以乡风文明为灵魂,传承着乡土文化的根脉,让乡村的精神家园更加充实;以治理有效为基石,构筑起和谐稳定的乡村秩序,让乡村的发展更加稳健;以人才汇聚为源泉,注入了创新发展的智慧动力,让乡村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正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成为人们向往的 “诗与远方”。这里有清新的空气、湛蓝的天空、广袤的田野和质朴的村民,有儿时的记忆、浓浓的乡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乡村振兴,不仅是对乡村物质生活的提升,更是对乡村精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深刻诠释。
展望未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我们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乡村将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家园,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 “诗与远方”。让我们携手共进,为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共同书写乡村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