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当全职带娃的是男人:产后抑郁与婚姻破碎的背后

2025-04-25 16:12    头条推荐    来源:365文库
下载Word
下载成Word

当全职带娃的是男人:产后抑郁与婚姻破碎的背后

事件引入:男子全职带娃患产后抑郁离婚​

最近,“茉莉爸”的故事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位92年的宝爸,原本有着令人羡慕的事业,作为兽医专业硕士毕业,从事宠物食品销售工作,还是品牌西南区的代理商,月收入平均可达2万左右。但随着女儿茉莉在2023年5月出生,家庭的重担悄然发生了转移。由于妻子在体制内工作,工作性质相对稳定,而父母要么在打工,要么不在本地,无法帮忙照顾孩子,经济条件又不允许请保姆,“茉莉爸”毅然决定放弃自己的事业,承担起全职带娃的重任。​

本以为这是一个温馨的家庭分工故事,然而现实却给了他沉重的一击。从女儿五六个月大起,“茉莉爸”就开启了每天睁眼娃、闭眼娃的生活。早上6点,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时,他就得起床给女儿冲奶粉,然后陪着兴奋的女儿玩耍。午饭后,带女儿去户外公园或室内游乐场,下午又要忙着做饭、剪视频,晚上还得给女儿放动画片、讲儿童绘本,直到11点以后才能休息。更难熬的是,八个月到十五六个月大的孩子睡不了整觉,每隔3小时左右就会起夜,他必须时刻关注着,导致他整夜整夜地失眠。长时间抱娃,还让他患上了腱鞘炎。​

不仅如此,“茉莉爸”还面临着巨大的心理落差。之前工作时,他掌握着生活的主动权,能实现孩子想要的东西,也更受人尊敬。可全职带娃后,收入锐减,基本只有千把块,还不是每个月都有,这种生活状态的落差让他觉得自己被“浪费”了。​

而最让他难以承受的,是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孩子生病住进PICU,他5天没洗澡、没换衣服地陪伴,换来的却是父母的埋怨。妻子因为工作只有周末才回来,本盼着她一句“老公带娃辛苦了”,可等来的却是指责,说他不给孩子换新衣服,孩子身上脏。在这样的压力下,“茉莉爸”最终患上了产后抑郁,在孩子一岁半时,双方选择了离婚。​

“茉莉爸”的经历并非个例,很多新手父母都曾经历带娃的苦闷。这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产后抑郁”这个问题,它并非只与女性相关,育儿过程中的压力、不被理解等,都可能成为产后抑郁的导火索。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产后抑郁?又该如何预防和应对呢?​

重新审视“产后抑郁”​

在大众的认知里,产后抑郁似乎是女性专属,毕竟女性在生产过程中,身体经历了巨大的生理变化,激素水平的急剧波动,再加上分娩的痛苦和对新生命的担忧,很容易陷入情绪低谷。然而,“茉莉爸”的故事让我们看到,男性同样可能遭受产后抑郁的困扰。​

从生理角度来看,男性在伴侣怀孕和生产期间,身体激素也会发生变化。研究表明,男性在孩子出生后,睾酮激素水平会下降,这种变化一方面能让男性变得更有亲和力,减少攻击力,但另一方面,也会带来情绪的波动,增加焦虑和抑郁的风险,且这种变化在产后3-6个月更为明显。​

从心理层面讲,角色的突然转变是男性产后抑郁的重要诱因。就像“茉莉爸”,原本在职场上叱咤风云,突然回归家庭成为全职奶爸,生活重心的转移,让他难以适应。经济压力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育儿的开销、家庭收入的减少,都像沉重的枷锁,压得他们喘不过气。同时,社会对男性的传统期待,如“养家糊口”“坚强不轻易落泪”等观念,使得男性即使内心痛苦,也往往选择独自承受,难以向外倾诉。​

男性产后抑郁的表现与女性有所不同,女性可能更多地表现为情绪低落、哭泣、焦虑等,而男性则多呈现出孤立、退缩和疏远的状态。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消极、极端的意念或行为。比如,有的男性会对曾经感兴趣的活动失去热情,沉迷于游戏、短视频等虚拟世界,以此逃避现实;有的则会变得沉默寡言,与家人、朋友逐渐疏远,拒绝社交。这些表现如果不被及时发现和重视,不仅会影响男性自身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对家庭关系和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在家庭中,父亲的抑郁情绪会让家庭氛围变得压抑,夫妻关系也会因此变得紧张。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可能会缺乏安全感,影响其性格和情感的正常发展。所以,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产后抑郁,它不是女性的“专利”,男性同样需要我们的关心和理解。​

如何看待此事​

传统观念与现实的冲突​

在传统观念里,“男主外,女主内”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家庭模式。男性被赋予了家庭经济支柱的角色,他们在外奔波打拼,承担着赚钱养家的重任,被视为家庭的顶梁柱。而女性则更多地被期望回归家庭,负责操持家务、照顾孩子和老人。这种刻板印象由来已久,深深扎根于社会文化之中。​

“茉莉爸”成为全职爸爸,无疑是对传统观念的一次挑战。他放弃了原本前景良好的事业,选择回归家庭照顾孩子,这在很多人眼中是难以理解的。他面临着来自外界的诸多压力和误解,有人可能会质疑他的能力,觉得他是因为在职场上混不下去才回家带娃;也有人会嘲笑他“吃软饭”,认为男人就应该在外面闯荡,而不是窝在家里围着孩子转。这些无端的猜测和负面的评价,像一把把利刃,刺痛着他的心,也让他在这条全职带娃的道路上倍感孤独和艰难。​

家庭责任与角色分工​

然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家庭责任不应再被单一性别所束缚。育儿从来不是母亲一个人的事情,父亲同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夫妻双方共同分担育儿责任,实现角色的平等和互补,才能让家庭更加和谐稳定。​

从孩子的成长角度来看,父母的陪伴缺一不可。父亲和母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同的影响。父亲的勇敢、果断、冒险精神等特质,能帮助孩子拓展视野,培养他们的探索欲和独立性;而母亲的温柔、细腻、耐心,则能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和安全感。只有父母共同参与孩子的成长,孩子才能在一个平衡的环境中健康发展。​

在家庭中,夫妻双方应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家庭责任。无论是丈夫承担更多的经济责任,还是妻子在外打拼事业,另一方照顾家庭,都应该得到尊重和认可。重要的是,双方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为家庭的幸福努力。就像“茉莉爸”和他的妻子,本应是携手共进,共同承担起养育孩子的责任,可最终却因为缺乏理解和支持而走向离婚,实在令人惋惜。​

理解与支持的重要性​

在“茉莉爸”的故事中,最让人痛心的就是他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伴侣间的理解和支持,对于预防产后抑郁至关重要。当一个人全身心地投入到带娃的琐碎事务中,身心俱疲时,一句关心、一声问候,都可能成为他们坚持下去的动力。而如果换来的是指责和埋怨,无疑是在他们的伤口上撒盐。​

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全职爸爸的选择和付出。他们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发展,回归家庭,承担起照顾孩子和家庭的责任,同样为家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每天面对的是孩子的吃喝拉撒睡,是无数次的哭闹和哄睡,是永无止境的家务,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情,却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们的付出不应该被忽视,他们的价值应该得到认可。​

家庭是一个整体,每个成员都在为家庭的幸福努力。在育儿的道路上,夫妻双方应该相互扶持,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家人和朋友也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关爱。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让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能在爱中成长。​

产后抑郁如何预防​

产前准备​

在宝宝降临前,夫妻双方就应该开始为这个小生命的到来做准备。可以一起参加育儿课程,阅读育儿书籍,了解婴儿的基本需求、生长发育规律以及常见疾病的护理方法等。这样在孩子出生后,面对各种状况时就不会手忙脚乱,能更加从容地应对。比如,知道新生儿每隔2-3小时就需要喂一次奶,夜间也不例外,提前有了这个心理预期,就不会因为频繁起夜喂奶而感到崩溃。​

同时,要做好物质准备,准备好婴儿的衣物、奶粉、奶瓶、纸尿裤等生活用品,以及婴儿床、婴儿车等大件物品。还可以提前布置好婴儿房,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在心理上,夫妻双方要共同调整心态,接受即将成为父母的事实,憧憬新生命带来的喜悦,同时也要做好面对困难的准备。​

此外,夫妻之间应该坐下来,认真规划育儿分工。比如,谁负责喂奶、换尿布,谁负责陪孩子玩耍、哄睡等。明确的分工可以避免在育儿过程中出现推诿、矛盾等情况,让双方都清楚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

和谐的家庭关系是预防产后抑郁的关键。夫妻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多沟通交流。在妻子怀孕期间,丈夫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陪她去产检,帮忙做家务,让她感受到温暖和爱意。在育儿过程中,夫妻双方要共同承担责任,遇到问题时,不要互相指责,而是一起商量解决办法。​

婆媳关系也是家庭关系中重要的一环。婆婆要尊重儿媳的育儿方式,不要过多干涉,在生活上给予帮助和支持。儿媳也要理解婆婆的好意,多沟通,避免产生矛盾。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家庭环境,能让新手父母感受到支持和力量,从而减少产后抑郁的发生。​

保持自我与社交​

在育儿的过程中,新手父母很容易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而忽略了自己。其实,保持自我非常重要。要给自己留出一些时间和空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看电影、读书、运动等,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同时,不要因为有了孩子就与外界隔离,要继续维持自己的社交圈子,和朋友聚会、聊天,分享育儿经验和生活中的点滴。与朋友的交流和互动,可以让我们获得情感上的支持,缓解育儿带来的压力,也能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开阔视野。​

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在孕期或产后,感觉自己的心理压力过大,情绪低落、焦虑等,不要独自承受,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可以向心理咨询师咨询,他们会通过专业的方法,帮助我们调整心态,缓解压力。也可以向医生咨询,了解产后抑郁的相关知识和应对方法。现在很多医院都设有心理咨询门诊,为孕产妇提供专业的服务。此外,还可以参加一些产后抑郁互助小组,和其他有相同经历的人交流,互相鼓励、支持,共同度过这个难关。​

产生抑郁如何应对​

及时察觉与正视​

新手父母要时刻关注自己和伴侣的情绪变化,这是应对产后抑郁的第一步。情绪的波动在产后是正常的,但如果这些情绪持续时间较长,如持续两周以上出现情绪低落、失去兴趣、自责自罪、睡眠和食欲紊乱等症状,就可能是产后抑郁的信号。一旦察觉到这些迹象,不要逃避,也不要觉得是自己“太矫情”,要勇敢地正视问题。可以试着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或者和信任的人倾诉,及时将内心的负面情绪释放出来,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为后续的应对措施打下基础。​

专业治疗​

一旦确诊为产后抑郁,专业治疗必不可少。药物治疗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抗抑郁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等。这些药物可以调节大脑中的神经递质,改善情绪。但药物治疗必须严格遵医嘱,不能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或产生不良反应。同时,药物治疗可能会有一些副作用,如嗜睡、口干、恶心等,患者和家人要了解这些情况,不必过于惊慌。​

心理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有认知行为疗法(CBT)、人际治疗(IPT)等。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如帮助“茉莉爸”改变认为自己带娃是“浪费”的想法,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人际治疗则侧重于改善患者的人际关系,增强他们的社会支持系统。患者可以与心理治疗师定期进行面谈,通过交流和引导,逐步走出抑郁的阴霾。​

物理康复治疗在产后抑郁的治疗中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比如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它通过磁场刺激大脑神经,调节神经功能,缓解抑郁症状。这种治疗方法相对安全,没有明显的副作用,适合一些不适合药物治疗或心理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

家人支持​

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是患者康复的强大动力。家人要充分认识到产后抑郁的严重性,不要把患者的情绪问题当作是“无理取闹”。在日常生活中,家人要主动帮忙照顾孩子,让患者有足够的休息时间。比如,晚上可以轮流起来照顾夜醒的宝宝,让患者能睡个好觉;周末家人可以承担起做饭、打扫卫生等家务,让患者从繁重的家务中解脱出来。同时,家人要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多倾听他们的心声,让他们感受到被关心、被理解。当患者表达自己的痛苦和困惑时,家人不要急于给出建议,而是先给予共情,让患者知道他们不是独自面对困难。​

自我调节​

除了专业治疗和家人支持,患者自身的自我调节也至关重要。运动是一种很好的自我调节方式,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这些物质能让人产生愉悦感,缓解抑郁情绪。新手父母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瑜伽、游泳等。每天坚持30分钟左右的运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改善心情。​

听音乐也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舒缓、轻松的音乐可以放松身心,减轻压力。患者可以在闲暇时,泡一杯热茶,戴上耳机,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让自己的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写日记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把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写下来,不仅可以梳理自己的情绪,还能在回顾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情绪变化的规律,从而更好地应对。此外,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如绘画、手工制作等,也能让患者转移注意力,从育儿的压力中暂时解脱出来,找到生活的乐趣,增强心理韧性,逐渐走出产后抑郁的困境。​

总结与呼吁​

“茉莉爸”的经历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育儿过程中隐藏的诸多问题,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产后抑郁的复杂性和广泛性。它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对整个社会的警示。​

我们必须摒弃传统的性别偏见,不再将育儿的责任单一地归咎于女性,也不再对男性全职带娃抱有异样的眼光。育儿是夫妻双方共同的责任,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在育儿过程中都可能面临巨大的压力,都需要我们的关心和支持。​

社会应该为新手父母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比如完善育儿福利政策,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加强对产后抑郁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认知度;提供更多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让那些遭受产后抑郁困扰的人能够及时得到帮助。​

家庭是温暖的港湾,家人之间的理解和支持是抵御产后抑郁的坚固防线。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新手父母营造一个理解、支持的家庭和社会环境,让每一个新生命都能在爱与关怀中茁壮成长,让每一位父母都能享受育儿的快乐,而不是被痛苦和抑郁所吞噬。​

tj